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鬱痰凝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肝氣鬱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所表現出來的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鬱,苔薄白,脈弦滑等一類病證。根據病變臟腑不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見病症,肝鬱痰凝證 乳岩,肝鬱痰凝證 乳癖,肝鬱痰凝證 氣癭,肝鬱痰凝證 肉瘤,肝鬱痰凝證 子癰,肝鬱痰凝證 失榮,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情志不暢,肝氣鬱滯,橫逆犯脾。
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屬木,克脾土,情志不暢,所願不遂,肝失調達,氣機不暢,氣鬱則瘀;肝鬱克犯脾土,運化失職則痰濁內生,肝脾兩傷,經絡阻塞,痰瘀互結於乳房則乳房腫塊皮色不變,胸悶脅脹;痰凝互結於頸部則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痰凝互結於其他部位時腫塊為單個腫塊柔暖如綿,推之可移動,皮色不變;痰凝互結於附睪部,則附睪結節,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鬱,苔薄白,脈弦滑為其特徵。
辨證要點
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鬱,食欲不振,或胸悶、頭暈,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常見病症
肝鬱痰凝證 乳岩
臨床表現:乳房腫塊皮色不變,質硬而邊界不清;情志抑鬱,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常用方劑:神效瓜蔞散合開郁散加減。
常用中藥:瓜蔞、當歸、乳香、沒藥、白芍、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蠍、白朮、茯苓、鬱金、 香附、天葵子。
肝鬱痰凝證 乳癖
臨床表現:多見於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常用方劑:逍遙蔞貝散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菇。
肝鬱痰凝證 氣癭
臨床表現: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不紅、不熱,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如腫塊過大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
常用方劑: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當歸、芍藥、薄荷、茯苓、生薑、大棗、海藻、昆布、貝母、半夏、青皮、陳皮、川芎、連翹、甘草。
肝鬱痰凝證 肉瘤
臨床表現:腫塊多為單個,少數為多發,大小不一,瘤體柔軟如綿,推之可移動,皮色不變,生長緩慢;舌淡,苔白,脈滑。
治法:理氣健脾,化痰散結。
常用方劑:化堅二陳丸合十全流氣飲加減。
常用中藥:陳皮、赤茯苓、烏藥、川芎、當歸、白芍、香附、青皮、甘草、木香、陳皮、半夏、僵蠶(炒)、川黃連。
肝鬱痰凝證 子癰
臨床表現:附睪結節,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多無全身症狀;舌痰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常用方劑:橘核丸加減。
常用中藥: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實、延胡索、桂心、木香。
肝鬱痰凝證 失榮
臨床表現:頸部或耳前後腫塊如栗,頂突根深,質地堅硬,皮色不變;伴胸脅悶脹,情緒急躁,食慾減退,脘腹脹滿;舌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結。
常用方藥:開郁散加減。
常用藥:白芍、當歸、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蠍、白朮、茯苓、鬱金、香附、天葵子。
常用腧穴:水溝、內關、神門、太沖、豐隆、陰陵泉、天突、廉泉。
預防調護
1.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發現腫大淋巴結或腫塊時,應高度重視,積極尋找原發病灶,及早確定病變性質。
轉歸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本病病程較長,常達數年,腫塊的生長和發展多為間歇性,常在經前加劇,也可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緩解。並且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