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諦現觀,教義名詞。指證見“聖諦”的現觀。說一切有部以“現觀”中“十六心”名“聖諦現觀”。此處之“聖諦”,指苦、集、滅、道“四諦”。“現觀”指於禪定中對於諦理的直觀把握,由此獲得的認識,稱作“證知”,“現觀”即是“證”。“證”是與對象的直接契會,不需要語言概念和推理等的中介,故強調“無間”。此“無間”即無中介義。據《俱舍論》卷二三:“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此後隨前而證境故。如緣苦諦欲界與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名為聖諦現觀。”大意說,在“世第一善根”的基礎上,即以“四諦”為現觀的境界,逐次產生與“四諦”相應的十六種認識,是謂“十六心”。因為四諦體現在“三界”中內容不甚相同,其現觀“欲界”四諦,屬“最初證知諸法真理”,由此產生的認識名“法智”;現觀“色界和無色界”四諦,與前“欲界”現觀者相似,由此產生的認識名“類智”。此“法”、“類”二智,亦各有兩個層次:初由“斷惑”所得,名之曰“忍”,即認可諦理之智;隨後證得,稱之為“智”,屬“解脫道”攝。故二智包括“法智忍”和“法智”、“類智忍”和“類智”等二“忍”二“智”。現觀三界每諦各有二忍、二智,則“四諦”有八忍八智,合為“十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