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肺結核瘤
- 別稱:肺結核球
- 類屬:腫瘤
- 傳染性:無
臨床特點,影像學特點,病理解剖學特點,鑑別診斷,治療,
臨床特點
本病發病隱匿,症狀不典型,部分患者無任何症狀,偶爾查體時發現,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多小於40歲,多有結核感染史和接觸史。
影像學特點
1、部位:多見於鎖骨下區,即肺上葉尖後段多見,下葉背段次之。
2、形態:圓形、橢圓形多見,不規則形次之,密度高而不均勻,球形輪廓清楚整齊,偶爾見較淺分葉,有的也可伴有空洞,空洞形態不一,常為厚壁,有的空洞為偏心形,多偏向肺門側,毛刺較少見。鈣化對結核球的診斷有實際意義,可有以下幾種鈣化:沿包膜下產生局限性弧形鈣化,成層狀的環形鈣化或瀰漫的斑點狀鈣化影。結核球附近的肺野內的增殖性或纖維化病灶即所謂的衛星灶,對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與肺門之間有時可見索條狀陰影。
3、病灶直徑<4cm的肺結核瘤多呈類圓形、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常見鈣化、周圍衛星灶鄰近胸膜增厚,少見淺分葉、稀疏長毛刺、近心端小空洞和中間略低密度等,直徑>4cm的病灶多呈淺分葉或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邊緣光滑、多見鈣化、周圍衛星灶、稀疏毛刺近心端空洞和中間略低密度等,感興趣區增強掃描均呈包膜強化或不強化,少見均勻強化.,CT表現不典型的最終有賴於病理檢查。
病理解剖學特點
肺結核瘤或稱肺結核球,在病理上是一個被纖維膜包圍的乾酪病灶,直徑2cm左右,其形成原因有4種:(1)由乾酪性肺炎局限纖維化而形成;(2)由結核肉芽組織發生乾酪性壞死形成,往往由幾個小病灶融合組成;(3)由阻塞性空洞充滿乾酪物質形成;(4)由靠近肺門的較大支氣管結核向外發展形成。其中以第一種最多見。其分葉是由多個結核球融合所致,空洞是腫塊內乾酪液化壞死物質沿支氣管咯出肺外形成。鈣化是腫塊內乾酪壞死鈣鹽沉積形成、胸膜改變大多為慢性炎症引起的局限性胸膜肥厚,纖維化。痰檢一般能發現結核菌。
鑑別診斷
(1)應與周圍性肺癌鑑別,特別是類圓形的肺癌;(2)病灶大小和形態:肺結核球以小於5cm居多,形態多規則,對大於5cm且形態不規則時應考慮肺癌;(3)病灶性質:表現圓形或橢圓形居多,少數不規則,可伴有分葉、空洞、鈣化,衛星灶和胸膜改變,毛刺極少見。病灶鈣化影或衛星灶是鑑別診斷的重要手段。
治療
1、結核瘤患者屬浸潤型肺結核病人,如系初次發現,應該像浸潤型肺結核病人一樣,接受正規抗結核治療。臨床經驗證明,結核瘤內科治療效果多數比較差,經全程治療後,病灶縮小往往不明顯,完全吸收的可能性更小。所以這類病人雖已完成治療,還應定期複查。
肺結核瘤和普通肺結核一樣,經過正規全程治療之後,其結果有兩種:(1)結核菌被殺滅,肺內病灶向好的方面轉化,乾酪壞死脫水、濃縮、鈣化,體積逐漸縮小,成為穩定性病灶。(2)病灶變化不大。結核瘤為凝固的乾酪樣壞死物,其外周包有一層纖維包膜。其結核瘤內仍存活有結核菌。當結核瘤與瘤內的結核菌在人肺內共存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藏在體內的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當人體免疫力減弱或變態反應增強時,結核瘤內的結核菌可重新活躍、繁殖,致使其包膜破壞。包膜下中性白細胞侵入,病灶範圍向周圍肺組織擴展,或乾酪液化、溶解,穿通支氣管排出,形成空洞,此時可以引起病人大量咯血。結核菌還可以經淋巴或支氣管向肺或胸膜播散,引起新病灶。
2、一旦發現結核瘤,因結核瘤內的結核菌可能重新活躍、繁殖,致使其包膜破壞,如果肺部沒有其他活動病灶,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實施手術切除的辦法。術後繼續抗結核治療. 應該接受不少於6個月的正規抗結核治療,預防復發。但手術可能造成的身體損傷很大。
3、結核球是結核病在病情發展演變後留下來的,在結核球裡面有可能會有殘存的結核桿菌,這就是後來復發的原因。 復發了由於病菌的基因轉型導致耐藥,給徹底治癒帶來很大的難度,復發後需要採用二線抗結核藥治療。以防結核病在余肺和全身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