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古關隘,指的是歷史上修建於晉城市的古代關隘,它是連線晉豫邊界的軍事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晉城市地處晉豫交界的太行之巔,俯視中原,為山西通向中州大地的要衝。
在其境內,史有記載的,有天井關(又名太行關、雄定關)、馬牢關、武靳關、羊腸坂、星軺驛、盤石長城、磨盤砦、將軍砦、壺壁(又名台壁)、劉家坪、青蓮寺山塞、碗子城、橫望隘、柳樹隘、小口、大口、九里口、仙人口、白澗口、猴兒愁口(又名猴兒溝口、愁兒溝口)、營房口、白爽口、史君嶺口、南山墓口、三股泉口、老營口、雙廟口、通風口、黃莊口等29處,其中晉廟鋪鎮獨占13處,可謂我國古代關隘最多的鄉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州古關隘
- 外文名稱:Zezhou gate of old
- 地理位置:晉城市,晉豫之交,南太行南端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天井關、馬牢關、武靳關、白澗口等29處。
- 主要功能:軍事要塞
歷史沿革,主要關隘,天井關,羊腸坂,橫望隘,柳樹隘,老營口,古柳樹隘,碗子城,小口隘,星軺驛,盤石長城,將軍砦,壺壁,史料記載,
歷史沿革
晉城市古稱澤州、澤州府,地處山西東南部,晉豫交界的太行之巔,俯視中原,為山西通向中州大地的要衝。其南部巍巍群山矗立,滔滔沁河流淌,峰嶺疊翠,地勢險峻,是三晉大地的東南門戶。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代這裡作為軍事要塞的關隘較多,有天井關(又名太行關、雄定關)、馬牢關、武靳關、羊腸坂、星軺驛、盤石長城、磨盤砦、將軍砦、壺壁(又名台壁)、劉家坪、青蓮寺山塞、碗子城、橫望隘、柳樹隘、小口、大口、九里口、仙人口、白澗口、猴兒愁口(又名猴兒溝口、愁兒溝口)、營房口、白爽口、史君嶺口、南山墓口、三股泉口、老營口、雙廟口、通風口、黃莊口等29處,其中晉廟鋪鎮獨占13處,可謂我國古代關隘最多的鄉鎮之一。這些關隘中,以天井關最為著名,它與平定縣的娘子關、代縣的雁門關、寧武縣的寧武關、偏關縣的偏頭關、繁峙縣的平型關並駕齊驅,成為山西省文獻記載的173處關隘中的六大名關之一,堪稱“三晉東南第一關”。這些關隘分布於古澤州的各個埡口和要衝。
主要關隘
天井關
天井關(又名太行關),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因關前有三眼天井泉而得名。宋靖康元年(1126)改稱雄定關,元末稱平陽關。
天井關地處晉豫兩省的咽喉要道,曾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這裡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策》有“夏桀居天井,漢梁王守此”的記載。戰國時期,秦與韓、魏爭奪上黨,屢戰於此。西漢陽朔三年(前22),為防饑民生變。成帝劉驁下詔,禁止入天井關附近的流民久留。東漢建武元年(25),更始帝部將李軼鎮守洛陽,自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出兵前,寫信招降李軼,李表示不再與馮爭鋒,馮才得以北攻天井關,連拔上黨兩城,又連克河南成皋以東13縣,俘更始帝等10萬餘眾。晉太元十九年(394),後燕國主慕容垂在長子攻襲西燕國主慕容永前,是先進天井關。北魏永安三年(530),魏主殺了大將爾朱容,其子爾朱隆引兵進犯洛陽未克,又北趨太原,也是先破天井關,建州(今晉城)遂告陷落。唐朝時,為制約太行山以東地區,屏衛東都洛陽,特於天井關置澤、潞節度使。唐會昌三年(843),劉稹據澤、潞叛唐河陽帥王茂之所率大軍剛行至天井關南的科斗店,便被天井關守軍擊潰,後又派忠武帥王宰前去征討,才把天井關攻下。叛軍頑強抵抗,並奪回天井關,王宰用重兵再次攻克,才遏住潰勢。唐中和四年(884)河東帥李克用為鎮壓占領河南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由天井關領兵南下。唐光化二年(889)朱全忠攻克澤、潞二州,李克用派部將李嗣昭攻下天井關,潞州守將不戰而逃。三年後,朱全忠攻李克用河東,命氏叔琮率軍深入太行,由天井關折向昴東關(今山西武鄉縣境),一舉攻陷澤州。五代時,後梁開平二年(908),晉王李存勖解潞之圍,梁將康懷貞從天井關逃跑,晉軍乘勝進逼潞州,守將牛存節從天井關發兵,擊退了圍城的晉軍。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賢士置身天井關,留下了許多不勝枚舉的頌嘆詩篇,金、元間大詩人元好問的《天井關》、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清初名士傅山先生的《太行》,都以不同角度和格調對天井關作了形象的描述。詩人李錫令在《天井關》中寫道:“形勝名天下,危關在太行,四山屯虎氣,一徑走羊腸。”
羊腸坂
羊腸坂在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天井關南,是古澤州府(今晉城)通往河南的必經之地。明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天井)關之南即羊腸坂道。”孔穎達曰:“太行有羊腸坂,南屬懷(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北屬澤(澤州府、今晉城)。”《元和志》載:“太行陘在懷州(今河南沁陽)北,闊三步,長四十里,羊腸所經,瀑布湍流,實為險隘。”
《戰國策》有記載,蔡澤對秦國的丞相范睢說:“若為秦國打算,就要設法“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
唐代自居易的《初入太行路》有“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若比世路難,猶自平於掌”的感嘆。
橫望隘
橫望隘,又名橫望嶺。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大口村。
唐時狄仁傑(607-700),字懷英、封號梁國公,今太原人。自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參軍遷并州(今太原)法曹時,途經此處,登山遙望,想起留在河陽(今河南孟縣)的父母,思親之情頓生:“雞犬桑麻,歷歷可數,黃河如帶,邙山如蟣,丹沁交流,微明一線,片片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在其下”,瞻望良久方才離去,橫望嶺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年(1369)在此置澤州巡檢司。元末李維馨為察朱貼木耳劃策,以千人分守碗子城、橫望隘、吾兒峪諸險隘,曹濮曾以數十萬人不能過。
歷史上文人墨客每登此隘,環顧群峰,便心生感慨。
文太青在《橫望吟》中寫道:
親舍河陽反顧勞,白去孤飛寸心切。
憐君陟岵兼陟屺,去之西里沿鬱陶。
而我於役五華矣,歲暮依依嘆歸滔。
自分肝膽匪金石,堪以涕痕沾使袍。
北出漸淹王事急,仆馬兩旬已出朝。
憐君陟岵兼陟屺,去之西里沿鬱陶。
而我於役五華矣,歲暮依依嘆歸滔。
自分肝膽匪金石,堪以涕痕沾使袍。
北出漸淹王事急,仆馬兩旬已出朝。
田宅中在《下太行經狄梁公望雲處》中寫道:
嵯峨太行巔,上山崎嶇路。
道旁題片石,梁公望雲處。
公昔經此山,俯見河陽樹。
回望白雲飛,悵然久不去。
想見孝子情,不忍頻化馭。
遊子胡為乎?悠悠只自誤。
道旁題片石,梁公望雲處。
公昔經此山,俯見河陽樹。
回望白雲飛,悵然久不去。
想見孝子情,不忍頻化馭。
遊子胡為乎?悠悠只自誤。
柳樹隘
柳樹隘位於今晉城澤州縣柳樹口鄉柳樹口村。柳樹隘北行二華里為一埡口,過此隘南行可通入河南,東行可至陵川縣。北魏永安三年(530)源子恭鎮守太行丹,在此築壘修城以防外患,故又名丹谷壘城。埡口處有坂頭村,從村中沿崎嶇石道行經坂南掌村再到石莊村長約8公里,即是有名的古十八盤道跡。古人張天斗的《同友人過十八盤》詩云:
款段度疏林, 相憐水石音。
曠懷忻地僻, 高鳥悅山深。
野火連朝口, 溪水帶遠心。
行行頻回顧, 雅意足登臨。
曠懷忻地僻, 高鳥悅山深。
野火連朝口, 溪水帶遠心。
行行頻回顧, 雅意足登臨。
明崇禎五年(1632)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屬紫金梁(王自用)和老回回(馬守應)等曾率義軍從河南修武轉戰山西,“遂逾太行,自柳樹口至陵川,蔓延長治、壺關等處”(《澤州府志·關隘》)。
老營口
老營口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柳樹口鎮北坡村。老營口這一地名,在我國史書記載里出現的是明朝崇禎5年。
明崇禎五年,李自成部屬紫金梁和老回回等曾率義軍從河南修武轉戰山西,“遂逾太行,自柳樹口至陵川,蔓延長治、壺關等處”(《澤州府志·關隘》)。現老營口所在地即古稱的隘口(“古柳樹隘”),稱老營口。
古柳樹隘
該古隘在今晉城市澤州縣柳樹口鎮北坡村。據《鳳台縣誌·關隘》載:柳樹隘即丹谷壘城,東南80里路通河內清化鎮,明置巡檢司。北魏永安3年(公元530年)詔行台源子恭鎮太行丹谷,築壘以防爾朱世隆。該隘口券門上橫刻“古柳樹隘”四個醒目大字,1958年券門拆毀,刻有“古柳樹隘”的石匾,現在北坡村大舞台外牆上仍可見(右圖)。
碗子城
碗子城位於今晉城澤州縣晉廟鋪碗城村。《澤州府志·關隘·古蹟》稱:“澤州府鳳台縣南九十里太行絕頂,群山回匝,道路險仄,中建小城若鐵瓮。”碗子城建於唐初,以控懷澤之沖,因城甚小故名。宋初,李筠據澤州,宋太祖御駕親征,路經碗子城,因山陡石多路不好走,太祖親自下馬,背負石頭,群臣六軍盡皆照做,路乃通。明正統年間(1436—1449),寧山衛指揮胡剛帶人鑿石開山,平為道路,“車騎差得通”。
小口隘
小口隘位於今晉城澤州縣晉廟鋪鎮小口村,碗子城西,為晉豫間的古道重要關口。隋大業三年(607),隋煬帝駕幸榆林郡(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回來時過太原,上太行山,欲到御史大夫張衡家(今河南沁陽),專門為此開道九十里,以此通過,“悅其山泉,留宴三日”。
星軺驛
星軺驛位於今晉城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天井關南7公里處。清雍正五年(1728)設把總一員,乾隆年間(1736—1795),設巡檢司兼管驛丞。
盤石長城
盤石長城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南,距大口1里,距碗子城5里處。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因流賊常從此流竄河南,故“借地修城”,以控咽喉要道。
將軍砦
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宋時岳飛聽從王彥的計謀渡黃河,屢敗金兵,黃河兩岸的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回響,修築城砦等待岳飛的到來。
壺壁
壺壁位於今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又名台壁。後燕慕容垂征伐西燕慕容永,過天井關到了壺壁,在這裡遇上了慕容永所率5萬精兵,慕容垂在壺壁之南設下左右兩路伏兵,大敗慕容永軍。一個關隘就是一個故事,一個關隘就是一篇史詩,澤州關隘蘊含著古澤州往昔的神奇。
史料記載
按:州境山谷高深,道路險窄。戰國時,秦爭韓、魏,往往角逐於此。自兩漢之季,以迄晉室之衰,自晉陽而爭懷、孟,由河東而趣汴、洛,未有不以州為孔道者。
後魏都洛,迨其末也。河北多事,高都、長平恆為戰場。隋末,竇建德與唐相持於虎牢,其臣凌敬謂宜取懷州、河陽,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是也。唐之中葉,澤潞一鎮,藉以禁制山東,說者謂州據太行之雄固,實東洛之藩垣。
五代時,晉王存勖敗梁人於潞州,進攻澤州,梁將牛存節自天井關馳救,曰:澤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爭上黨,往往駐軍澤州。周顯德初,周主敗北漢兵於此,而河東之勢日蹙。宋初李筠起兵澤、潞,閭丘仲卿說筠:公孤軍舉事,大梁甲兵精銳,難與爭鋒。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陽,東向而爭天下,計之上也。筠不能用而敗。蓋太行為河北之屏障,而州又太行之首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