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聖壽寺,又名武山官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南關村,占地面積約2016平方米,是元朝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武山聖壽寺始建於元代,經明、清、民國歷代維修。原建築規模較大,自北而南,依地勢逐級升高組建下、中、上三院。進入寺門為下院,北為天王殿,內塑三大菩薩、二十四諸天等。東西配以三官殿、鐘樓、鼓樓等。南正殿為菩薩殿。中院東西兩廡皆為僧房,唯南正殿內塑燃燈佛。最高處為上院,上院的主建築內塑十八羅漢。中院燃燈佛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築面積約476.33平方米。大式木作,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14米),進深四間(9米),高8米。武山聖壽寺是甘肅省現存時代較早的古建築,保存較好,是研究西北地區元代佛教建築、文化的重要資料。
2019年10月7日,武山聖壽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山聖壽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南關村
- 所處時代:元至民國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470-3-27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武山聖壽寺始建於元代,經明、清、民國歷代維修。
民國時期,武山聖壽寺闢為糧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山聖壽寺為武山縣文化館所用。
建築格局
綜述
武山聖壽寺南北長約56米,東西寬約36米,占地面積約2016平方米。聖壽寺原建築規模較大,自北而南,依地勢逐級升高組建下、中、上三院。進入寺門為下院,北為天王殿,內塑三大菩薩、二十四諸天等。東西配以三官殿、鐘樓、鼓樓等。南正殿為菩薩殿。中院東西兩廡皆為僧房,唯南正殿內塑燃燈佛。最高處為上院,上院的主建築內塑十八羅漢。
燃燈佛殿(大殿)
中院燃燈佛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築面積約476.33平方米。大式木作,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14米),進深四間(9米),高8米。上覆灰筒板瓦。正脊、垂脊皆用黃、綠、棕色琉璃空心磚砌成,脊飾、紋圖繁複,有金龍嬉戲寶珠、游龍行雲飛舞、團蓮等。佛殿木作較簡,前、後檐各列檐柱4根,殿內列金柱4根。無欄額,檐柱直接支撐平枋,斗拱坐於平枋之上,前後各設七攢,五踩單昂,隔扇直接裝於檐柱間。
配殿
兩座配殿對稱列於大殿兩側,為了突出大殿,降低了配殿殿基,自然形成兩小挾一大的莊嚴布局。兩配殿為歇山頂,均面闊三間8米,進深二間7米。較多地保留了元、明時期的建築風格,壁畫和彩繪皆為明、清代表作。大殿兩側連建單檐歇山頂左右偏殿,各三間。
文物遺存
武山聖壽寺留存“聖壽寺”匾額、壁畫及彩繪。
歷史文化
歷史記載
《大明一統志·卷三十五·鞏昌府》:“壽聖院,在城內,洪武重建。”清康熙《寧遠志·古蹟》:“壽聖寺,在城,敕封”。民國李克明編著的《武山縣誌稿》的寺觀一節載:“聖壽寺,在城內”。疑民國《武山縣誌稿》誤載“壽聖寺”為“聖壽寺”。
文物價值
武山聖壽寺是甘肅省現存時代較早的古建築,保存較好,是研究西北地區元代佛教建築、文化的重要資料。
保護措施
1981年9月,武山聖壽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武山聖壽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武山聖壽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南關村。
南關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武山聖壽寺,路程約1.4千米,用時約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