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清真寺

聊城清真寺

聊城清真寺建於明初,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臨清回族民眾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該寺位於臨清市區西北部,距臨清賓館約2公里,乘公車可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清真寺
  • 外文名:Liaocheng mosque
  • 坐落於:臨清市衛河東岸、先鋒橋畔
  • 俗稱:北禮拜寺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地理交通,寺廟榮譽,

歷史沿革

元代大運河開通,漕運興起,臨清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大都會,僑居或占籍臨清的伊斯蘭教徒在臨清建了十幾處清真寺。
聊城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城區內現存有北寺東寺、女寺等三座清真寺,其中北寺規模最大,保存也較完整。

規模建制

清真寺占地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

建築特點

建築形式為中國古典宮殿式,正殿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規格的廡殿式,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望月樓,殿、堂毗連,後門兩側有角亭、經堂、沐浴房,共有86間,8000多平方米。寺中多懸掛匾額和楹聯,承襲了漢文化傳統,建築整體風格是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完美結合。寺院內古柏參天,肅穆幽雅,宏偉秀麗。主要建築由東西軸線排列,依次為甬道,牌坊門。望月樓,沐浴房,南、北講經,南、北角樓,正殿,後殿,影壁,後門等殿、堂、樓、間86間。望月樓為歇山重檐牌樓式建築,結構精巧,玲攏別致。六楣正面鑲毛澤東手書“清真寺”匾額。望月樓後面懸掛兩塊匾額、一塊書“正意誠心”,一塊書“彝倫攸敘”,系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名人書寫。
整個清真寺建築,是由兩排左右對立、中高兩低的木牌坊與歇山重檐樓閣合為一體。建築形式以中國傳統為主調,透露著外來氣息,布局精巧,結構緊嚴,舒展大方,是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佳構。
臨清清真寺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風格既具有伊斯蘭宗教建築特點,又更多地體現了我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風貌,在魯西北地區可稱寺廟之冠,充分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又體現出中華各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優良傳統。

地理交通

清真寺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衛河東岸、先鋒橋畔,位於臨清市區西北部,距臨清賓館約2公里,乘公車可達。
清真寺

寺廟榮譽

清真寺建於明初,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的清真寺中北寺規模最大,保存也較完整,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有資料稱其為“江北五大寺”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