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廟(四川新津縣老君廟)

老君廟(四川新津縣老君廟)

老君廟最著名景區,位於山西鄉寧縣棗嶺鄉史家溝村西,東依呂梁,西瀕黃河,總面積23000餘平方米。以老君廟、太清苑為主景點,總建築面積3534平方米。全國有北京老君廟、新疆老君廟、四川新津老君廟、甘肅玉門老君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君廟
  • 地理標誌:臥龍山,成都
  • 批准時間:1888年
  • 非遺級別:三祖聖地
廟宇簡介,歷史起源,建築結構,宗教活動,

廟宇簡介

老君廟位於四川省新津縣城南老君山上,距成都約 39 公里 ,是張道陵所建“二十四治”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治,被譽為“三祖”聖地。

歷史起源

老君山主峰海拔 617 米 ,屬邛崍山脈的長秋山麓北端,並分脈蜿延環抱,雄偉矗立於岷江水系之間,山勢挺拔峻秀。老君山前有臥牛山、後有軒黃台、左有送子山、右有插旗山(按山門朝西來說)。五山合而為一,形如巍巍巨人,吮玉露,吸瓊漿,擎天摯地,真可謂“萬壑群山環居拱衛 , 六通四辟大化周流”。
老君廟
相傳軒轅黃帝在老君山後軒黃台修煉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飛升。後人遂在此山修廟設壇祭祀黃帝,此山故又稱“天社山”。又傳老子於蜀之青羊肆(今青羊宮)度尹喜後隱歸天社山,所騎青牛化為青山,即老君山前臥牛山。《道藏輯要》中《老子歷世演化圖》第 69 化說:“唐開元十七年( 730 年)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後世又稱此山為“老君山”。現老君洞內有楹聯曰:“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隱處;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
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山悟道後創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即今正一道。漢安二年( 143 年),張道陵在老君山創建二十四治中中品八治第四治。傳說黃帝 常食老 君山盛產的一種仙草,有助修煉,稱其為神草、芝草, 後老 君夜觀天象,又將其名為稠粳草。張道陵便以此草為治命名,稱為“稠粳治”,故老君山又稱“稠粳山”。相傳張道陵在老君山建稠粳治之前,曾在此修九真之法,在插旗山布道降魔,插旗懸幡,為百姓祈福。
歷代對稠粳山、稠粳治多有記載。《正一治品》記載:“稠粳治,上應危宿,治去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黃帝學道之處也。其治左右皆連山岡相續,其山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神藥,在鍵為郡界。”晚唐杜光庭於天復辛酉歲( 901 年)在成都玉局觀撰成《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其中《靈化二十四》說:“稠粳化(治),在蜀州新津縣南十里,黃帝煉丹於此山,上有天池、石碑、丹灶、插旗石、軒黃台、拜牛台……存焉。”明代曹學所著《蜀小名勝記》卷七“成都府·新津縣”條下引《勝覽》說:“稠粳山,在新津縣南八里。有草名稠粳,服之長生不死。上有插旗石、軒黃台、拜牛台、丹灶、古碑、宮闕、天池,軒轅黃帝於此得道成仙。中第四稠粳治也,上應危宿。”

建築結構

道教徒將黃帝、老子張道陵稱為“始祖”、“道祖”、“教祖”,故老君廟有“三祖聖地”美稱。現代著名歷史學 家顧頡剛 先生在《新津遊記》中說到漢唐以來天社山有“一座極有 歷史的老 君廟”。
據載老君廟在唐、宋、元、明時期殿宇甚廣,明末毀於兵燹。有清一代,邑候楊公儀、學者劉止唐等多次重修。民國十二年又遭火毀,經雙流縣劉仲韜募化重修後,殿宇有五殿、二樓、一亭,建造得非常崔嵬莊嚴(據 顧頡剛 先生記載),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
1986 年,新津縣人民政府將老君廟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建設形成了今日的規模。殿宇均坐東向西,在營建上局部與主軸緊密結合,依山取式,布局嚴謹,主要有靈祖樓、混元殿、慈航殿、老君洞、八卦亭、三清殿、三元殿、斗姥樓等。
從山下停車場沿中軸線石梯向上,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紅臉虬須朱發,三目怒視,金甲紅袍,綠靴風帶,左手掐靈官訣,右手執金鞭,足踏風火輪和祥雲。王靈官登真後由玉皇大帝封為“都天糾察豁落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成為道教的護法主將。老百姓贊之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旁塑四大天王,殿後供奉財神趙公明元帥。靈祖樓後有 64 級石梯,象徵六十四卦,登完即達第二重大殿混元殿。
混元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中供奉手持混元乾坤圈的混元祖師,左右供奉太 陽帝 君、太陰皇君(日、月神)。混元祖師即太上老君,宋真宗尊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被稱為混元祖師。混元乾坤圈與日月星君象徵著無極而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陰陽而化生萬物。這意味著世界的本原處於混沌狀態,是混元祖師開天闢地。
混元殿左側是老君洞和慈航殿。老君洞長丈余,寬八尺,傳為太上老君煉丹處。“似洞非洞,石室為洞;有門無門,道德之門”,這一名聯暗示了老子騎青牛隱居煉丹修道 於老 君山的神秘和玄機。慈航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內供奉慈航真人。明代以後,觀世音菩薩被道教奉為十二金仙之一,稱為“慈航真人”,是救濟苦難、拯危解厄的女神。
混元殿後有陡峭的 36 級石梯,各梯有尺余,舉足高於手,名曰上天梯。 36 級石梯象徵三十六天,是修仙由低向高的階梯,登上三十六天,寓意是到達了道教中飛升成仙的最高境界。三十六梯之上是老君山之顛的老君廟主殿三清殿。殿前有八卦亭,建於 1926 年,象徵道教教理“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交配成萬化”,亭內供奉老君騎青牛的塑像,亭後即是三清殿。
三清殿建於 1931 年,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八開間。殿內供奉每尊高約 4 米 的三清尊神。端坐於大殿中央蓮台上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他頭罩神光,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清濁未判、陰陽未分、混沌之時的“無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一大世紀。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中,故稱玉清。在其左邊的是上清靈寶天尊,又稱靈寶君。他手持太極圖,象徵混沌始辨、清濁剖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二大世紀。居住在禹余天上清境,故稱上清。右邊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稱作神寶君。手搖太極神扇,俯視著世間的萬事萬物,象徵宇宙形成的第三大世紀。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中,故稱太清。《九天生神章經》說:“三號雖殊,本同一也。”三清都是“道”的人格化與別名。兩廂塑有十二金仙。
三清殿左側是來鶴軒。傳說一個皓月當空之夜, 7 位仙人駕白鶴翩翩飛到老君山,棲息在參天古柏枝頭,祥雲波涌。三清殿後七真殿供奉丘長春、馬丹陽、孫不二等 7 位真人,他們神情飄逸,瀟灑自如地乘坐於 7 只姿態不同的丹頂白羽的仙鶴上,正是這個傳說的體現。
七真殿對面是三元殿,供奉上元一品天官賜福紫微帝君、中元二品地官赦罪青靈帝君、下元三品水官解厄 谷帝 君,分別隸屬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天官賜福,每逢 正月十五日 ,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地官赦罪,每逢 七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水官解厄每逢 十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張道陵創立天師道時,就已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道教以 正月十五日 、 七月十五日 和 十月十五日 為天、地、水三官神誕之日。老君廟繼承了天師道傳統,在此期間都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三元殿上是斗姥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先天大梵斗姥。斗姥,又稱“斗姆”,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
老君廟四周現有明、清古柏二百餘株,枝葉參天,蒼勁巍峨,終年翠綠。遙望如書屏瑩立,日出時隱現於雲煙繚繞之間,晴天雲霧翻湧,雨天黛色空朦,故有“稠粳出雲”之美稱。每到老君廟小憩,就能體會到“分明指出神仙窟,頗覺心如太古時”的真實意境。

宗教活動

老君廟齋醮科儀在川西道觀中是比較有名的,遵循古法舉行,是傳統的宗教活動。
齋醮,俗稱法會,指供齋醮神,設壇祭禱神靈,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儀式。齋醮的目的是使人與神靈溝通,祈禱神靈保佑,賜福消災度厄。齋醮分“醮事”與“齋事”。“醮事”,稱陽法事,俗稱“祈福法事”,為善信所禱,如消災、解厄、安宅、報恩、還願、財亨、事業順等。“齋事”,稱陰法事,為各姓祖先、冤親債主及無祈孤魂普施鍊度超拔,使信人七祖與眾魂悉永離三途五苦,十類四生即超陰境,信人得以清吉,永沐平安之福。老君廟九十年代中所做的大型齋醮主要有: 1992 年 7 月建“水陸大齋”為期 12 天; 1993 年 7 月建“度人大齋”為期 12 天, 8 月回響中國道協號召,建“羅天大醮”(老君廟作為四川省南壇),歷時 12 天; 2004 年 農曆二月十五日 設壇慶太上聖壽萬盞明燈“水陸大醮”; 4 月,作為“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分會場舉辦了“萬人法會”。
老君廟廟會頗多,主要有 正月十五 上元會、二月十五老君會、三月清明祭祖會、 四月廿八 藥王會、七月十五中元會、九月報恩九皇會、十月十五下元會。其中以 農曆二月十五 老君會最為有名。相傳 農曆二月十五 是老君聖誕,是日老君廟舉辦盛大法事。前往朝山禮聖、趕廟會的信眾,懷抱青香,手捏紅燭,湧上老君廟。從新津縣城老南河大橋至老君廟約 3 公里 路上,人流綿延不斷。不僅如此,以老君山為核心,方圓十餘華里,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人與大自然的親密交融,構成了川西平原一幅十萬餘人踏青的民俗風情畫卷。
而今,老君廟是全真道十方叢林,傳續龍門法脈,又承襲古稠粳治遺風,是川西道教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在中國道教史上和海內外信眾中有著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