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漢語詞語,讀作“gān pí”,指比喻內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脾
- 拼音:gān pí
- 注音:ㄍㄢ ㄆㄧˊ
- 解釋:比喻內心
肝脾,漢語詞語,讀作“gān pí”,指比喻內心。
肝脾,漢語詞語,讀作“gān pí”,指比喻內心。...... 宋 蘇轍 《題王詵都尉畫山水橫卷》詩之一:“山光盎盎著眉睫,水聲活活流肝脾。”清 惲敬 《祭張皋文...
肝脾腫大(hepatosplenomegaly)指肝臟和脾臟均增大。肝脾一般在肋下不能觸及,當內臟下垂或橫膈下降或深吸氣時,肝脾才能被觸及,但不超過肋下1cm,且質地較軟。肝脾大...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其長軸與...
肝脾不和證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髒關係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的病症。又稱肝脾不調。臨床以脅腹脹痛為主要表現。常見於泄瀉、腹痛、脅痛、鼓脹、月經不調,以及...
肝脾不和證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髒關係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的病症。...... 肝脾不和證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髒關係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的病症。...
淒入肝脾是一個漢語辭彙,讀qī rù gān pí,出自三國魏·繁休伯《與魏文帝箋》,解釋為非常悲傷。...
調和肝脾,常用藥柴胡、白芍,治療對象肝氣犯脾。...... 肝脾不和的表現,是脅脹或痛,腸鳴,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弦細等。調和肝脾常用藥 編輯...
肝脾虧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泛指肝脾兩髒的虛證,以脅脹隱痛,頭暈眼花,食少、腹脹、便溏等為常見症的證候。常見於夜盲等病證。...
肝脾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中阻,肝失疏泄,脾失健運,以脅脹、腹脹、噁心厭油,或見黃疸、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肝脾消膠囊是內容物棕灰色粉末的藥物,用法是口服。...... 肝脾消膠囊是內容物棕灰色粉末的藥物,用法是口服。藥品名稱 肝脾消膠囊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粒,一日3...
肝脾氣滯證,中醫病證名。肝脾氣機阻滯,以脅脹脅痛、腹脹腸鳴,便瀉不爽,脈弦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意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髒,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穀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如刀豆、南瓜、扁豆、紅棗、...
肝脾血瘀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情志致病,使肝氣不舒,脾氣鬱結,導致肝脾氣機阻滯。繼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
肝脾濕火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肝氣鬱滯,郁而化火,影響及脾,脾氣不運,痰濕內生,濕與火熱相互勾結,氤氳於肌肉皮膚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局部皮膚紅腫蔓延,口苦,苔...
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症狀有胃脘不適或疼痛、連及脅肋,時時暖氣、噁心欲吐等,舌尖有瘀紫、苔薄白,脈弦細等。...
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截瘧等作用,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瘧疾的方劑,統稱和解劑(Mediative Formulae )。...
臨床表現直腸滑脫不收,肛門有下墜感,兼見頭暈,耳鳴,神疲睏倦,動則氣促,腰膝酸軟無力,夜晚尿頻,大便溏瀉或乾結難排,舌淡。脈沉弱。 ...
中文名稱 補益肝脾 英文名稱 invigorating liver and spleen 定義 用具有益氣養血、補脾養肝作用的方藥,治療肝脾氣血兩虛證的治法。 套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
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表現以胸脅脹痛、腹脹、便溏等為主症的證候。又稱肝脾不和證。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疏泄不利,脾氣亦因之運化失職,出現以消化功能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