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輿

肩輿

肩輿,漢語辭彙

拼音:jiān yú

釋義:即轎子。起初只是作為山行的工具,後來走平路也以它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輿為二長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無覆蓋,很像四川現代的“滑竿”。後來,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蓋遮蔽物,其狀有如車廂(輿),並加種種裝飾,乘坐舒適。這種轎子就是“轎輿”,唐宋以後盛行的就是這一種。抬轎子的人數因轎子的種類而異,少則二人,多則數人。清代有所謂“八抬大轎”,用八個人抬,這是高級官員乘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肩輿
  • 外文名:palanquin;palankeen
  • 拼音:jiān yú
  • 釋義轎子
  • 出處:《資治通鑑》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肩輿的歷史,分類,肩輿等級,

詞目

肩輿

拼音

jiān yú

引證解釋

1、亦作“ 肩轝 ”。亦作“ 肩舁 ”。轎子。
《晉書·王導傳》:“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轝,具威儀。”
唐 白居易 《東歸》詩:“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荊公 道:‘要往 江寧 ,欲覓肩輿一乘,或騾或馬三匹,即刻便行。’”
《明史·萬象春傳》:“太后父,衰白封,始賜肩輿。”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一:“我只記得我們走旱路的時候,母親乘著肩輿,我們兄弟兩人是一人坐一個籮兜被一人擔著。”
2、抬著轎子。謂乘坐轎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謝中郎 是 王藍田 女婿,嘗著白綸布,肩輿徑至 揚州 聽事。”
新唐書·李叔明傳》:“﹝ 叔明 ﹞後朝京師,以病足,賜錦輦,令宦士肩舁以見。”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帝舉族出 封丘門 ,肩轝至野。”
宋 歐陽修 《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益病,又求知 潁州 ,肩舁至 徐 ,遂不起。”

肩輿的歷史

作為某種用具來說,這裡專指轎子,從字面上可以推測——肩膀上的轎子,一種代步的交通工具。
肩輿一詞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勞動階級的當家做主,把腳夫和肩輿視為被壓迫的對象,被當時的社會所拋棄。
車輿制度。肩輿是指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東晉及南朝時即盛行。其制為二長竿,中設軟椅以坐人。其初輿上無覆蓋,後來加覆蓋遮蔽物,成為轎輿。清初京官三品以上,在京乘四人肩輿,輿前有藤棍雙引喝道。四品自僉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輿,單引不喝道。當時正陽門專許輿入,車不準行,故京官無乘車者。後來漸有驢車、騾車。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後,騾車漸多而驢車漸少,嘉道年間則京官無乘驢車者。鹹同以後京官惟尚書以上乘四人肩輿、侍郎坐綠呢圍車、三品坐藍呢圍車,旁開窗。四品以下,車與一般朝臣相同。乾隆十五年有上諭只準王公及滿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轎,不準滿洲都統與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轎。但漢官不在此禁,故漢官二品亦有坐轎者。
示例:
肩輿
導使睿乘肩輿,具威儀。——《資治通鑑》。胡註:“肩輿,平肩輿也,人以肩舉之而行。
此農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輿,以牛代行也。——明·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

分類

肩輿是古代的一種轎子,肩輿分類為禮輿、步輿、輕步輿、便輿四種。肩輿不設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黃妝緞墊。肩輿的使用依不同場合而有嚴格規定。肩輿起初只是作為山行的工具,後來走平路也以它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輿為二長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無覆蓋,很像四川現代的“滑竿”。後來,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蓋遮蔽物,其狀有如車廂(輿),並加種種裝飾,乘坐舒適。這種轎子就是“轎輿”。

肩輿等級

皇帝乘坐肩輿轎子的時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代步工具。
高級官員乘坐肩輿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謂“八抬大轎”就是從這來的。
後來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載:“乾隆五十五年上諭:‘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仍加恩準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兩人舁行入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