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區

地質歷史中有聚煤作用,且其中煤田含煤區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其邊界與大地構造基本吻合的廣大地區。同一聚煤區內的煤田和含煤區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煤區
  • 外文名:coal-accumulation area
  • 又稱:賦煤區
  • 性質:有聚煤作用的廣大地區
中國的六大聚煤區,儲量分布,成煤作用和地殼運動的關係,煤層發育特徵,特點,

中國的六大聚煤區

同一聚煤區內的煤田含煤區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中國大體上可劃分為六個聚煤區,每個聚煤區大都包含有一個以上地質時代的含煤地層,各聚煤區都以主要聚煤期命名:①華北石炭二疊紀聚煤區;②東北侏羅紀—白堊紀聚煤區;③西北侏羅紀聚煤區;④華南二疊紀聚煤區(秦嶺淮陽山脈以南,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⑤台灣新近紀聚煤區;⑥西藏滇西二疊紀、新近紀聚煤區。

儲量分布

在全國6個聚煤區儲量分布中,華北區占39.5%,西北區占32.5%,東北區占21.3%,華南區占6.6%,滇藏區占0.1%。 

成煤作用和地殼運動的關係

(1)東北聚煤區 
東北聚煤區約以松遼盆地為界,東、西兩部分分別捲入太平洋體系和古亞洲體系。西部自元古代至古生代末,構造作用主要表現為古亞洲洋的俯衝消減及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的不斷增生以至碰撞,兩大陸在石炭-二疊紀期間沿二連-賀根山一線對接,形成天山-興蒙海西褶皺帶的東段,該褶皺帶往東被松遼地塊和南北向的張廣才嶺褶皺帶遮斷。三疊紀以來,東北東部受太平洋體系的控制,侏羅紀末古太平洋的閉合在東北賦煤區的東北緣形成烏蘇里晚燕山碰撞褶皺帶。白堊紀以來,隨著西太平洋古陸的裂解和現代太平洋溝-弧-盆體系的形成,中國東部處於裂陷伸展狀態,在佳木斯地塊和興安嶺海西褶皺帶的基底上,分別形成了三江-穆稜河、二連-海拉爾等斷陷盆地群。  
中國六大聚煤區(缺少台灣新近紀聚煤區位置)中國六大聚煤區(缺少台灣新近紀聚煤區位置)
 (2)西北聚煤區 
西北聚煤區以阿爾金斷裂帶為界,南、北兩部分演化歷程有所不同。北部是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斯坦板塊(準噶爾地塊和伊犁地塊是其組成部分)、塔里木板塊向外增生直至碰撞的歷史,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板塊在海西期碰撞形成齋桑-額爾齊斯海西褶皺帶,哈薩克斯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在早石炭世初沿南天山縫合帶對接而形成天山海西褶皺帶。總體上來看,西北地區在早二疊世末已連成統一的大陸,二疊-三疊紀期間處於剝蝕狀態,早-中侏羅世期間夷平的海西褶皺帶與準噶爾地塊及伊犁地塊連成一個巨型內陸湖盆,形成一套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積。阿爾金斷裂帶以南的柴達木、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地區在早古生代時由北祁連洋、中祁連隆起、柴北洋、柴達木地塊等組成,加里東運動期褶皺成陸,河西走廊在石炭紀於褶皺帶的基底上接受海侵而形成海陸互動相煤系,二疊紀整體抬升,聚煤作用結束。中祁連和柴達木地塊北緣地區在晚三疊世至侏羅紀期間發生斷陷,形成中祁連和柴達木地塊北緣早-中侏羅世聚煤盆地。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青藏高原、天山等強烈隆起,西北賦煤區遭受擠壓變形,在準南、柴北、 祁連等地的含煤盆地內均發育由造山帶指向盆地、基底隆起指向聚煤拗陷的逆沖推覆構造。 
(3)華北聚煤區 
它與華北地台的範圍基本一致,華北地台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構造單元,時代最早的未變質蓋層是中元古界長城系,並在中-晚元古代地台上發育了燕遼、豫陝、賀蘭三個裂陷槽,地台北緣在早寒武世早期開始形成統一發展的華北地台。下古生界沉積於陸表海環境,缺失晚奧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沉積。這是華北地台區別於我國其它地台的顯著特徵之一。華北地台自中石炭世再次開始沉降,海侵由東北部向地台內部推進,聚煤作用廣泛發生,形成了統一的華北聚煤盆地。在中石炭世太原期,華北盆地與祁連盆地溝通,聚煤作用強烈,具有海侵-海退"轉換期"成煤及區域上"翹板式"聚煤的特點。到晚二疊世晚期的石千峰期,華北地台全部轉為乾旱氣候下的內陸河湖相環境。
華北地台內部在早-中三疊世仍為一個統一的繼承性巨型盆地,三疊系二疊系連續沉積。晚三疊世的印支運動使秦嶺褶皺帶隆起,太行、呂梁隆起逐漸形成,華北地台的演化發生了質的轉折。自此以後,大致分別以呂梁山和太行山為界,華北地台逐漸分化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呂梁山以西的地區,晚三疊世仍繼承原來的構造格局,並進一步拗陷形成巨型的鄂爾多斯內陸盆地,形成早-中侏羅世煤系,沉積作用持續到晚白堊世。第二部分為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山西地塊,印支運動後以隆升為主,三疊系及其以前的地層遭受剝蝕, 隨後發育小型早-中侏羅世內陸聚煤盆地。第三部分地區位於太行山以東,印支運動後抬升,三疊系遭受強烈剝蝕,晚白堊世後則捲入環太平洋構造域,以裂陷伸展為主,岩漿活動強烈,新生代期間斷陷盆地十分發育,構造運動以斷塊差異升降為主,並形成伸展型滑覆構造。 
(4)華南聚煤區 
華南聚煤區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區域基底由揚子地台、華南褶皺帶、印支-南海地台三個構造單元在加里東期拼合而成,基底的穩定性決定了聚煤作用的特點。揚子地台區較為穩定而聚煤作用相對較強,華南褶皺帶基底不穩而聚煤作用相對較弱,印支-南海地台則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物源區之一。華南在晚古生代為一向西南古特提斯洋方向傾斜的陸表海盆地,聚煤作用主要受古特提斯演化及華南板塊上裂陷作用的控制,聚煤盆地東部和西部出現一對遙遙相望的古陸(華夏古陸康滇古陸),盆地內部以鄂東南-湘西南-桂東北一線為中心,由矽質岩相向兩側對稱逐漸過渡為淺海碳酸鹽相、過渡相、陸相和物源區。  
中-晚三疊世期間,秦嶺海槽及古特提斯洋封閉,統一的歐亞板塊形成。松潘-甘孜褶皺帶和右江褶皺帶隆起,揚子地台西部及華南東南部成為前陸坳陷帶,分別形成川滇、贛湘粵晚三疊紀聚煤盆地,川中、滇中晚三疊世煤炭儲量豐富,有一定數量的煤層氣資源賦存。印支運動以來,華南賦煤區處於變形階段。華南褶皺帶位於歐亞板塊與西太平洋古陸碰撞的前鋒,構造變形及岩漿活動十分強烈,揚子地台區變形則較微弱。  
(5)滇藏賦煤區 
滇藏賦煤區的主體為青藏高原,是特提斯體系演化的結果,由一系列中間地塊以及縫合帶形成塊、帶相間的大地構造格局。晚古生代煤分布在羌北-昌都地塊上,晚三疊世煤分布在羌北-昌都、羌南及蘭坪-思茅地塊之上,早白堊世煤分布在拉薩地塊上,第三紀煤主要分布在蘭坪-思茅、保山和騰衝地塊上。這種構造格局導致聚煤作用較弱,後期的強烈擠壓變形使煤田構造變得複雜,煤層氣保存的構造條件差。 
 進一步而言:華北賦煤區聚煤盆地基底穩定,聚煤作用發育,具有煤層氣生成的良好的物質基礎,後期構造變形使煤層氣賦存條件發生分異,西部地區變形較弱(如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沁水盆地等)使煤層氣保存的構造條件總體上較好,某些地區遭受強烈擠壓變形(如華北地台北緣)及斷裂作用而不利於煤層氣保存,某些地區則沉陷過深(如華北平原區)而給煤層氣的開發造成困難;東北賦煤區主要煤田的形成時代較晚,後期處於伸展狀態,構造變形較弱,煤層氣開發的構造條件較為有利;西北賦煤區天山南北的含煤盆地中發育逆沖推覆構造,有利於煤層氣富集,如準南阜康礦區的煤層氣含量可達18m3/t;華南賦煤區有些煤田中廣泛發育各類複雜的褶皺、逆沖推覆、重力滑動、滑(褶)推疊加、伸展、平移及走滑斷裂等構造形式,煤系煤層破壞強烈,煤層穩定性差,構造煤廣泛發育,給煤層氣開發地質條件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滇藏賦煤區聚煤作用較弱,煤田構造複雜,煤層氣保存的構造條件較差。

煤層發育特徵

①華北石炭二疊紀聚煤區
華北聚煤區的主要聚煤期為石炭-二疊紀與早-中侏羅世,局部地段發育下石炭統、上三疊統和第三系可採煤層。上石炭統可採煤層分布於北緯35°以北的地區,下二疊統可採煤層遍及整個華北盆地,含煤係數4.8~15.6%,含煤5~10層,含煤性好。石炭-二疊系主要可採煤層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總體展布趨勢,南北分帶明顯。北緯38°以北存在一個厚煤帶,厚度一般在15m以上,最厚可達30餘m,該帶進一步發生東西分異,呈現出厚薄相間的南北向條帶。在北緯35-38o之間,煤層厚度10->15m,大於15m者呈席狀、片狀分布,小於5m者零星展布在肥城、晉城、邯鄲等地區。在北緯35o以南的南華北地區,煤層厚度多在10m以下,且有向南變薄的趨勢。華北賦煤區的上二疊統煤層僅局限於南華北地區,含煤係數0.9~3.3%,含煤15~25層,以中厚煤層為主,煤層北薄南厚,呈東西走向的條帶狀分布,煤層總厚度在安徽淮南和河南確山一帶可達20m以上,且有向南增厚的趨勢。華北聚煤區下-中侏羅統煤層主要賦存於鄂爾多斯盆地及大同、京西、大青山、蔚縣、義馬、坊子等小型山間湖盆內。鄂爾多斯盆地延安組共含煤10~15層,主要可采層5~7層,累計可采厚度15-20m,煤層集中分布於盆地的西部和東北部,煤層厚度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東減薄的趨勢,煤層層數多,分布面積廣,橫向較為穩定,累計厚度大,局部可達40餘m。在延安延川延長一帶出現無煤區。
②東北侏羅紀—白堊紀聚煤區
東北聚煤區以下白堊統煤層為主。大興安嶺以西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規模不等的聚煤盆地40餘個,如伊敏、霍林河、勝利、扎賚諾爾、大雁等,煤層厚度巨大,平均可採煤層總厚達60餘m,常有巨厚煤層發育,但側向不甚穩定,結構複雜。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各聚煤盆地煤層層數增多,煤層總厚明顯減小,含煤6-20層,可採煤層總厚在20m左右。
東北第三紀聚煤盆地規模相對較小,多沿深大斷裂帶呈串珠狀展布,如沿密山-撫順斷裂帶分布的虎林、平陽鎮、敦化、樺甸、梅河、清源、撫順、永樂等盆地,沿依蘭-伊通斷裂帶分布的寶泉嶺、依蘭、五常、舒蘭、伊通、瀋北等盆地,含煤性較好,常有巨厚煤層賦存,在撫順、瀋北等盆地煤層最厚可達90餘m。
③西北侏羅紀聚煤區
西北聚煤區主要含煤地層為下-中侏羅統,分布於80餘個不同規模的內陸坳陷盆地,例如準噶爾、吐哈、伊犁、塔里木、柴達木,民和、西寧、木里等盆地。準噶爾盆地展布著東部、北部及南緣三個聚煤帶。其中:東部和北部聚煤帶主要以八道灣組為主,煤層累厚分別為50.5m和40m,最大單層厚度分別為15m和10m;南緣聚煤帶以西山窯組為主,煤層累厚達60餘m,單層厚度一般為4 ~5m,富煤帶展布方向與盆緣構造帶展布方向一致。
吐哈盆地受北東向古隆起的影響,下-中侏羅統含煤沉積被一分為二,西部為吐魯番凹陷,東部為哈密凹陷。在吐魯番凹陷中,煤層主要分布在吐魯番-七克台和艾維爾溝地區,前者地區煤層最厚達120餘m,向四周逐漸變薄。西端艾維爾溝地區含煤12~18層,可采厚度6.28~76.33m,平均可采總厚32.2m,以中厚煤層為主,含厚煤層2~3層,煤層結構較簡單,平均層間距達25m。
④華南二疊紀聚煤區(秦嶺淮陽山脈以南,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
在華南聚煤區西部,上二疊統煤層厚度呈現出中部厚、向四周變薄的總體展布趨勢,周邊煤層厚度一般小於5m,中部煤層的發育特徵在黔北-川南隆起帶、黔中斜坡帶、黔西斷陷區和滇東斜坡區有所不同。黔北-川南隆起帶上分布著川南、南桐、華鎣山、桐梓和畢節等煤田或礦區,含煤3-53層,平均16層。煤層總厚0.45-28.12m,平均6.24m。可採煤層總厚1.90-23.25m,平均4.33m。局部可採煤層14層,大多為薄煤層,有1-2層為中厚煤層。黔中斜坡帶分布有貴陽、織納、威寧等煤田或礦區,含煤8-82層,平均26層,煤層總厚1.51-45.03m,平均16.35m;可採煤層總厚3.04-38.0m,平均9.98m;局部可採煤層16層,多為薄煤層。
黔西斷陷區主要為六盤水煤田,是華南西部的重要富煤地區,含煤13-90層,平均37層,煤層總厚7.02-69.75m,平均總厚28.88m,可采總厚4.68-45.79m,平均可采厚度15.27m,可採煤層14層,以中厚煤層為主,單層厚均在1.35m左右。
滇東斜坡區包括宣威和恩洪兩個礦區,煤層層數及厚度均向西減少,含煤4-80層,平均36層,煤層總厚3.54-50.53m,平均18.54m,可采總厚2.72-42.13m,平均可采總厚11.11m,局部可採煤層17層,多為薄煤層,有1-2層中厚煤層發育。
在華南聚煤區東部,煤層發育於下石炭統測水組和上二疊統龍潭組。下石炭統測水組富煤帶分布於湘中和粵北地區。湘中含煤3-7層,其中3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2號和5號煤為局部可採煤層。3號煤層厚度0-19.71m,平均1.5m左右,以渣渡礦區發育較好,平均厚度可達3.55m左右,煤層結構簡單至複雜。在金竹山礦區西北部及蘆毛江礦區,下石炭統煤層以煤組出現,最多可達10個分層,煤層較穩定到不穩定,5號煤層厚度0-21.0m,平均1.3m左右,在金竹山一帶發育較好,平均厚達2.28m,且結構簡單,3號煤與5號的間距為0-10m。此外,在粵北地區含可采或局部可採煤層2層,2號煤層厚度0-6.0m,平均1m左右,3號煤層厚度0-42.5m,平均3.00m,結構極為複雜,煤層極不穩定,兩煤層之間間距在18m左右。
華南東部上二疊統龍潭組含煤沉積被古陸和水下隆起所分隔,各聚煤坳陷內含煤性差異較大,龍潭組普遍含有可採煤層,由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個聚煤帶
南帶位於贛南-粵北-湘南一帶。贛南信豐、龍南含B24、B26、B28等不穩定可採煤層,單層厚度在1m左右;粵北韶關含煤10餘層,其中11號煤層全區穩定可采,厚約2m;湘南郴州含煤10層,其中5號和6號煤層穩定可采,厚度小於2m。
中帶展布於湘中-贛東-皖東南-浙西北-蘇南一帶,是華南東部龍潭組的主要富煤地帶。湘中漣邵含煤6層,其中2號煤全區穩定可采,厚約2m。贛中萍鄉、樂平等地含A、B、C三個煤組,其中B組煤全區發育,C組煤在贛東上饒發育較好,A組煤在萍鄉一帶發育較好,厚約2m。在皖東南、浙西北的長興-廣德地區,發育A、B、C、D四個煤組,其中C2煤層全區穩定可采,厚度一般小於2m。在蘇南一帶上、中、下3個煤組,其中上煤組3號煤層較為穩定,厚度1-2m。
北帶位於鄂東南-皖南-贛北一帶,龍潭組相對較差。鄂東南黃石地區含上、中、下3層煤,其中下煤層較為穩定,厚1m左右。皖南銅陵、貴池一帶含煤7層,均為不穩定薄煤層,其中A、B、C三層煤局部厚度可達1m。贛北九江僅含不穩定的薄煤層
⑥滇藏聚煤區
滇藏聚煤區聚煤作用具有時代多、分布廣、煤層層數多、厚度薄和穩定性差的總體特點,早石炭世、晚二疊世和晚三疊世都有可採煤層形成,主要分布於唐古拉山山脈附近。下石炭統和上二疊統含煤煤層分布面積較大,含煤2-80餘層,單層厚度在1m左右。上三疊統含煤6-68層,單層厚度一般小於1m。

特點

東北聚煤區:部分上覆地層厚度較大或煤層氣封蓋條件較好,有利於煤層氣開發。
華北聚煤區:呂梁山以西的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及呂梁山太行山之間的山西斷隆(包括沁水盆地),構造條件有利於煤層氣開發;
太行山以東華北盆地,煤層氣開發困難。
西北聚煤區:西北塔里木陸塊、準噶爾及伊犁盆地,煤層氣開發條件較好。
華南賦煤區:煤層氣資源開發條件較複雜。
滇藏聚煤區:煤層氣保存的構造條件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