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

老子注

《老子注》是魏晉玄學的發端,是第一部系統地闡述玄學理論的著作,在玄學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奠定了一代新學說,標誌著哲學由宇宙論本體論,由神學向思辨哲學的轉變,代表和影響了一個時代哲學發展的趨向。王弼通過對本末、靜動、體用、一多等範疇,探討本體世界“無”和現象世界“有”所構成的多重關係,反映了認識的深化,對我國古代理論思維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老子注》的作者是魏晉時期的王弼。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今河南焦作)人。生於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死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注
  • 作者王弼
  • 時期:魏晉時期
  • 作者字:輔嗣
作者簡介,原文再現,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原文思想,著作影響,

作者簡介

《老子注》的作者是魏晉時期的王弼。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今河南焦作)人。生於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死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其祖父王凱是建安時期著名詩人王粲的親兄弟,父親王業做過尚書郎。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十多歲時,就對《老子》頗有研究了。後來,他把研究《老子》的心得寫成《老子注》,何晏見後,感嘆道:“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他做過尚書郎,但由於拙於事功,加上資歷又淺,所以不被重視。正始十年,感染癘疾病故,年僅24歲。王弼雖然只活了24歲,但著述頗豐,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依靠這些著作,王弼與何晏成了魏晉玄學的創始人。

原文再現

第一章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玄]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第二章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名]數也.自然已足.為則敗也.知慧自備.為則偽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乾.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守其眞也.智者謂知為也.

第四章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眞.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徳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第五章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眞.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芻狗也.橐排橐也.鑰樂鑰也.橐鑰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 橐鑰也.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 橐鑰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鑰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第六章

穀神谷中央無(谷)[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物]以此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動).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太]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第七章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第八章

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

第九章

持謂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徳無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10章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眞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也.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唱].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將]自化.不塞其源也.不塞其源.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徳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原文思想

《老子注》是王弼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老子注》中,王弼表現了突出的“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他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老子注》四十章)所謂“有”,即有形有象的現象世界,也就是“末”。“無”即“無形之名”,也就是“道”、“自然”,即“本”。“本”即根本、根據、本原、本質的意思。天下萬物的生存表現為有形有象,有形有象的萬物的產生是以“無”作為共同的根據。“無”與“有”的關係就是“本”與“末”的關係,“有”是“無”派生出來的。“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老子注》五十章)

著作影響

他的“名教出於自然”的觀點,雖然肯定了名教,但由於把“自然”當作根本,卻隱伏著削弱、否定名教的因素。他的重思辨、尚簡約的學術新風勘落了漢代經學的繁瑣教條。所有這些在哲學發展中都起了一種“淨化”的作用,然而對唯心主義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