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內燥)損傷氣血津液而致陰津耗損、氣血虧虛,使肢體筋脈失養,瘀血痹阻,痰凝結聚,脈絡不通,導致肢體疼痛,甚則肌膚枯澀、臟器損害的病證。以心、肝、脾、肺、腎各髒及其互為表里的六腑、九竅特有的陰津虧乏之表現為其臨床特徵。
基本介紹
- 別稱:燥痹
- 常見發病部位:肢體,肌膚
- 常見病因:是由燥邪(外燥、內燥)損傷氣血津液
- 常見症狀:肢體疼痛,甚則肌膚枯澀、臟器損害的病證
疾病基本概述,病因病機,中醫診斷,辨證治療,
疾病基本概述
燥痹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秋冬季為多見。其發病年齡,以兒童及青中年罹患機會較多,且女性多於男性。
燥痹一病,是路氏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而提出的,與西醫學很難對號入座。對於乾燥綜合徵、類風濕性關節炎、某些傳染病中後期、貧血病、冠心病、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硬結性紅斑、皮脂腺囊腫等病出現的燥熱傷津證候,可參考燥痹治療。
病因病機
燥痹之患,起因多端,機理複雜,涉及多臟器、多系統的病理變化過程。其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陰津匱乏;或木形、火形之體後天感受天行燥邪或溫熱病毒,損傷津液;或過服辛熱燥烈藥品而耗傷陰津,或居住剛烈風沙缺水之地,或久在高溫下作業;或新的化學藥品毒性反應及有害元素損傷陰津等等。津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以榮養滋潤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內而臟腑腦竅,外至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若氣虛不能運載津液,則周身失於敷布潤澤;或陰虛津液枯涸,臟腑組織失運、失榮,燥邪內生。燥則失濡、失潤、失養,氣血運行受阻,痹證乃成。經脈不通則瘀阻,甚則燥勝成毒,發展演變為燥痹、燥毒痹、燥瘀痹、燥痰痹等。
中醫診斷
診斷要點:
1.有稟賦不足,陰液失充;或外燥侵襲,或津傷化燥,或燥烈藥物毒害等病史;
2.有津傷乾燥的表現:口乾、咽乾、眼乾、皮膚乾、大便乾等症狀;
3.有五臟及其互為表里的六腑津乾液燥的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殊表現;
4.有關節、筋膜、肌肉失於津液濡潤的臨床表現。
5.有津虧血燥的表現。如肌膚枯澀、瘙癢、五心煩熱、盜汗、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等症;
6.有津虧血瘀的表現。如:瘀斑、紅斑結節、肢端陣發性青紫等症;
7.有燥核痹結的表現。如皮下筋膜結節,皮脂腺囊腫、癭瘤等症;
8.舌質紅或紅絳,或有裂痕,無苔或少苔,或花剝,或鏡面舌。脈細數或弦細數,或細澀。
具備以上3條者,兼參照其他各條,即可確立“燥痹”,按燥痹辨治。
辨證治療
燥傷肺陰肺氣痹阻證
證候:咽癢乾咳,胸悶短氣,痰少稠粘而不易咯出,或痰中挾血,量少色暗;或聲音嘶啞,鼻乾少涕,或午後顴紅,潮熱盜汗,手足心熱,神疲脅痛,日漸消瘦,皮毛乾燥,或局部肌膚麻木不仁,舌紅苔少乏津,或舌光剝,脈細數或沉澀。
治法:生津潤燥,輕清宣肺。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
霜桑葉生石膏(先煎) 人參 甘草 胡麻仁 阿膠 麥門冬 杏仁 枇杷葉
方解:方中用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配甘寒之桑葉疏風清熱,表里同治,使邪熱從肌表外透;杏仁、杷葉降逆化痰止咳;麥冬、胡麻仁、阿膠養陰潤燥,生津補血;人參、甘草益氣生津。諸藥相合,共奏清熱疏風、養陰補血、益氣生津潤燥之功。
加減法:咳而夜甚,兩顴嬌紅者,方中去人參、甘草、生石膏,加蛤粉(包)、青黛(包)、旋覆花(布包);咳而痰中挾血者,去人參、甘草,加沙參、紫草根;咳而口乾渴甚者,去人參、甘草、桑葉、加玉竹、白芍、旋覆花(布包);口乾咽燥而疼痛者,去人參、甘草,加牛蒡子、錦燈籠;咳而胸脘悶滿者,方中去人參、甘草,加瓜蔞、炒枳實;盜汗者,加生牡蠣(先煎)、浮小麥;咳而喘促不得臥者,方中加苦葶藶(包);周身痰楚疼痛者,加忍冬藤、伸筋草、地龍;肩臂疼痛者,加威靈仙、片薑黃、赤白芍。
燥傷心陰心脈痹阻證
證候:心悸怔忡,煩躁不寧,驚惕不安,多夢易醒,胸悶鈍痛,或灼熱疼痛,或痛引肩背及臂臑內側,時發時止。口舌乾燥,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津,或有瘀斑,無苔或少苔,或舌光剝,脈細數或細澀兼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生津潤燥。
方藥:生脈散合加減一貫煎。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生地 芍藥 麥冬 熟地 知母 地骨皮 炙甘草
方解:方中用人參、麥冬、生地、知母、地骨皮益氣養陰,清熱生津,涼血潤燥;白芍、熟地滋陰補血;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且甘草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之功,使滋陰而不膩,涼血而不寒。群藥相合,共奏益氣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之效。
加減法:若煩躁便結者,加火麻仁;小便澀赤不利者,加蓮子芯、赤小豆、車前子(包);心煩失眠者,加炒柏子仁、夜交藤;心中驚悸不安者,加生龍齒(先煎)、琥珀粉(分沖);胸悶胸疼者,加丹參、瓜蔞;氣短汗出者,加生牡蠣(先煎)、浮小麥;周身疼痛者,加地龍、絡石藤;上肢關節疼痛者,加赤白芍、桑枝、秦艽。
燥傷胃陰脾虛肌痹證
證候:飢不欲食,或食入不化;胃脘嘈雜,或隱隱作痛,或呃逆乾嘔,口咽乾燥,心煩意亂,或大便燥結,形體消瘐,甚則肌肉萎縮、四肢無力、舉步不健。舌質暗紅少津,或舌質剝裂,苔薄黃或無苔,脈細數或細澀。
治法:養脾益胃,生津潤燥。
方藥:養脾潤胃湯(路志正經驗方)。
沙參 麥冬 炒扁豆 生山藥 生地 杏仁(炒) 玫瑰花 火麻仁 白芍藥 生谷麥 甘草
方解:本方是根據周慎齋“淡養胃氣,甘養脾陰”的治則,結合路氏多年臨床經驗,以《金匱要略》麥門冬湯和《溫病條辨·卷一》益胃湯加減變化而來。方中用甘涼濡潤之沙參、麥冬、生地養胃陰;扁豆、生山藥、谷麥芽甘養脾陰,用谷麥芽尚能助脾胃生髮之氣;杏仁、火麻仁、玫瑰花降逆疏郁,活血通脈,潤燥通便;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使津液自生,涓涓不息。諸藥相配,共行養脾滋胃、生津潤燥之功。
加減法:胃熱燥盛者,加生石膏(先煎);中脘痞滿脅痛者,加丹參、木蝴蝶;心煩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大便乾燥難下者,加炒枳實、生首烏;噁心欲吐者,加蘇梗(後下)、竹茹、旋覆花(布包);氣短胸悶者,加太子參、炒枳實、炒自術;心悸短氣者,加太子參、蓮子肉;情志抑鬱或急躁者,加木蝴蝶、醋元胡;煩渴甚者,加玉竹、烏梅、石斛等;肌肉酸楚痹痛者,加炒桑枝、地龍、絡石藤、丹參等。
燥傷肝陰筋脈痹阻證
證候:頭痛眩暈,面部烘熱,兩目乾澀,口乾咽燥,唇赤顴紅;筋惕肉瞤,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煩躁易怒,兩脅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膽怯易驚;女子月經量少或閉經。舌質暗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或細澀
治法:滋肝潤燥,榮筋通絡。
方藥:滋燥養榮湯。
當歸 生地黃 熟地 黃白芍 秦艽 防風 甘草
方解:方中用當歸、生地、熟地、白芍滋陰補肝,養血榮筋,通脈潤燥;秦艽、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疏風勝濕,通絡疏筋,退虛熱;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與白芍相配,酸甘化陰,滋陰榮肝。群藥相合,共奏滋陰補血、補肝潤燥之效。
加減法:口苦而燥者,方中加沙參、枇杷葉;大便燥結難下者,加瓜蔞、炒枳實;潮熱汗出者,加銀柴胡、地骨皮;兩脅疼痛者,加入赤芍、醋元胡;陰津過耗,口乾甚者,加石斛、玉竹、沙參;心悸胸悶者,加麥冬、丹參、醋元胡;煩熱而渴者,加知母、生石膏(先煎);失眠者,加炒棗仁、合歡皮、生龍齒(先煎);關節疼痛者,加赤芍、忍冬藤、豨薟草;筋脈瞤動者,加赤芍、炙龜板(先煎)、生牡蠣(先煎)。
燥傷腎陰髓海虧虛證
證候;頭暈目眩,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腰膝酸軟,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或閉經,便秘尿赤,形體消瘦,甚或形銷骨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脊椎彎曲,關節變形,面色晦滯或黧黑乾枯。舌紅少津,或舌質暗紅或瘀紫,少苔或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或沉澀。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潤燥。
方藥;滋陰補髓湯。
黨參 生地黃 龜板 知母 鹽黃柏 白朮 豬脊髓 當歸 茯苓 枸杞子 續斷 狗脊 牛膝 豹骨
方解:方用知母、黃柏、生地、枸杞子滋陰清熱,生津養液;配龜板、豬脊髓填精補髓;豹骨、續斷、狗脊辛苦而溫之輩,補肝腎,強筋壯骨,與前藥相合,使滋陰而不滯,補陽而不燥,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令陽生而陰長;黨參、白朮、茯苓健脾和胃,培後天之本,生化不息,以補先天;當歸補血活血,通經活絡,牛膝通利關節,引藥下行,使諸藥達到病所,共收養陰滋腎、強筋壯骨、填精補髓之效。
加減法:骨蒸潮熱者,方中去狗脊,黨參、續斷,加青蒿、地骨皮、烏梅;腰膝瘥軟,乏力口乾者,去狗脊、續斷、黨參,加山萸肉、制首烏、麥冬;盜汗者,去豹骨、狗脊、黨參,加桑葉、糯稻根、生牡蠣;心煩失眠者,去豹骨、狗脊、黨參,加麥冬、炒柏子仁、夜交藤;遺精早泄者,方中去豹骨、狗脊、續斷,加芡實、蓮子肉、生龍牡(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