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義》包括《論老子》、《史記老子列傳》、《老子本義》及《附錄》四部分內容。魏源采多種版本、諸家之說對《老子》進行夾句校字。又分章引述前人對《老子》字句文意的解釋,然後裁剪百家,詮以己意。其重點在於辨析《老子》之義理。採獲既廣,發現亦多。他又對通行本《老子》八十一章“著其是,舍其非,原其本,析其歧”,合之為六十八章。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本義
- 作者:(清代)魏源
-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成書時間爭議
許冠三先生認為《老子本義》上、下篇之撰述最早,其次是《論老子》四章,書成之後作《序》。
魏源的《老子本義》研讀注釋大致是一八四四年到一八五五年期間,即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為官高郵期間主要從事注釋,被革職回老家皈依佛門之前乃修改增訂上下篇,並著成《論老子》四章。因為:
(1) 通觀《老子本義》,就能發現魏源前後思想的矛盾、不一貫,有些章節評註資料豐富、詳細,有些則相當簡單,如第十二章。魏源最先動筆的是考證《史記·老子列傳》及收集《附錄》的資料,其次是作《老子本義》上、下篇的注釋,在此基礎上他把握了《老子》思想的基本脈絡,遂寫就了《論老子》1--4章,集中闡述了他對《老子》以及老學研究的看法,可以認為是一鼓作氣完成的,最後是《老子本義序》。魏源在當時是以“好時務者”而著稱,作為今文經學一員干將,在儒家?典經?里苦苦尋找治國方略,結果發現:“內聖外王之學,暗而不明,百家又往而不返,五穀荑稗,同歸無成,悲夫!知以不忍不敢為學,則仁義之實行其間焉可也。”他的學術重點由經學轉向子學,釋老為救世之書,顯然,魏源有拿《老子》為經世致用服務的目的。
(2) 魏源早年關注“公羊春秋”,是清朝今文經學的一員大將,直言“五帝不沿禮,三王不襲樂”,他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儒家典經,試圖用“經世致用”思想來改變清朝江河日下的局勢,但科舉會試的失敗,鴉片戰爭清朝的失敗,個人仕途的坎坷,都動搖並銷蝕了他“慷慨論天下事”的雄心壯志。他清醒地向清王朝提出警告:“大不相齊即至喪天下”。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之中他找不到別的更有用、實效的思想工具來達抵踐履“經世致用”這一理想,遂思量用道、佛來互補,思以“救世”,同時“救己”之“心灰意冷”,這只能是他中、晚年目睹“世風日下”,經歷坎坷之後才可能做的事情。
(3) 魏源在《老子本義序》里反覆提示、警告統治者“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如遇大寒暑、大疾苦之後,則惟診治調息以養復其元,而未可施以肥濃朘削之劑”;“當天下生民大災患、大痌瘝之時”當則“約法三章,盡革苛政酷刑,不擾獄市,不更法令”;“況人主窮於道者乎?下奪民力,故荊棘生,上違天時,故有凶年”等,顯系有的放矢。魏源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而衰、內憂外患相逼而來的時代,那時內有白蓮教、太平天國、小刀會、邊疆少數民族反滿等農民、邊民的起義運動;外有外敵入侵,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對一個飽讀經書,憂國憂民,思想敏銳的士大夫來說,他必定在痛苦悲憤中對許多東西進行反思,能說出“聖人經世之書,而《老子》救世書也”,可見反思之深刻。而對一個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的年輕人(指黃、鐘的說法)來說,恐怕難以做到。
(4) 文筆風格來看,《老子本義》顯然不及《海國圖志》、《聖武記》、《古微堂集》、《古微堂詩集》、《書古微》、《默觚》、《孫子集注》這些文章辛辣、犀利,血氣方剛,儘管筆鋒尚顯銳利,但畢竟顯得無奈、滄桑、落寞多了。尤其是《論老子》四章有極為成熟老練的閱歷隱含其中。
(5) 《老子本義》上、下篇中出現援釋喻老的情況,據說,魏源“潛心禪理,博覽經藏”乃是道光八年(一八二八)的事情,晚年皈依佛門,這期間,並未終止對禪理的窮究。這說明,在他尚未對佛、道兩家有明確、深刻認識之前,自以為佛、道兩家有合,《老子本義》上下篇里出現援釋喻老,等細究之後,就非常明確地在《論老子》和《序》里否定二家合。這也說明《老子本義》並非一時之作,亦非青年所作。
(6)魏源在《孫子集注序》里說老子是一部兵書:“《老子》其言兵之書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吾於斯見兵之形。……故夫經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孫》也,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按照《清史列傳·魏源傳》所排書籍例目,《孫子集注》在《老子本義》後面。有資料認為,《孫子集注》在《海國圖志》(一八四二)年之前。筆者以為是作於?片鴉?戰爭之前的一、二年里,大約是在作裕謙幕僚時寫的。可惜此書已佚,只存《孫子集注序》一篇。他說:“夫非知《易》與《老》之旨者,孰與言乎?”顯然,認為《易》與《老子》都是“言兵之書”。《孫子》則言兵以通於道,可看作是魏源“《老子》一書是救世之書”這一觀點的前奏。
《老子本義》此書的刊行據說是在魏源去世之後的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對此,黃、許二人均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