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
- 職業:晚清著名武術家
人物信息,人物簡介,英雄略同,風雲會,任俠錄,生前身後,五七崑崙,遺聞軼事,
人物信息
胡七,原名胡致廷,河北人,晚清著名武術家。自幼技藝超群,仗義好俠,貫習通臂拳,形意拳,太極拳,擅使鐧和雙刀,尤精通臂拳,有“通臂猿”之美譽。1898年,協同“大刀王五”王子斌營救維新志士譚嗣同,英名日隆,盛傳至今!
中文名: 胡七 | 逝世: 約1926年 |
國籍: 中國 | 職業: 著名鏢客 |
出生地: 河北滄州(一說河間) | 主要成就: 營救譚嗣同 |
出生日期: 約1852年 | 弟子: 譚嗣同等 |
人物簡介
胡致廷,晚清武術家,精通通臂拳,身形如猿猴一樣靈巧,人稱“通臂猿胡七”。 據《三湘體育人物誌》中“近代武術人物篇”介紹譚嗣同時:“少年時結識通臂猿胡七,習刀鐧拳術”。譚嗣同最早即與胡七因教習拳術而結識,胡七本同於譚的父輩,然而譚每以“七哥”相稱,足見兩人厚誼。胡七尚習武,喜交友,經年走鏢,威名赫赫,與大刀王五皆為北五路鏢客。胡七之故事散見敝角,資料難覓,然其猿蹤杳跡卻頗具傳奇色彩。
英雄略同
風雲會
晚清諸多宗師豪俠,綠林英傑,歷數百千,不外如下: 王子斌 胡 七 李存義 尚雲祥 杜心五 陳發科 黃飛鴻 王茂齋 霍元甲 林世榮 劉百川 韓慕俠 張占魁 吳鑒泉 孫祿堂 燕子李三 王子平 武禹襄 楊澄埔 郝為真 宋世榮 郭雲深 劉奇蘭 車毅齋 李太和 戴二閭 李經綸 李景林 宋唯一 張策 郭長生 劉月亭 楊禹廷 李堯臣 霍殿閣 李瑞東 王薌齋 葉 問 李景華等等
任俠錄
在如林高手中,胡七最為交好之人當是王子斌,即“大刀王五”。王五好俠,結義同心,兩人不僅多有切磋武技,同就鏢局行業,而且關注時局變化,嘗以家國興亡為己任,支持維新,力促變法,是晚清綠林中為數不多的開明武術家。
生前身後
五七崑崙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大刀王五和胡七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全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訊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胡七等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胡七得知後悲痛欲絕,冒著生命危險將譚嗣同收屍。並在寓所密設靈堂接連七日祭奠。又置盛棺,親自扶棺送往湖南瀏陽安葬。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王五、胡七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載琦、榮祿,終未果,但王五反抗清廷的決心自此更加強烈。
關於“兩崑崙”,歷史多有疑案。
其二、馮友蘭分析指出當是康有為和梁啓超。
其三、亦有人認為“兩崑崙”所指之人乃是與譚嗣同亦師亦友的王五和胡七。清末民初報人陶菊隱有《袁世凱演義》一書,書中有資料稱:“1917年,北京教育部高級職員易克臬(解放後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跌斷了手骨,請京師警察廳教拳的胡致廷替他接骨,往來日久,胡才講出他就是譚嗣同身邊的胡七,時年六十二歲……據胡七所述,他和王五二人所練武功均屬崑崙派,因此‘兩崑崙’應指胡王二人。梁在瀏陽館見過王五,但未見過胡七,所以《譚嗣同傳》中只提到王五,而又誤‘單刀’為‘大刀’”。台清史專家肖一山亦稱:“蓋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崑崙派也。任公曰‘蓋念南海也’,恐非是。”持此說者認為,梁啓超只知道王五為譚的好友,而不認識胡七,或者雖知胡七而故意不言,代之以康有為,以期提高康有為的形象。
遺聞軼事
胡七回憶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
我們為十八名兄弟(秘密組織)立志行俠仗義,打盡天下之不平。我們各人有各人的一套絕技,只是缺少一位大哥,我們為想捧出一位大哥而追隨譚先生,想把各人的絕技輪流傳授給他,而他是做官的人,不便接納江湖,所以讓我和王五先出面,其餘十六名兄弟暗暗相隨。
刑部案發生,西後懿旨將下時,我們早一天打聽得明明白白。當晚我跑到瀏陽會館送信說:“懿旨一下,人馬立即發動;人馬一發動,你就插翅難飛!”譚先生聽了這個驚人訊息,若無其事地把紅漆枕頭箱打開,裡面藏著七封家書——他父親寄來的信。他摹仿父親的手筆,寫好一封假信就燒掉一封真信,只留信封不燒,把假信套在信封裡面,每封假信都寫著父親訓斥兒子的內容。
剛寫到第五封,天色快亮。我說夠了,再寫來不及了,他兀自十分鎮靜地寫下去,果然第七封也讓他寫完了。捕快們蜂擁而至,我和王五像熱鍋螞蟻般催他跳上屋脊,他反催著我們跳上。看他的神氣是絕對不肯逃走的,我們陪死是白死。為另找救他的機會,我們在危機一發間一躍而上。我們猜定譚先生之不肯走,是怕連累老父的緣故。他父親是當時的湖北巡撫譚繼洵先生。
假使譚先生沒有“成仁”之心,他何必從容不迫地連寫七封假信?造兩封不就夠了嗎?為著摹仿他父親筆跡,造一封至少刻把鐘,七封信就足足費了兩小時之久了。這還不夠遠走高飛嗎?那時譚先生已學會了輕身術,就說手腳上有點不伶俐吧,有我和王五兩人左右提挈,那還有什麼困難?
譚先生有著過人的學識,並非愚孝愚忠。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要以一死來喚醒當時醉生夢死的士大夫階級,我們勸亦無益,所以那時我和王五抱著劫法場的一線希望。我們離開瀏陽會館後,找到十六名兄弟。兄弟們個個泣莫能抑。我們指定順治門城窟窿為動手地點,等到臨刑的那天,我們在城樓及附近一帶準備一場苦鬥。
可是糟了,那天步兵統領衙門派出重兵沿途警戒,隊伍直排至菜市口刑場,惶惶然如臨大敵,這種排場是平時行刑所未有的;而且把譚先生綁在囚車上,也是一個例外。大概刑部堂官知道譚先生頗有本領,也許還知道有我們這般聚會人物,所以防護得特別嚴密。我們面面相覷,血管像凍僵了一樣。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頂上,那裡黑壓壓擠滿了看熱鬧的人,臉上都露出非常悽慘的顏色。頭一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才輪到我們譚先生的頭上。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那天用的刀叫什麼“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
我們目擊了這幕慘劇,心裡晃晃蕩盪像踏著一片虛谷。日子一天天過去,這幅悲慘圖畫仍無時無刻不深嵌在我的心田中,我越想扔開,越扣得緊緊的,常使我透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