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學術成就,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1932年,就讀於浙江硤石紫薇國小。
1939年秋,隨家人遷往上海,先後就讀於松江高級中學、曉光中學、南光中學、會文中學。
自1943年起,在上海報刊上發表散文、新詩等文學作品。
1944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學,副修中文;1948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蔣反美學生運動。
1949年2月至5月,在南京蘇聯駐華大使館新聞處工作。南京解放後,到南京軍管會外僑事務處工作;到職後由外僑事務處處長黃華派往鎮江前線“紫石英”談判小組擔任翻譯,參加中英關於“紫石英”號的談判;談判結束後回外僑事務處社團組工作。
1950年2月,調北京外交部秘書處編譯科擔任外交翻譯工作。
1952年7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外國語教研室從事英語教學,不久任英語教研組副組長;1955年轉入新聞系外國語教研室,任英文組組長。在吳玉章校長的支持下,在我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呂叔湘先生的指導下,很快進入語言學界並出席全國性學術會議,參與語言學界重大活動。自1955年起,開始在《中國語文》等學術刊物上發表漢語方言、語言學、漢語語法等方面的論文。
1960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先在外語教研室任教,任英文組組長,後入語言學教研室主持教研工作,主要致力於漢語研究。
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回語言文學系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後兼任語文寫作教研室主任、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並擔任校、系學術委員會委員。
1979年,晉升為副教授。
1986年,晉升為教授。
1986年5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籌備組組長,中心成立後曾主持中心工作,該中心改為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後任名譽院長。
1987年和1988年,連獲兩屆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0年離休後,繼續從事語言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的工作。
學術成就
胡明揚的學術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代漢語語法、漢語方言並結合漢語實際對語言理論的研究;一是向國內介紹國外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他的研究課題多較新穎。
1.現代漢語方面的成就
在漢語方言和國語的研究方面,他寫有《海鹽通園方言的代詞》(1957年)、《海鹽通園方言中變調群的語法意義》(1958年)、《上海話一百年來的若干變化》(1978年)、《三百五十年前蘇州帶吳語的一斑》(1981年)、《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1981年)、《關於北京話語音、辭彙的五項調查》(1983年)等主要論文及專著《北京話初探》。
A 《海鹽通園方言的代詞》
《海鹽通園方言的代詞》一文,介紹了海鹽通園方言的代詞分類,並詳細介紹了該方言八個人稱代詞、八個指示代詞、八個疑問代詞的辭彙意義和語法特點。趙元任先生在《中國話的文法》第二章第十三節兼語式中還引用了該文的材料。
連讀變調在漢語方言中是一種普遍現象,廣為人們注意,但與連讀變調有關的語法問題,相對說來研究的人較少,《海鹽通園方言中變調群的語法意義》是一篇較早地注意到了變調和語法之間的關係的文章,文中介紹了海鹽通園方言中雙音節至五音節變調群所具有的明顯的語法意義,這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B 《上海話一百年來的若干變化》
《上海話一百年來的若干變化》,原作於1967年。胡明揚重視方言歷史研究,把社會歷史和語言變化的研究結合起來,通過一百多年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上海話在語音、語法、語彙三方面的若干變化,看出社會因素是語言演變的一個值得重視的因素。
C 《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
《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提出了語氣和語氣調(包括語氣助詞和嘆詞)的三分法,即表情語氣(如讚嘆、驚訝、詫異、不滿等),表態語氣(肯定、不肯定、強調、委婉等),表意語氣(祈求、命令、提問、追諸、呼喚、應諾等)。文章根據調查材料,重新分析了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力圖排除句子中其他語詞和語調對語氣助詞本身意義的干擾,即儘可能不把其他語詞和語調所表示的語氣意義誤加在語氣助詞身上。並且還列舉分析了北京話的十七個嘆詞所表達的辭彙意義。
D 《關於北京話語音、辭彙的五項調查》
《關於北京話語音、辭彙的五項調查》是一篇社會語言學的調查報告。胡明揚就“把、比、論”三個字的讀音,“胰子、姆末(我們)、且(從)、伍的(什麼的)”四個詞的不同風格的同義詞的選擇、使用情況,北京城裡不同地區語言差異,不同民族的北京人語言差異,以及“一、七、八”變調等五項對一百人進行了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列出了二十四張表,觀察了年齡、性別、家庭語言環境、文化程度等因素對北京話的影響,提供了處在變化中的北京話的概貌。這種研究工作目前在國內尚未多見,其調查統計方法對有志於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人有一定幫助。
E 《北京話初探》
2.漢語語法方面的成就
在漢語語法的研究方面,胡明揚寫有兩篇討論性的論文:《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1958年)、《關於漢語詞類》(1956年)。
3.漢語語音史方面的成就 在漢語語音史方面,胡明揚發表了《〈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中所見的漢語、朝鮮語對音》(1963年)、《〈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中所見的〈通考〉對音》(1980年)兩篇論文。
4.詞典學方面的成就
在詞典學方面,由胡明揚主持編寫並通改的《詞典學概論》(1982年),是國內第一部詞典學研究著作,目前在國內還未見有同類著作。該書與國外同類著作不同之處在於,考察了國內近幾十年來詞典編纂的實際經驗,內容包括單語語文詞典的資料、選詞、注音、釋義,雙語語文詞典的資料和藍本,詞條的組織以及詞條的體例、編排法等。因此,對我國的詞典學研究和詞典編纂工作有參考的作用。
胡明揚所寫的《說“打”》一文,仿照《牛津英語詞典》的體例,分析了從東漢到現代“打”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的演變,引例一乾多條,義項一百多個,實際上是一條漢語歷史大詞典的詞條。
胡明揚還編寫過《怎樣自修英語》等普及讀物。
個人作品
譯著
胡明揚譯著向國內介紹了國外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幫助國內語言學者了解國外語言學的動態,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主要譯著有:
(1)《語言存在的客觀性》(1958年);
(2)《語言》(1959年);(3)《語法範疇和詞類的關係》(1960年);
(4)《描寫形態學的方法》(1963年);
(5)《語言理論,語言描寫和語言教學》(1978年);
(6)《格辨》(1980年);
(7)《社會語言學導論》(1980年);
(8)《詞典學概論》。
代表性論著
1.專著
(1)《詞典學概論》(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2)《語言和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4)《語法和語法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北京話研究》(主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7)《詞類問題考察》(主編),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8)《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2.論文
(2)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中國語文,1958(3)
(4)《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中所見的漢語、朝鮮語對音,中國語文,1963(3)
(5)上海話一百年來的若干變化,中國語文,1978(3)
(6)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上),中國語文,1981(5)
(7)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下),中國語文,1981(6)
(8)北京話的稱謂系統,中國語(日本東京),1982(1)
(9)關於北京話語音、辭彙的五項調查,中國語言學報(創刊號),1982
(10)《老乞大》複句句式,語文研究,1984(3)
(13)流水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4)
(14)《西遊記》的助詞,語言研究,1989(1)
(15)句法語義範疇的若干理論問題,語言研究,1991(2)
(16)再論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中國語文,1992(5)
(17)近代漢語的上下限和分期問題,近代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1992
(18)語體和語法,漢語學習,1993(2)
(19)動名兼類的計量考察,語言研究,1995(2)
(20)現代漢語詞類問題考察,語言研究,1995(5)
社會評價
國家語會原副主任曹先擢悼胡明揚
胡明揚先生於2011年6月22日辭世,享年86歲,26日在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我因腿疾,不能前往。26日晨起床,推窗遠眺,幾天的陰雨,北京的高溫降低,窗外一陣清風吹過,遂生一念:此風乃為胡先生送行乎?回室操筆得小詩一首,以寄託哀思:
清風習習送君行,
學界黯然隕明星。
留得輝煌貽後學,
長存天地有芳名。
胡明揚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在中國語言學領域作出了特殊貢獻,他帶領學生做北京話調查,留下了不可再得的寶貴資料;他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深受學生愛戴和敬仰;他還是一位卓越的學術領導者,一直關心著語言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並提出諸多研究課題。與另一位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一樣,他“從原有的專業深井裡跳出來的時候,所面對的是一片廣闊的世界,但很快就能遨遊於這廣闊的世界之中”。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孫德金憶胡明揚
晚年,胡明揚仍念念不忘中國教育,有兩個問題時常掛在嘴邊:一是國民語文能力下降。“上海某些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取消語文讓他很堪憂”,胡明揚的學生、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孫德金說。胡明揚還關心“通才”教育問題,面對如今很多文科生沒有理科知識,胡明揚認為只注重自身專業,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
家人憶胡明揚
胡明揚1952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執教幾十年,桃李滿天下。在長子胡文澤的印象中,父親始終在工作。早上8點鐘上課,有時晚上還要為學生補習,時常半夜才回到家。在家時,父親多數時間都是伏在辦公桌前筆耕不輟。對於平時抽不開身上課的學生,周末胡明揚會為他們在家中輔導。胡文澤說,此生父親最驕傲的是教出這么多學生,每當說起他們都如數家珍,他最喜歡的稱呼就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