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炳焜

肖炳焜(1914—1942年),又名叔旃,思南縣人。貴州省思南人。從小受其兄(肖次贍,中共貴州早期地下黨員)的影響,思想進步。

基本介紹

  • 本名:肖炳焜
  • 字號:叔旃
  • 出生地思南縣
  • 出生時間:1914年
  • 去世時間:1942年
  • 主要成就:《新華日報》社任出版科長
人物概述,革命活動,被害,

人物概述

1935年3月,隨兄肖次瞻赴築,考入貴陽高中,1937年考取復旦大學,在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0月經中共重慶黨同意,肖炳琨去成都參加了“青年記者戰地新聞服務隊華北一支隊,踏上抗日征途,後到達晉南中條山。1940年初,肖隨隊蔣慕岳從中條山奔赴太行抗日根據地。日寇向這一帶掃蕩,戰鬥稍停就進行實地採訪,趕寫稿子寄回《新華日報》發表,用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揭露日寇慘絕人寰的野蠻侵略,激發全民族抗日決心。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調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的華北《新華日報》社任出版科長。1942年5月下旬,日寇對太行山瘋狂掃蕩。6月2日肖隨部隊轉移突圍,不幸中彈身亡。

革命活動

烏江兩岸播星火 太行深處譜壯歌
肖炳焜,又名叔旃.大復大學學籍卡中名字為肖炳琨,在從事革命活動期間還曾化名高樺、肖高等,l914年舊曆七月十九生於貴州省思南縣堯民里。
肖炳焜的父親在清代曾考中秀才,通醫術。肖炳焜自幼在書香氛圍的薰陶中長大。其兄肖次瞻,中共黨員,烈士,北伐戰爭時期在武漢任中華全國郵務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後在貴州任中共思南縣委書記、中共貴州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貴陽縣委書記。肖炳焜十六歲時,肖次瞻回到地處烏江江畔的思南家鄉,藉助興辦教育的形式傳播馬列主義新思想和新科學新文化,並籌劃建立黔東黨的組織。肖炳焜在胞兄啟發引導下,開始接受新思想。l932年肖炳焜考入設在思南的“八縣聯中”——貴州省立第七中學第一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接受肖次瞻的指導,肖炳焜如饑似渴地閱讀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作品,對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加深了認識,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的志向在他的心中牢牢紮下了根。l933年秋,貴州國民黨當局派來的反動校長蠻橫阻止學生學習新科學新文化,頑固推行舊禮教教育,粗暴拒絕學生提出的正當要求,省立七中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課學潮。肖炳焜在這次學潮中擔任骨幹組織人員,學潮的勝利使他初步接受了革命的洗禮。
1935年3月肖炳焜到省城貴陽,考入貴陽高中。1937年考入設在貴陽的復旦大夏第二聯合大學,年底該校更名為大夏大學。在大夏大學學習期間,肖炳焜的學識得到快速的提升。在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3月加入了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貴陽地方隊部。1938年8月,“民先”在爭取成為公開合法的組織過程中,為國民黨貴州反動當局所騙,成員遭到拘捕,肖炳焜與同學商學禮逃脫拘捕和通緝,隱藏身份轉移到重慶。肖炳焜向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匯報了貴陽的局勢,請求安排救援,他還受到董必武和民主人士李公朴、沈鈞儒的接待。肖炳焜留在重慶加入了黨領導下的重慶“青年會”,協助開展社會活動,曾邀請老舍等作家做文學講座,並不斷將進步報刊寄往家鄉宣傳革命。
1938年11月,肖炳焜參加中共中央南方局指導下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組織的“青年記者戰地新聞服務隊”,衝破重重封鎖線到達晉南中條山抗日前線,奔走於黃河兩岸,從事戰地新聞的報導工作。在負責服務隊隊部工作期間,肖炳焜作風正派,工作嚴謹,表現出過硬的革命素質。1940年初肖炳焜轉赴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他以鋼鐵般的意志衝進炮火硝煙瀰漫的戰場實地採訪,趕寫稿件寄往後方的《新華日報》發表。他的新聞稿用日寇施虐華夏大地的血淋淋的事實和抗日健兒殊死拼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激發了廣大同胞的抗日情緒。1941年,肖炳焜加入中國共產黨,調到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下的華北《新華日報》社工作,任報社管理委員會出版科科長。在1941至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他以高度的責任心,忘我工作,克服重重困難,保證了《新華日報》的正常出版發行,同時還印行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書籍及毛澤東的著作,為廣大抗日軍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糧食。

被害

1942年5月,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向我太行山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殘忍的“鐵壁合圍”大掃蕩。1942年6月2日,華北《新華日報》社的部分同志隨部隊在山西遼縣十字嶺一帶轉移突圍時被敵包圍,在突圍戰鬥中,肖炳焜英勇犧牲,年僅二十八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