病因病機
脈痹的致病原因比較複雜。大凡外因多與嚴冬涉水、步履冰雪、九居濕地或負重遠行等,致風寒濕熱毒邪入侵有關;內因則主要為臟腑陰陽失調,正氣不足。與嗜食肥甘厚味和辛辣炙煿、飲酒、吸菸等也關係密切。術後、產後、外傷等長期臥床,以及輸血、輸液致藥毒傷脈等常是重要的誘發因素。上述病因致血脈痹阻,影響營衛、氣血、津液運行則成脈痹。血泣則瘀,津停痰生,故瘀血、痰濁又是貫穿本病始終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結常是本病纏綿難愈的主要原因。
臨床表現
脈痹是以正氣不足,六淫雜至,侵襲血脈,致血液凝澀,脈道閉阻,而引起的以肢體疼痛、皮膚不仁、皮色黯黑或蒼白、脈搏微弱或無脈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因於濕熱者多發於夏季,由於寒濕或陽虛而致者則好發於冬季。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發病。
診斷
1.發病可緩可急,但以緩慢發病居多。發病年齡以青壯年多見,老年次之,男女均可發病.發病季節不一,困於濕熱者多夏季發病,由於陽虛、寒濕者冬季好發。
2.自覺肢體疼痛、麻木、倦乏、發冷、發熱或蟻行感,甚至頭暈、頭痛、視物模糊、昏厥等。
3.皮膚蒼白,或紫紅,或潮紅,或青紫,肢體腫脹,後期萎縮。
4.舌色暗紅或紫瘀,或有瘀點、瘀斑。
5.趺陽脈(足背動脈)、太溪脈(脛後動脈)搏動微弱或無脈。寸口脈(橈動脈)澀、微弱或無脈(可輔以示波測量法檢測)。
6.皮膚測溫多有皮溫降低,電阻降低,電阻抗血流測定多有肢體血流量減少、血液流出阻力增加,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可見動脈搏動波形幅度降低,動脈造影可見受累段動脈脈管狹窄或閉塞等有關徵象。具備第2、第3兩條,再參照其他各條,即可確立脈痹的診斷。
鑑別診斷
1.風寒濕邪阻滯血脈所致的痹症。出《素問•痹論》。
2.熱痹,“脈痹,即熱痹也。”《醫宗必讀•痹》。
3.心痹,“心痹之症,即脈痹也。”《症因脈治》卷三。
辨證施治
本病以通為原則,主要應從瘀論治,以活血通脈為大法,結合益氣、養血、滋陰、溫陽以扶正,或結合散寒、清熱、解毒、祛濕、化痰諸法以驅邪,共達通脈之功。有些脈痹病情複雜,往往多證相兼,故應注意多種治法的配合運用。
治取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補陽還五湯、活血效靈丹、當歸芍藥散合方加減。方藥:當歸、丹參、制乳香、制沒藥、茯苓、澤瀉、桃仁、紅花、水蛭、生黃芪、防己、川牛膝、地龍、延胡索、焦神曲。水煎分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