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內瘡是病名。癤腫之發於耳內者。《外科證治準繩》卷三:“或問耳中生毒何如?曰: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陰、手少陰二經風熱上壅而然,其證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濕、常出黃膿;有耳風毒,常出紅膿;有纏耳,常出白膿;有耳疳,生瘡臭穢;有震耳,耳內虛鳴,常出青膿。”證治參見各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內瘡
- 外文名:suppurative infection of ear
- 性質:病名
- 出自:《外科證治準繩》
- 發病部位:耳內
簡介,類方,
簡介
耳內瘡
病名。癤腫之發於耳內者。《外科證治準繩》卷三:“或問耳中生毒何如?曰: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陰、手少陰二經風熱上壅而然,其證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濕、常出黃膿;有耳風毒,常出紅膿;有纏耳,常出白膿;有耳疳,生瘡臭穢;有震耳,耳內虛鳴,常出青膿。”證治參見各條。
類方
《證治準繩·類方》 [第八冊 耳] 耳內瘡
(一名梔子清肝散)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五分)上水煎服。若太陽頭痛,加羌活。
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證;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婦女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腹脅痞痛。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 蔓荊子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歸、地;脾虛 飲食少思加苓、術;脾虛胸膈不利加參、;痰滯胸膈不利加術、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作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