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坂(元好問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羊腸坂》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抒寫了詩人風塵僕僕穿越羊腸坂道,行進在太行山路上的艱難,以及老來思鄉,希望回歸故里與家人團聚頤享天年的心愿。

全詩感情淒切,風格蒼涼沉鬱。閉卷長思,不禁淚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羊腸坂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出處:《遺山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羊腸坂
浩蕩雲山直北看,凌兢羸馬不勝鞍
老來行路先愁遠,貧里辭家更覺難。
衣上風沙嘆憔悴,夢中燈火憶團圞。
憑誰為報東州信,今在羊腸百八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羊腸坂(bǎn):在太行山上,在今山西省平順縣東南。因山道曲折如羊腸,故名。坂,山坡。
②浩蕩:形容雄闊壯美的樣子。雲山:高聳入雲的山峰。直北:正北。
③凌兢(jīng):小心恐懼,戰戰兢兢的樣子。羸(léi):瘦弱。不勝:經受不住。
④憔悴:一般形容人瘦弱,面色難看。此指困苦的樣子。
⑤團圞(luán):團圓,團聚。圞,圓。
⑥東州:指黃河以東之地,就是今天山西一帶。
⑦百八盤:一百零八個彎道。形容山道曲折盤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向北望,層層疊疊的陡峭山峰直插雲天,向下看,座下的瘦馬粗氣直喘,真擔心它倒在山間。
人老了,出門就先發愁路程太遠,貧困時離開了家庭就更感到難受心酸。
風塵僕僕的旅途把人都熬瘦了,睡夢中我和親人們團聚在燈前。
誰能替我向東州家中報個信,告訴家人我現在正走在曲曲折折的羊腸坂。

創作背景

蒙古太宗窩闊台九年(1237),詩人自冠氏縣歸故鄉忻州,途徑太行山時創作了該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浩蕩雲山直北看,凌兢贏馬不勝鞍”,描寫了詩人騎著一匹驚懼瘦弱的馬登上羊腸坂,按捺不住歸鄉的激動心情,便放眼向著家鄉所在地的直北方向望去,而撲進眼帘的“浩蕩雲山”,是那么層層疊疊,雄闊壯美。該聯不僅有對故鄉群山峻岭的讚美,也有“西風瘦馬”路途勞頓的感嘆,為下面兩聯抒寫內心的複雜情懷鋪開了詩思之路。
頷聯“老來行路先愁遠,貧里辭家更覺難”抒寫“老來”“貧里”心境。先寫“老來”。這年,元好問四十八歲,說“老來”恰當其時。人上了年歲,對遠行而發愁是很自然的,甚至歸鄉也如此。因此這一句寫得平實,道出了普遍的人生體驗。何況這次他是離開寓居冠氏的貧困的家庭回故鄉為搬家作準備,就覺得更加難捨、難受。再寫“貧里”。詩人在聊城、冠氏的幾年中,雖然有嚴實等人的資助,但生活並不寬裕,“貧里”二字,真切地寫出了他貧困窘迫的生活境況。在如此境況下,要拋妻別子遠行,實在是牽腸掛肚,難以放心的。但為了晚年有個安靜的落腳之地,他還是毅然上路歸鄉了。該聯,直書心事,明白如話,語淡而味濃。
詩人雖然牽掛著在冠氏的家人,但返回故里的前程也在召喚著他,所以就有了頸聯:“衣上風沙嘆憔悴,夢中燈火憶團圞。”詩人千里迢迢走在回故鄉的山路上,時節又在深秋,充滿寒意的秋風把沙塵吹在衣服上,一副疲憊憔悴的樣子。但是回鄉探望親屬的心情又很急迫,就連做夢都夢見他回到了故鄉,見到了久別的家人,大家圍坐在燈下訴說著久別的思念、團圓的欣喜。該聯,一以“風沙”寫羈旅漂零,一以“燈火”喻天倫之樂,遊子之思溢於言外。頷聯和頸聯,表達的心情很複雜,詩人好像站在兩極之間,一邊是冠氏的窮家,一邊是忻州的故鄉,他既捨不得“貧里”的家人,又急切地想見到故鄉久別的親人,已經夠痛苦的了,再加上橫亘在兩極之間的是千里迢迢的路途,加之已是“老來”之年,疲於奔波,當然是既愁路遠,更感路途憔悴了。兩聯二十八字,蘊含著複雜的內容和感情。
但不管怎樣,詩人還是在曲折高兀的羊腸坂上,沿著彎彎曲曲的羊腸山道攀登而前了,離故鄉還非常遙遠,瞻顧前程,心裡想到要是有人能捎個家信給故鄉親人,就好了。尾聯,“憑誰為報東州信,今在羊腸百八盤”,語摯而情真;身在羊腸,心馳東州,寫盡了“半世蕭然羈旅”的感慨。而一個“憑誰報信”,更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用。
曲盡其微地摹繪詩人複雜豐富的內心情感,是該詩的魅力所在。全詩四聯,每一聯都蘊含了詩人一對以上依違兩難的情感矛盾。首聯,“浩蕩雲山直北看”,接下來似乎應是“一望家山眼暫明”,但卻是“凌兢贏馬不勝鞍”,西風瘦馬,前程迢遞,又不免心存“凌兢”了。頷聯,“老來”與路遠相對,寫出了“愁”;“貧里”與“辭家”並舉,點出了“難”。“老來”心境,“貧里”意緒,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出來。頸聯,僕僕風塵早已使人形容憔悴;昏昏燈火話平生的家人團聚之樂,又時刻在夢裡縈迴。“嘆憔悴”與“憶團圞”,構成的反差,把詩人矛盾的心聲揭示得細緻入微。尾聯在希冀信使報訊故鄉親人的同時,又特彆強調了自己的身在羊腸百八盤。“百八盤”,險峻、曲折,難行的旅程的突出,把詩人盼回故鄉與畏行路難的矛盾心態揭示無遺。
全詩通過對詩人矛盾複雜的心路歷程的逐層細微刻繪,構成了包括遊子思鄉、倦於漂泊和“西風瘦馬”“關山難越”雙重意蘊的主題。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羅斯寧《遼金元詩三百首》:“詩中寫作者戰戰兢兢地行走在艱難曲折的太行山羊腸坂上,實際上是作者戰後貧苦勞碌生活的寫照。中間兩聯直書心事,淺白無華,但淡而有味,道盡老貧交加,思歸不得的辛酸。”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