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德意日
法西斯挑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斷擴大侵略的範圍和規模,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蒙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向德、意、日宣戰,正式加入
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反法西斯力量進一步壯大。
美英兩國為了商討對策,擬定作戰計畫,提高國際聲望,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美國總統F.D.
羅斯福、英國首相W.L.S.
邱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談,倡議對法西斯國家作戰各國簽署一項宣言。
在美國倡議下,1942年1月1日,以美(總統
羅斯福)、蘇(
李維諾夫)、英(
邱吉爾)、中(
宋子文)四國為首的二十六個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該宣言,簽字國贊同《
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4日發表)的宗旨和原則,在宣言中宣布:
①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同與之處於戰爭狀態的
軸心國及其僕從國家作戰;
②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和和約。宣言的簽署
標誌著反
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
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截至1945年5月1日,陸續在宣言上籤字的還有法國、墨西哥、菲律賓等21國。
宣言原文
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各國的聯合宣言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對於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所作聯合宣言稱為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業已表示贊同。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於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鬥爭,茲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簽字於華盛頓。
簽署名單
除原簽字國外,截至1945年5月1日,聲明加入該宣言的還有墨西哥、菲律賓、衣索比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
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共21個國家(以加入的日期先後為序)。
簽訂過程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見
美國中立法)宣布中立。
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
交戰國出售武器,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
英倫三島,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存在於美國境內的孤立主義勢力削弱。
1940年9月2日,美、英達成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換取在英屬
百慕達群島等8個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的協定。由於英國無力以現款購買軍火,1940年底邱吉爾緊急致函
美國總統F.D.
羅斯福(1882~1945)求援。羅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
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
法案,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
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英、美開始結成反對
德國法西斯同盟。與此同時,美英於1941年1~3月在華盛頓召開了就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達成協定,並據此制定ABC-1計畫。
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美英首腦羅斯福、邱吉爾以代號為“阿卡迪亞”的
華盛頓會議確認先歐後亞的
方針。
美國在會上
提議並起草同法西斯軸心國相對抗的《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草案。
蘇英協定和美國援蘇德戰爭爆發當晚,邱吉爾宣布英國將支援蘇聯和一切反
希特勒的國家。
1941年7月12日,蘇英簽訂在對德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鬥到底的義務。1941年8月16日,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
1941年6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首次啟航。
反法西斯國際聯合的擴大1941年7月,蘇捷、蘇波簽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協定。
1942年1月29日蘇、英和伊朗(
巴列維王朝)三國締結同盟協定。
法國戰敗前夕,C.-A.-M.-J.戴高樂將軍於1940年6月17日飛抵倫敦,次日宣布建立
自由法國,6月23日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自由法國,並與之結成同盟關係。9月,蘇聯也予以承認。
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政府首腦羅斯福和邱吉爾公布《
大西洋憲章》。這是美英戰時政治聯盟的標誌,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蘇美英
莫斯科會議1941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規定美、英兩國從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美國把《
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經過磋商,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宣言聲明決心使用全部戰爭資源共同打敗德、日、意軸心國及其僕從國,決不單獨與敵國媾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誌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
聯合國組織奠定初步基礎。
歷史意義
關於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盟國對德、意、日
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第一個共同綱領性檔案。《聯合國共同宣言》的發表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為創建
聯合國組織奠定了
基礎。
關於中國
1942年1月1日,由美、英、蘇、中四大國領銜,包括其餘的22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其餘22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宣言規定:加盟諸國應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簽署,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在這以前,德、意、日掌握著發動侵略戰爭的主動權,它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進攻的時間、地點,在軍事上、心理上占有優勢。《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則將全世界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匯集在一起,從而在人口、資源、生產能力和軍力等方面絕對地壓倒
軸心國,徹底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為
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4個領銜簽字國之一簽署了該宣言,更是開創了中國外交史的全新局面。
中國人民的長期艱苦抗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佩,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正如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在1月6日致國會的國情咨文和2月7日致電中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介石時所指出的那樣:“千百萬中國人民在漫長的4年半里頂住了轟炸和饑荒,在日本武裝和裝備占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侵略者。”“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讚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的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5年堅決抗擊所表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中國人民破壞自己勞動果實以免為日本掠奪性軍隊所用的巨大犧牲,樹立了犧牲精神的崇高榜樣,為了奪得我們正在滿懷信心去爭取的勝利,這種犧牲精神對於大家都是需要的。”
1942年2月23日,美國總統
羅斯福在“
爐邊談話”中再次將整個戰場放在世界各大戰場抗擊德意日法西斯殘暴侵略的首要位置以激勵美國人民:“看看你們的地圖,看看中國的廣大幅員,那裡有千百萬在進行的戰鬥的人·····(中國人民)在近五年的時間裡,頂住了日本的進攻,殲滅了幾十萬日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日本軍需。我們必須幫助中國進行現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後必然帶來的反攻—因為這是最後打敗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1942年4月28日,羅斯福在對全國的廣播演說中指出:“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鬥的;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
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和繁榮的適當作用。”
1945年1月6日,羅斯福致
美國國會的國情咨文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美國“忘不了中國人民在7年多的長時間裡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中國作為
反法西斯戰爭4大盟國之一,領銜簽署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這與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及中國人民進行的長期艱苦的抗戰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自1931年中國人民率先舉起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義旗後,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與簽署的有關國際事務的重要檔案,它初步確立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1943年初,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日趨明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軍在東、西方各主要戰場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同盟國則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隨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的出現,戰後世界安排問題逐步被提上同盟國的議事日程。雖然美、英、蘇等國都從各自利益出發來規劃戰後世界的秩序,但有一點它們的認識卻是相同的,即同盟國在戰後應繼續保持合作。在羅斯福看來,這種合作既要通過一個相應的國際組織,又要通過大國之間適當地劃分勢力範圍。為此,羅斯福很想舉行一個美、英、中、蘇4大國首腦會議,與從未謀面的史達林、蔣介石一起商討有關戰爭和戰後安排的問題。蔣介石非常歡迎羅斯福的提議,但史達林因蘇聯並未處於對日戰爭狀態,不願參加討論對日作戰的會議,邱吉爾又反對中國過問歐洲事務,這樣羅斯福最後決定,美、英、中3國首腦先舉行會議,討論遠東問題,之後再舉行美、英、蘇3國首腦會議,以討論歐洲及其他有關問題。
1943年10月,美、英、蘇3國外長在
莫斯科舉行會議,為3國首腦的會晤做準備。會議準備就成立戰後國際組織問題發表一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國
國務卿赫爾認為,除美、英、蘇3國外,還應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但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對此持冷淡態度,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則認為,既然中國外長沒有參加會議,會議的宣言自然是3國宣言,不能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赫爾強調:“為了維護聯合國家統一的精神,把中國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將在戰爭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大國排除在外,則對聯合國家的統一將產生極為有害的心理效應”;而且“我國政府認為,中國在戰爭中已經作為4大國之一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如果在宣言問題上由美、英、蘇3國將其當面摒棄,那就極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在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都引起極為不利的反應”。赫爾花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做說服
莫洛托夫的工作。美國方面之所以堅持將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首先是因為其承認和重視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還同其對戰後世界安排的構想有重要關係。
美國認為,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削弱,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與日劇增,將成為戰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唯一強勁對手。為了維持戰後美國在中國和遠東的優勢地位並同蘇聯抗衡,進一步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在亞洲的勢力範圍,遏制可能東山再起的日本,美國需要一個穩定的、統一的、對其“友好”的中國。早在1943年3月,羅斯福在接見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時就指出:未來的國際組織(即後來的聯合國)應有3個機構:其一是所有聯合國家都有代表參加的全體代表大會;其二是由4大國代表組成的執行委員會,這一機構將決定一切重大問題,並擁有和行使聯合國警察的權力;其三則是處於上述兩個機構之間的諮詢委員會。羅斯福還特彆強調,在4大國中除美、英、蘇外,還應有中國,“中國既不會侵略,也不會成為帝國主義,而將成為抵消蘇聯有用的平衡力量”。9月,羅斯福在同其摯友、副國務卿韋爾斯的談話中又指出:“遠東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戰後“美國的遠東政策應以中美兩國政府密切的工作關係為基礎”。而蔣介石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不論戰時還是戰後,中國都願意接受美國之領導。既是如此,赫爾的努力也就不難理解了。最後,英國和蘇聯方面同意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10月27日,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外交部分别致電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授予其簽字全權。
10月30日,中、美、英、蘇4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4國將遵照《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採取聯合行動,繼續對法西斯
軸心國的戰爭,直到其無條件投降。另外,宣言還明確宣布:4國將在儘快可行的日期內,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在新的國際組織成立之前,4國將彼此磋商,並在必要時與聯合國家中其他國家磋商,以便代表國際社會採取共同行動。該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國一致贊成戰後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並已粗略地描繪出了未來國際組織的輪廓,從而邁出了創建聯合國的關鍵一步。
4國宣言是繼《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後,中國第二次以大國身份與美、英、蘇共同簽署的有關國際事務的重要檔案,它使中國的大國地位得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參與簽署4國宣言,表明中國對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已正式承擔義務,同時也就決定了中國將在其中處於特殊的地位。其後,中國一直以4大國之一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台上,並積極參與新的國際組織的創建工作,為聯合國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秋後,同盟國軍隊在
太平洋戰場、
蘇德戰場和北非、地中海戰場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場消耗和鉗制了大量日本陸軍主力,敵後戰場的抗日軍民逐步開始了局部反攻。從全局看,戰爭主動權已轉入反法西斯盟國手中。但處於窮途末路的德、日法西斯軍隊仍在頑抗,企圖拖延戰爭時間,苟延殘喘。在此情況下,中、美、英3國為進一步加強合作,協調彼此間的軍事行動,以加速擊敗日本法西斯,推動反法西斯戰爭早日結束,並就戰後重建等重大問題交換意見,定於11月下旬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首腦會議。
中國方面對此次會議極為重視,會前做了充分準備。11月中旬,國民政府已將會議材料準備就緒,其中包括軍事戰略提案、遠東政治提案、國際與遠東軍事機構之提案、對日本投降後的處置方案等。1943年11月21日,蔣介石、宋美齡等一行20人乘機抵達開羅。22日至26日,中、美、英3國元首正式在開羅舉行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除全體會議外,蔣介石還分別與邱吉爾、羅斯福進行了多次會談。
關於軍事問題,3國首腦一致認為,中、美、英3國應參加對日本的共同作戰,直到使其無條件投降。但在具體作戰方向,即反攻緬甸問題上,3國特別是中、英之間存在較大分歧。英國是否使用海軍在南緬發動兩棲登入作戰是矛盾的焦點所在。英國從維護其在歐洲利益及戰後在亞洲殖民利益的需要出發,並不準備全力反攻緬甸,只是打算以中國軍隊為主反攻緬北,其海軍則準備用來收復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中國認為,3國應全力反攻緬甸,收復緬甸全境,確保中國的補給線,為此英國海軍必須在南緬進行兩棲作戰,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擊日軍。美國為減輕其在太平洋戰場進攻時所受的阻力,一直強調:“中國應該被保持在戰爭之中,由此,緬甸應該占領。”但美國卻不肯派部隊參戰,而是把這一重任主要放在中國軍隊身上。經過多次商討,邱吉爾對英軍在孟加拉灣發動兩棲攻擊始終不作任何具體承諾。但羅斯福向蔣介石保證:中國軍隊在北緬作戰時,英國海軍必能在南緬同時行動。這樣,蔣介石在英國海軍於孟加拉灣掌握控制權及水陸兩棲同時作戰的條件下,接受了英方提出的北緬作戰計畫,同意使用中國軍隊反攻緬北。中國由此又為同盟國分擔了一部分戰略任務。
關於政治問題,3國主要討論了戰後的中國問題、處置日本問題、亞洲被壓迫民族問題及成立新的國際組織問題等。有關戰後中國問題,主要包括日本對華賠償(主要是要求戰後日本以實物如機器、軍艦、商船等賠償中國的損失),中國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中國應取得四強之一的國際地位及中美軍事合作和美國對華經濟援助等問題。關於對日本的處置,主要涉及到戰後日本的國家體制和對日本的軍事管制問題。羅斯福在同蔣介石會談時提到,美國國內輿論要求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要求廢止天皇制。蔣介石則冠冕堂皇地表示,應尊重日本國民的意志,由他們去選擇政府的形式。對日本的軍事占領,羅斯福提議以中國為主。蔣介石則表示應由美國為主,中國可派兵協助。關於亞洲被壓迫民族問題,主要涉及到朝鮮、越南和泰國3國。中方的態度是:戰後朝鮮應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而獨立,中美應盡力幫助越南在戰後獨立,泰國的獨立地位應予以恢復。另外,會議還就戰後成立新的國際組織,及早建立中、美、英、蘇4國委員會以籌備組建國際和平組織等問題進行了磋商。最後,3國共同簽署了《
開羅宣言》。
《
開羅宣言》於12月1日正式發表。宣言莊嚴聲明:中、美、英3大盟國“關於今後對日作戰計畫,已獲得一致意見”,“我3大盟國決心以不鬆弛之壓力,從海陸空諸方面加諸殘暴的敵人”;“3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3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3國的宗旨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所侵占的中國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把日本從其用武力或貪慾所攫取的所有土地上驅逐出去;使朝鮮自由獨立。宣言宣告:“我3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
開羅會議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參加的唯一一次同盟國首腦會議,它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中國參加此次會議,與美、英共同就對日作戰的戰略行動進行協調,並就戰後重建等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交換意見,這是中國大國地位提高並得到盟國認可的一個重要體現。中、美、英3方雖未能在反攻緬甸問題上真正達成一致協定,但開羅會議的本身卻充分顯示了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團結一致,加速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心和意志。會後發表的《
開羅宣言》不僅嚴厲譴責了日本法西斯對中國和東南亞其他弱小民族的野蠻侵略,明確而具體地肯定了中國收復失地的神聖權利,而且強調要將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各國抗日軍民來說都是極大的鼓舞。戰後,《
開羅宣言》還成為處置日本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開羅會議成為大戰期間中國外交的最高峰。
1943年10月,美、英、蘇、中4國共同簽署的《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確定了即將成立的國際組織的基本原則。隨後,美、英、蘇3國開始就新國際組織的權力、作用等問題進行磋商,並取得一致意見。1944年夏,美國政府向中、英、蘇3國提出儘早召開4國會議、以商討成立新國際組織的建議,得到3國政府的贊同。隨後,4國就會議日期及舉行方法進行磋商。為尊重蘇聯在對日關係中的中立地位,4國決定會議分兩階段進行,先舉行美、英、蘇3國會議,然後再舉行美、英、中3國會議。
1944年8~10月,美、英、蘇、中4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正式舉行會議,共同擬定新國際組織的組織草案。其中,8月21日至9月28日,由美、英、蘇3國代表舉行第一階段會議;9月29日至10月7日,由中、美、英3國代表舉行第二階段會議。會議成果集中體現在會後發表的4國一致同意的《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中。該建議案將新國際組織的名稱定為“
聯合國”,其基本檔案稱“憲章”;聯合國應包括大會、安理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等主要機構;維護和平的權力主要在安理會,大國享有安理會常任席位;成立一個經濟社會理事會,執行大會決議,並對大會負責;由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參謀長或其代表組成軍事參謀團,在軍事問題上協助安理會;大會的重要決議,由與會國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一般決議,由簡單多數通過等。同時,4國在建議案中一致同意中國在未來的聯合國安理會中擁有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就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4大國之一的地位。
另外,中國代表團在建議案上的基礎上又提出了7點補充建議,其中有3點被美、英、蘇3方所接受,即處理國際爭議應注重正義與國際法的原則,聯合國大會應承擔促進國際法的編纂和發展的任務,經濟社會理事會應擴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這3點建議,對聯合國具有重要意義,後被作為4國一致同意的建議案的補充條文一同提交到舊金山會議審議,並被採納列入聯合國憲章中。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是籌建聯合國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會議。4國經過充分討論,就聯合國的組織機構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會議通過的《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大致勾畫出了聯合國的藍圖,為舊金山制憲會議奠定了堅實基礎。羅斯福和史達林對此次會議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很高評價。羅斯福把會議的建議稱之為“國際上政治合作的奠基石”;史達林把這次會議視為“聯合國戰線鞏固的鮮明標誌”。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後,美、蘇雙方就安理會投票程式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資格這兩個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繼續進行磋商,並最終在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達會議上達成一致意見。另外,雅爾達會議還決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以便按照敦巴頓橡樹園所提出的建議案起草聯合國的憲章。被邀請參加會議的國家,應是1945年2月8日前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上籤字及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軸心國宣戰的國家。會議建議中國和法國同美、英、蘇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邀請國。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法國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
舊金山會議制定的《聯合國憲章》,使中國(國民政府)的大國地位得到了國際法上的正式確認。 1945年3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代表中、蘇、英、美4個發起國正式向有關國家發出召開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邀請書,提議以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建議案為基礎,雅爾達會議關於安理會表決程式問題的規定作為建議案的一部分,在美國舊金山討論制定聯合國憲章,並請各被邀請國對建議案提出修正意見。
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5年4月12日去世後,1945年4月25日至1945年6月26日,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5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中國派出了由代表、顧問及工作人員近百人組成的代表團,其中,正式代表10人,其中國民黨4人,共產黨1人,其他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5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是董必武。另外,中共方面還派章漢夫、陳家康作為秘書參加了代表團。總計各國與會代表280餘人,各國代表團的顧問、專家、秘書等隨行人員則達1700多人。
舊金山會議共分3個階段:從4月25日至5月2日,是大會一般辯論階段,會議確定以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建議案作為制定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從5月3日至6月20日,是委員會階段,4國建議案的各個部分及其他補充問題,分別交給會議專門設立的4個委員會(第一委員會負責確定聯合國的宗旨、原則、會員資格及憲章修正案問題;第二委員會負責考慮聯合國大會的權力和職責;第三委員會負責研究安理會的問題;第四委員會負責國際法院規約草案和其他法律問題)加以研究、審查和修訂;從6月21日至26日為第三階段,主要是對憲章條文進行整理並作文字修改。會議期間,中國與美、英、蘇代表團團長輪流擔任大會主席,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被作為大會的正式工作語言。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雖以大國身份參與聯合國的創建工作,但中國本身又是一個弱國,它與許多小國一樣經受過殖民主義長期的壓迫和掠奪。因此,中國在參與創建聯合國的過程中一直主張消滅戰後的殖民主義,始終反對強權政治,主張民族自決及民族與種族平等,強調國家主權和獨立,積極表達弱小國家的心聲,並盡力為其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這種獨特的作用是其他3大國所難以替代的。如開羅會議期間,當中美兩國討論到戰後亞洲被壓迫民族問題時,中方強調要使朝鮮自由獨立,中美應幫助越南在戰後取得獨立,泰國則應恢復獨立地位。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提出了保證聯合國會員國的政治獨立及領土完整、反對外來侵略、依正義和國際法原則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等一系列建議,都是針對別國提案中的不足之處而提出來的。這不僅反映了中國的立場,也表達了其他深受強權政治之害的國家與民族的心聲。在舊金山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仍力爭主持公道,堅持正義。
如在討論國際託管問題時,英、法提出的方案是要繼續維護舊的委任統治制度,美國提出的方案是要結合託管制度建立戰略地區,並將所有戰略地區都置於安理會控制之下。而多數國家特別是小國代表認為託管領土應能向自治和獨立的方向發展。中國代表團支持小國的意見,聲明“中國政府衷心希望把民族獨立包括在聯合國的基本目標之中”,堅持託管制度的目標應是“爭取獨立”,託管領土應“根據各自的特殊狀況和當地人民的意願朝著獨立或者建立自治政府的方向發展”。中國代表的意見遭到英、法、美等國代表的反對。美國代表曾想用給予中國一個永久性託管理事會席位的方法來換取中國代表放棄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大國一致起來。但中國代表聲明,中國政府不想在此問題上為自己謀取任何特殊好處和特殊利益,而是希望把民族獨立包括在聯合國的基本目標之中,希望看到新託管制度取得成功。最後,會議將“以適合各領土及其人民之特殊情形及關係人民自由表示之願望為原則,且按照各託管協定之條款,增進其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作為託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寫進聯合國憲章中。中國代表團的努力,是對建立新的託管制度的一個貢獻。中國代表團這種正義立場和公正態度,得到了眾多與會國代表的稱讚和敬佩。
除託管問題外,與會各國代表還就安理會表決程式、否決權施用範圍及區域性組織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幾度陷入僵局。不過經各國共同努力,許多問題都以妥協諒解達成協定。這其中,中國代表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代表團團長斯退丁紐斯在向總統杜魯門介紹中國代表團成員顧維鈞時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在許多委員會上,每當形勢微妙,需要圓通處理時,中國代表都作出了貢獻。
經過充分討論,與會各國代表最後一致通過了《
聯合國憲章》和作為憲章構成部分的《
國際法院規約》。1945年6月26日,各國代表舉行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團吳貽芳第一個在《
聯合國憲章》上籤字。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董必武亦在憲章上籤了字,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支持並參加了聯合國的建立。中國代表簽字之後,蘇、英、法等其他國家代表也先後在憲章上籤字。美國作為東道主,最後在憲章上籤字。
《
聯合國憲章》經中、蘇、英、美等多數簽字國批准後,於1945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至此,作為新的國際組織的聯合國宣告誕生。根據《
聯合國憲章》規定,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而且還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的大國地位通過聯合國憲章得到了國際法的正式確認。
應該說,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贏得的,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歷史地形成的,絕非他人所賜。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偉大貢獻及其在創建聯合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決定它理應在國際事務中取得相應的地位和發言權。因此,中國獲得大國地位當之無愧。美、英、蘇等國最終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無非是承認了一個客觀事實。當然,由於中國當時還無法真正與美、英、蘇3大國平起平坐,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還存在著不少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或不足,但總的來說,這仍是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取得的一個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