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胙
- 拼音:zuò
- 同本義: [sacrificial meat]
- 詮釋:形聲。從肉,乍聲。
- 本義:祭祀用的肉
zuò(1)(形聲。從肉,乍聲。本義:祭祀用的肉)(2)同本義 [sacrificial meat]胙,祭福肉也。――《說文》夏曰福胙。――《爾雅》王使宰孔賜齊侯胙。――...
致胙,漢語詞語,拼音是zhì zuò,指古時祭祀後,君王、諸侯間互將祭肉給予對方,以示禮節。見《史記·商君列傳》:“居五年, 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 。”...
散胙,讀音是sàn zuò,漢語詞語,指舊時祭祀以後,分發祭肉,叫做“散胙”。...... 散胙,讀音是sàn zuò,漢語詞語,指舊時祭祀以後,分發祭肉,叫做“散胙”。 ...
賜胙是漢語辭彙,拼音cì zuò,指天子於祭祀宗廟、社郊後,把祭肉分給群臣。...... 賜胙是漢語辭彙,拼音cì zuò,指天子於祭祀宗廟、社郊後,把祭肉分給群臣。...
頒胙是祀禮名,清代賞食祭肉的制度。...... 頒胙是祀禮名,清代賞食祭肉的制度。定製,清廷於坤寧宮舉行春秋大祭,例有王、大臣進內吃祭肉,稱為頒胙, 即由皇...
【釋義】《漢書·郊祀志上》:“已祠,胙餘皆燎之。” 顏師古 注:“胙,謂祭餘酒肉也。”宋 陸游 《入蜀記》卷六:“祠舊有鳥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
《齊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這篇百字短文記述了齊桓公在會晤諸侯時接受周襄王賞賜祭肉的一個場面。粗讀似乎平淡無奇,細品則覺別有...
語出:晉 張華 《朽社賦》:“饗春秋之所報,應豐胙於無射。”《宋史·樂志八》:“斂時五福,永膺豐胙。”...
胙姓起源西周王朝初建時,封邦建國,周公旦的一個兒子被封到現在河南省延津縣北的胙國(今胙城鄉),後胙國被南燕國所滅。胙國被滅之後,子孫就以“胙”為姓。...
醃胙(醃胙) 鹽醃的胙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醜]一年到頭不吃素,[副浄]醃胙。[醜]啐,你接得不好,倒露出腳色來。” 王季思 等注:“胙,...
謂世代享有封爵。《左傳·襄公十四年》:“世胙大師,以表東海 。” 杜預 注:“胙,報也;表,顯也。謂顯封東海,以報大師之功。”《北史·魏鹹陽王禧傳》:“...
烙胙(làozuō) 河北承德等地詞語,指在春節前一段時間,準備各種過年的食品,一般都是臘月二十七、八烙胙。...
主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hǔ zuò,意思是帝業。...... 主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hǔ zuò,意思是帝業。 [1] 中文名 主胙 拼音 zhǔ zuò 注音 ㄓ...
基本信息 拼音:fú zuò 注音:ㄈㄨˊㄗㄨㄛˋ 釋義 祭祀所用的肉類。 漢 王充 《論衡·語增》:“使 文王 、 孔子 因祭用酒乎,則受福胙不能厭飽。”宋...
復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fù zuò ,是指祭後的第二天再祭。...... 復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fù zuò ,是指祭後的第二天再祭。中文名 復胙 拼音 fù...
詞語信息jìn zuò ㄐㄧㄣˋㄗㄨㄛˋ 進胙(進胙)詞語解釋進獻祭祀用的牲肉。《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 郤宛 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 ...
zuò jiē ㄗㄨㄛˋㄐㄧㄝ 胙階(胙階) 大堂前東邊的台階。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賓主相見,以東階為主人迎賓登堂之地。胙,通“ 阼”。《荀子·哀公》:...
胙德,漢語辭彙,指舊時歌頌帝王之詞。謂有天下者之德。...... 謂有天下者之德。 清 顧炎武 《恭謁高皇帝御容於靈谷寺》詩:“本支書胙德,臣辟記勛庸。”...
祭祀的一個階段,俗語謂之散全碗,例應與祭禮生所飲。昔年老人飲胙另有桌位菜儀,不在與祭飲胙之列。兵後屆近丁稀,凡公謹幹辦老人與非禮生老人,或屬族分長...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膰焉” 晉 杜預 注:“膰,祭肉。尊之,故賜以祭胙。” ...... 二十四年》“膰焉” 晉 杜預 注:“膰,祭肉。尊之,故賜以祭...
胙俎,是漢語辭彙,意思是主人飲食之俎。...... 胙,通“ 阼”。《周禮·天官·膳夫》:“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2).古代祭祀時陳置祭肉之俎...
因指有國、有天下者子孫相繼。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國之本榦,所以胙胤百世而不易矣。” ...
余胙(餘胙) 祭祀所餘之肉。 宋 陸游 《仲秋書事》詩之一:“秋風社散日平西,餘胙殘壺手自提。” ...
從最簡單情況說,必須完成:迎神(通過四拜)-獻爵(叄獻,一獻也可)-辭神(四拜)-飲福散胙。三、祭祀過程①齋戒,讀古人言行,以思其人。...
在紅樓夢的戚序本中,記述了於其它版本所不同的“茄胙”的做法。節引如下:鳳姐笑道:“這也不難。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穰子去盡,只要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