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迪尼亞古陸
- 外文名:Rodinia
- 類別:大陸名稱
- 又名:泛大陸
格林維爾事件,組成部分,形成,印度洋新發現,
泛大陸————羅迪尼亞 (Rodinia) 超級大陸出大約12 億至7億5000萬年前,是由許多很古老的陸塊漂移拼合在一起的。它的形成過程被稱為格林維爾事件。它是其他幾個超級大陸當中的一個,這些超級大陸 (supercontinents)在過去幾億年的時間歷經形成又分裂的階段,在這些超級大陸之前或許有更早期的超級大陸出現過。羅迪尼亞超級大陸的分裂牽涉到許多地殼活動,譬如格林威爾造山運動(Grenville Orogeny), 在地球上留下許多較古老的火成岩 (igneous rocks)。盤古大陸 (Pangea) 也是一個超級大陸,它的形成和分裂時間發生在羅迪尼亞超級大陸之後的幾億年。
格林維爾事件
羅迪尼亞泛大陸是由許多很古老的陸塊漂移拼合在一起的。它的形成過程被稱為格林維爾事件。後來,羅迪尼亞泛大陸又開始分裂,各個陸塊四散漂移。到了大約5.7~5.5億年前時,先後從羅迪尼亞泛大陸漂離出來並散布在南半球的陸塊又陸續聚合成另一個大陸,叫做岡瓦納古陸。它是由南極大陸、非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陸等單元構成的。岡瓦納古陸的形成過程稱為泛非事件。
組成部分
羅迪尼亞泛大陸的其餘部分則叫做勞亞古陸,這是由加拿大地盾、格陵蘭地盾、波羅的地盾(包括科拉半島)和西伯利亞地台(俄羅斯地台)組成的。巨大的岡瓦納古陸當時大約位於南極點到南緯30之間。到1.5億年前的時候,岡瓦納古陸又分裂瓦解,其中的印度板塊甚至遠渡重洋,碰撞在古歐亞大陸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全球六大板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侵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東亞板塊等等。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形成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
盤古大陸的分裂現以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加以解釋。此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或岩石圈)是由一些相對移動,並在其邊緣發生分裂、輻合或彼此滑移的大而堅硬的板塊所構成。盤古大陸在某一分離的板塊邊界處裂開,並在大陸下方發展成裂縫。當大陸的兩斷塊被拉得更遠時,來自岩石圈下方軟流圈的熔融岩質即向上流動填滿了這空處,造成大西洋盆底。
在進行基礎地質調查的同時,地質學家還在考慮地質理論方面的重大前沿問題。例如,地質學家近兩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10~1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大陸,叫做羅迪尼亞泛大陸。這個大陸存在的時代,比魏格納1912年提出的潘加聯合古陸的概念提早了大約7~10億年。
印度洋新發現
約9百萬年前,模里西斯由海底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冷卻而形成。研究人員發現的沙粒中,其包含的鋯石約有6.6億年至20億年之久。因此,他們認為這些相對古老的物質曾屬於失落已久的大陸,在模里西斯形成期間,這些鋯石才浮於表面。
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的地質學家Jamtveit稱:“岩漿從大陸物質上一路向下移動至表面,它們也會使一些含有鋯石的岩石浮上來。”
大多數岩石都被認為在岩漿的高溫下會分解掉,但其中有一些卻在模里西斯表面最終形成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