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ulmonary actinomycosis
- 就診科室:呼吸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肺部
- 常見病因:肺放線菌感染
- 常見症狀: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咳嗽,咳出少量黏液痰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放線菌常寄生於人體口腔黏膜、牙齦、扁桃體、結腸等處。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可因口腔分泌物吸入而侵入呼吸道,首先在支氣管內引起病變,再侵入肺實質,亦可由於食管病變向縱隔蔓延,或腹部感染穿過膈肌波及胸膜和肺,在肺部引起化膿性肺炎,並經葉間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竇道。也可侵入血循環,引起全身播散。
臨床表現
多為緩慢起病。開始有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咳嗽,咳出少量黏液痰。隨著病變的進展,肺部形成多發性膿腫時,則症狀加重。可出現高熱、劇咳、大量黏液膿性痰,且痰中帶血或大咯血,伴乏力、盜汗、貧血及體重減輕。病變延及胸膜可引起劇烈胸痛,侵入胸壁有皮下膿腫及瘺管形成,經常排出混有菌塊的膿液。瘺管周圍組織有色素沉著。瘺管口癒合後在其附近可出現瘺管。如縱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可有肺膿腫及胸腔積液體徵。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 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血沉增快。
(2)病原學檢查 從痰、膿液或竇道分泌物中可見直徑為0.25~3mm的黃色顆粒。低倍鏡下觀察呈圓形,中央顏色較淡,排列成放射狀,類似孢子。將顆粒壓碎作革蘭染色,油鏡下可見革蘭陽性Y形分支細菌絲。將含有硫黃顆粒標本在厭氧條件下,置於無抗生素的培養基上,可見病原菌生長,結合生化反應和菌種鑑定。將培養的菌株注入小白鼠腹腔,4~6周后可見腹腔內有許多小膿腫,切片可見“硫黃顆粒",鏡檢可見革蘭陽性分支菌絲。
2.其他輔助檢查
診斷
早期在臨床和X線上無特徵性改變,故較難診斷。確診主要依靠微生物學及組織學檢查。從膿汁、痰液或瘺管壁的組織中找到硫磺顆粒,或厭氧培養出致病菌可確診。
鑑別診斷
併發症
放線菌偶爾可侵入血流引起放線菌敗血症和其他臟器疾病。
治療
1.藥物治療
(1)一般套用大劑量青黴素G治療,肌注或加普魯卡因局部病灶封閉。有條件時,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如與鏈黴素、四環素等聯合使用,可能提高療效。
(2)磺胺類藥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抗生素配合套用。
(3)碘製劑口服碘製劑對病程較長的放線菌病可獲得一定效果。
(4)免疫療法也有一定效果。一般套用放線菌溶素做皮內注射,放線菌素免疫療法能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2.手術療法
肺放線菌病已形成膿腫或破潰後遺留瘺道,常有壞死肉芽組織增生,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開排膿或刮除肉芽組織。由於在腺體內病變界限不清,且與周圍組織粘連,常將腺體一併摘除。
3.高壓氧療法
由於放線菌是厭氧性細菌,近年來套用高壓氧治療肺放線菌病,對抑制放線菌的發展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是當前採用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