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壽寺(河南省滎陽市聖壽寺)

聖壽寺(河南省滎陽市聖壽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聖壽寺有上、下兩寺。上寺位於滎陽市賈峪鎮大陰溝村西南大周山山巔。乾隆十一年《滎陽縣誌》記載,聖壽寺創建於後周世宗顯德年間( 955—960),重修於北宋至和年間(1054—1056),明、清兩代做過多次重修。寺內除千尺塔外,尚存大殿牆體、東配殿牆體以及明清時期碑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壽寺
  • 地理位置:河南省滎陽市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千尺塔
上寺,概況,大殿,鉞佛寨,千尺塔,下寺,

上寺

概況

聖壽寺有上、下兩寺。上寺位於河南省滎陽市賈峪鎮大陰溝村西南大周山(俗稱塔山)山巔。乾隆十一年《滎陽縣誌》記載,聖壽寺創建於後周世宗顯德年間( 955—960),重修於北宋至和年間(1054—1056),寺內碑刻所記,其在明、清兩代也做過多次重修。寺內除千尺塔外,尚存大殿牆體(頂為近年新加)、東配殿牆體以及明清時期碑刻等。古香古色的寨牆,青翠碧綠、鬱鬱蔥蔥的林木,同山頂輕盈秀拔的千尺塔,交相輝映,夏日置身其中,環顧四周,萬千氣象盡收眼底,乃滎陽南境不可多得之勝景。
聖壽寺
鉞佛寨

大殿

坐北面南,面闊三間,位於千尺塔之後。大殿前後及附近所存碑刻多通,包括明嘉靖、萬曆及清順治、康熙、乾隆等朝代,內容記述重修寺院之事,其中明嘉靖二十六年十月所立之《重修大周名原古剎聖壽寺記》碑,不僅時代最早,而且還對千尺塔修建之目的,修建的時代等有較明確的記載,非常珍貴。

鉞佛寨

在寺的四周,依山就勢,還有清鹹豐年間( 1851—1861)用青石塊壘砌的佛寨。鉞佛寨保存較好,現有東、南兩處老寨門及蜿蜒曲折、周長近1000米的寨牆。

千尺塔

坐落於大周山巔聖壽寺內,為聖壽寺現存時代最早、價值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因傳說塔是宋仁宗為其曹氏皇后所建,故又名曹皇后塔。建於北宋。
聖壽寺
千尺塔
相傳宋仁宗皇帝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選納曹家女子做了皇后。皇后思念家鄉,仁宗便命在她家鄉建塔,讓其在汴京城內眺望,以解思鄉之愁。因塔需高千尺,久未建成,為此許多官員工匠被殺。後用能者所獻之計,以羊群馱磚,白灰漿砌築,把塔建於大周山巔,塔成,從山下至塔頂千尺右余,故稱千尺塔。
不過,據寺內現存最早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石碑記載:“定光……身雖逝矣,骨骸尚在,此塔記之所以立也。宋時嘗開拓矣。我朝成化以前尤備。……”很明顯,千尺塔是為紀念定光(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著名僧人)和尚所建。
塔坐北朝南,為六棱九級樓閣式磚塔,1989年維修時,第八級以上無存,通高只剩12.981米(維修後通高為15米),底部塔身直徑5米,通體用青磚砌成。每層均在南面辟一拱形券門,第一層門高2米,寬1.13米。以上每層塔門逐漸縮小。第1層塔身每邊寬2.72米,周長16.32米。往上每層的寬度和高度逐層收斂,最頂部呈六角形攢尖狀。第6層以下均置塔心室。第1層塔心室,底面為六角形,室內直徑2.35米。該塔在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方面的做法,採用了類似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屋面曲線處理的手法,不僅增強了塔身的曲線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水害,大大增加了塔的壽命。
千尺塔建築於自然地表之上,歷經近千年,經過20餘次地震,仍基本完好,對展示和研究中國古代的磚構建築技術的高超水平等具有重要的價值。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寺

下寺位於大周山下崔廟鎮寺溝村一山嶺的北端,明末 “熾於盜”,清順治年間重修。後改稱蟠龍寺。今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