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的套用解剖與生理

耳鼻咽喉的套用解剖與生理

《耳鼻咽喉的套用解剖與生理》由復旦大學醫學院製作,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是國家衛生部的醫學視聽教材,講述了耳鼻咽喉的生理結構、實驗操作、以及套用解剖知識。適合醫學院師生以及臨床醫師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耳鼻咽喉的套用解剖與生理
  • 作者:復旦大學醫學院
  • ISBN:9787887200303
  • 定價:¥48元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容簡介,鼻的生理結構,耳的生理結構,

內容簡介

本片為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耳鼻咽喉的套用解剖與生理是耳鼻咽喉科學習的難點與重點。本片從套用出發,運用大量圖片、動畫,並結合顯微鏡圖像,分別對食管各部分的結構、生理進行了全面的講述。本片圖像清晰、內容翔實。本片由復旦大學醫學院製作,片長60分鐘,適合醫學院校師生及臨床醫師使用。

鼻的生理結構

正中有鼻中隔將它分為左右兩小半間,鼻前孔與外界相通,鼻後孔通過鼻咽部、咽部。喉部與氣管相通。鼻腔分為兩部分,前為界前庭,後為鼻腔本部。鼻腔為骨結構,表面被覆部膜,其外側壁表面凸凹不平,有上、中、下鼻甲突入鼻腔,各鼻甲下方各有一裂隙,分別稱為上、中、下鼻道。鼻腔前端為界前庭,則為軟骨構成。
人的鼻腔因有較大面積的鼻黏膜,和彎曲複雜的鼻腔通道,以及含有特殊的嗅覺細胞和豐富的毛細血管網、纖毛,除具有呼吸作用外,還對吸入的空氣起加溫、濕潤、抗菌和淨化灰塵作用,並產生嗅覺及共鳴等生理功能。
嗅覺是鼻腔的重要生理功能。當外界的氣體即大分子運動進入鼻腔後,空氣中的嗅粒刺激鼻黏膜的嗅神經感受器,嗅神經即發生化學反應,進而產生神經衝動,最終到達大腦嗅覺中樞,產生嗅覺。據研究,人類能分辨出不同的氣味達2000一4000種。

耳的生理結構

人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內耳。在聲音從自然環境中傳送至人類大腦的過程中,人耳的三個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從人體外部看見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對稱地位於頭兩側,主要結構為軟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耳廓具有兩種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來物體以保護外耳道和鼓膜,還能起到從自然環境中收集聲音並導入外耳道的作用。將手作杯狀放在耳後,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聲音,所以這時你聽所到的聲音會感覺更響。當聲音向鼓膜傳送時,外耳道能使聲音增強,此外,外耳道具有保護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彎曲形狀使異物很難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聹也能阻止進入耳道的小物體觸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長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環境,保持耳道溫暖濕潤,能使外部環境不影響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軟骨組成,靠近鼓膜的1∕3為顱骨所包圍。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鏈組成。聽骨鏈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懸於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聲波傳送到內耳。聲音以聲波方式經外耳道振動鼓膜,鼓膜斜位於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為珍珠白色,振動的空氣粒子產生的壓力變化使鼓膜振動,從而使聲能通過中耳結構轉換成機械能。由於鼓膜前後振動使聽骨鏈作活塞狀移動,鼓膜表面積比鐙骨足板大好幾倍,聲能在此處放大並傳輸到中耳。由於表面積的差異,鼓膜接收到的聲波就集中到較小的空間,聲波在從鼓膜傳到前庭窗的能量轉換過程中,聽小骨使得聲音的強度增加了30分貝。為了使鼓膜有效地傳輸聲音,必須使鼓幕布人外兩側的壓力一致。當中耳腔內的壓力與體外大氣壓的變化相同時,鼓膜才能正常的發揮作用。耳咽管連通了中耳腔與口腔,這種自然的生理結構起到平衡內外壓力的作用。
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三)內耳
內耳的結構不容易分離出來,它是位於顳骨岩部內的一系列管道腔,我們可以把內耳看成三個獨立的結構: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前庭是卵圓窗內微小的、不規則開關的空腔,是半規管、鐙骨足板、耳蝸的匯合處。半規管可以感知各個方向的運動,起到調節身體平衡的作用。耳蝸是被顱骨所包圍的象蝸牛一樣的結構,內耳在此將中耳傳來的機械能轉換成神經電衝動傳送到大腦。為了便於理解耳蝸的功能,我們用來顯示鐙骨足板與耳蝸的前庭窗的連線。耳蝸內充滿著液體並被基底膜所隔開,位於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這是收集神經電脈衝的結構,耳蝸橫斷面顯示了螺旋器的構造。當鐙骨足板在前庭窗處前後運動時,耳蝸內的液體也隨著移動。耳蝸液體的來回運動導致基底膜發生位移,基底膜的運動使包埋在覆膜內的毛細胞纖毛彎曲,而毛細胞與聽神經纖維末梢相連線,當毛細胞彎曲時神經纖維就向聽覺中樞傳送電脈衝,大腦接收到這種電脈衝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