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李氏

武則天臨政,以周代唐,逐殺唐宗親子孫,曹王明貶黔路中遭逐殺,其子孫被貶嶺南。唐中宗倒周復唐,重掌李唐大權,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時期被貶的李唐子孫,封官復爵,安撫人心。曹王明的五個兒子俊、傑、價、偹、偲當中,只回來了一個李偹,孫輩回來幾個,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為嗣曹王,李偹卒,無子嗣,長子李俊也無子嗣,次子李傑的兒子李胤順理成章地襲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孫無緣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孫、李胤的一世孫、嗣曹王李皋奉詔入川勤王,拜江南東道節度使,鎮守武漢。與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應,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孫,在危急全國的“安史之亂”中,同樣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孫李宗投軍,當首選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師,隨軍駐守武漢,後李宗之子李瑜當了一個小官長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三字李暕所傳下來的,便是羅田李氏這一支。始祖為李貴。

基本介紹

  • 本名:羅田李氏
  • 所處時代:唐朝末年
  • 民族族群:唐人
  • 出生地:江西省宜春市
  • 主要成就江南東道節度使,鎮守武漢
  • 始祖:李世明
概述,來源,家族世系,隴西先祖,曹王世系,字輩,羅田李氏地名,分布地區,

概述

羅田李為唐皇李世民幼子曹王李明之後,現廣泛分布於江西省宜春市南昌市周圍,少數分布於湖廣、四川。以江西省豐城市羅田村為發源地。

來源

武則天臨政,以周代唐,逐殺唐宗親子孫,曹王明貶黔路中遭逐殺,其子孫被貶嶺南。唐中宗倒周復唐,重掌李唐大權,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時期被貶的李唐子孫,封官復爵,安撫人心。曹王明的五個兒子俊、傑、價、偹、偲當中,只回來了一個李偹,孫輩回來幾個,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為嗣曹王,李偹卒,無子嗣,長子李俊也無子嗣,次子李傑的兒子李胤順理成章地襲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孫無緣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孫、李胤的一世孫、嗣曹王李皋奉詔入川勤王,拜江南東道節度使,鎮守武漢。與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應,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孫,在危急全國的“安史之亂”中,同樣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孫李宗投軍,當首選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師,隨軍駐守武漢,後李宗之子李瑜當了一個小官長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次子李昵生有二子,李昵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個兒子竚、翊、〇。第三子李〇生有五子,此時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裝紛紛割據,時局動盪不定。李〇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荊州刺史,乾寧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寧三年遇兵變身亡。葬洪州新建縣至德觀生米山之陽,翁仲石獸(該墓文化大**時期被廢,改建一農機站)。
在這次突變後,李崇的家人無心於官場,從子(即本家侄子)李樞,就是李暕的三世孫,遊學來到豐城縣廣豐鄉之葛山,求學於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孫李貴再遷居豐城縣長寧鄉之羅田,逐成當地望族,俗稱豐城羅田李氏。其開基祖李貴。
李崇的兒子李蓬棄仕隱居江西臨川大崗之喬上,子李勝遷居豐城縣正信鄉即段潭鄉,二世孫李從,字伯順,擇地依湖建村,逐成當地望族,俗稱豐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開基祖李從。
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豐城約2萬餘人。
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區、撫州地區、南昌周邊縣區。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區,福建的南平地區、廣東的英德地區,四川一些地區和山東的定陶地區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說。”

家族世系

隴西先祖

李曇(字貴遠)--李崇(字伯佑,開隴西李氏)--李平瑤(字尚德)--李信(字有成,又名成旦,秦大將軍)--李超(字仁高)--李仲翔(名大齊)--李伯考(原名蓮)--李尚(名賈湘,成紀令)--李廣(號誠,字廷禮,飛將軍)--李敢--李禹(字長禹,號子道)--李承(號修文,諱丕)--李先(字敬宗,號武)--李長宗(字伯禮,號英山)--李君況(字叔千,又名子期,別名高)--李本(原名政本,號上明)--李恣(字仲君,號子賢,又名忠)--李軌(字文逸)--李龍(字隆,號彥緒)--李艾(字世績,號明)--李雍(字雋熙)--李柔(字德遠,號子堅)--李弇(字季子,號養訓)--李昶(字伯堅,號嚴)--李暠(字玄盛,又名馗,號克嘉,西涼武昭王、大涼皇帝)--李歆(字士業,又名飲)--李重耳(字景順,號虔和,別名柏丹)--李熙(字熙明,號孟良,又名儀)--李天賜(字德真,又名懿)--李虎(字起虎,又名文彬,號克權)--李昺(字炳,又名光華)--李淵(字淑德,唐高祖)--李世民(字爵政,唐太宗)--李明(曹王,又曰曹恭王,李世民第十四子)。

曹王世系

李明(李世民之十四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封曹王(曹恭王),被貶黔州任都督、刺史,疑謀反,唐武后時奉旨被逼自殺,於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靈柩歸京師葬昭陵。生子五:俊、傑、價、偹、偲。
1代李俊(李明之長子),襲零陵王,南州別駕。
1代李傑(李明之次子),封黎國公,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則天后以武周代唐,誅殺唐宗室,李俊、李傑在武后垂拱時遇害。唐神龍初(公元705年),中宗李顯復唐國號,諸王子孫自嶺外回還,詔令李胤(傑之子)襲曹王。
1代李價(李明之三子),生一子:李臻(濟國公,無後)。
1代李偹(即李備,李明之四子),自南州還,帝詔停胤而封備為曹王、衛尉少卿。備招慰忠州叛,歿於賊,無後。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復封胤為曹王,胤死,胤之子戢襲曹王,戢死,戢之子皋(字子蘭),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襲曹王。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反,皋奉母逃民間,走蜀,謁玄宗,由都水使者升遷左領軍將軍,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三月卒於位,年六十,贈右僕射。皋生三子:李道古、李象古、李復古。道古生四子:紘、綽、紹、綰,皆無後。象古、復古皆無後。
1代李偲(李明之五子),材勇過人,被誣以罪,流放劍南,後封右武衛大將軍,生一子:昌。
3代李昌(偲之子),生一子:訓。
4代李訓(昌之子),生一子:挺。
5代李挺(訓之子),生一子:宗。
6代李宗(挺之子),生一子:瑜。
7代李瑜(宗之子),為四川遂州長江(今四川省蓬溪縣)令,歸葬於眉之丹陵(今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鴣村),生六子:暀、昵、暕、曙、映、晴。
8代李暕(瑜之子),子李承光。
9代李承光(暕之子),子李叔殷。
10代李叔殷(承光之子),子李懷謙。
11代李懷謙(叔殷之子),子李樞。
12代李樞(懷謙之子),居豐城縣正信鄉(今段譚鄉),生四子:德興、德義、德廣、德仁。
13代李德義(樞之次子),生一子:涉安。
14代李涉安(德義之子),生一子:思立。
15代李思立(涉安之子,字富春),生四子:福、壽、寧、康。
16代李福(思立之長子,號守敬,字伯雍),究學古經,隱居不仕,生四子:達、賓、貴、廣。
17代李貴(福之第三子),生二子:竦、端。
李世民
李明
李俊
李傑
李價
李偹
李偲
無後
李胤
李臻
無後
李昌
李戢
無後
李訓
李皋
李挺
李道古
李象古
李復古
李宗
李紘
李綽
李紹
李綰
無後
無後
李瑜
無後
無後
無後
無後
李暀
李昵
李暕
李曙
李映
李晴
李晟
李承光
下傳湖茫李氏
李叔殷
李懷謙
李樞
李德興
李德義
李德廣
李德仁
李涉安
李思立

李福
李壽
李寧
李康
李達
李賓
李貴
李廣
下傳潼南綿州李氏

李竦
李端

字輩

舜世啟顯禧,弘尚達茂奇;紹汝光耀祖,正慶子登時;和日文連德,廷逢功彩維;逵成興尹罕,希鋪烈以儀;傳仕榮勛學,凌雲志漢輝;仲芳調元美,聯宗必敬之。

羅田李氏地名

羅田李氏,於清·乾隆辛未年,在邑官店小溪座局,進行一次規模空前的大聯修。在當代,算是一次羅田李氏團聚的大盛會。此次聯修,參修支數空前之多,確立字派影響之深,故謂大盛會。由於年代久遠,原參修支村或有易名,或有變遷,使後之閱讀者難以指歸。現將部分清晰之支村地名表釋。
原聯譜領譜字號為:忠孝傳今古,仁義播鄉邦。丕承前人緒,弘啟後裔彰。依據聯譜領譜字號所註明的古地名,對照如下。
忠字號,官店小溪。
現村名:觀建小坑村。
地址:豐城市橋東鎮觀建村委小坑村小組。
孝字號,潯塘後坊。
現名:李聶後坊村。
地址:豐城市橋東鎮觀建村委會李村小組。
傳字號,姚家門。
現名:姚門村。
地址:豐城市橋東鎮杜坊村委會姚門李袁村小組。
今字號,錢坊村。
現名:李聶村。
地址:豐城市筱塘村委會李聶村小組。
古字號,美港。
現名:李化寺村。
地址:豐城市小港鎮張州村李化寺村小組。
仁字號,溪頭牆裡(暫不詳)。
義字號,小源前山(暫不祥)。
播字號,下港背村。
現名:港背村。
地址:石江鄉石江村委會港背村小組。
鄉字號,下山嶺村(暫不詳)。
邦字號,澄源山村(暫不詳)。
丕字號,路邊州村(暫不詳)。
承字號,梘上下坊村。
現名:梘上李家村。
地址:張巷鎮梘上村委會梘上村小組。
前字號,湖南大村(不詳)。
人字號,湖南大村(不詳)。
緒字號:未表。
弘字號:未表。
啟字號,瓘上圩。
現名:上社廟村。
地址:豐城市張巷鎮瓘山村委會社廟村小組。
後字號,青溪渡村。
現名:大廟西頭李家村。
地址:豐城市隍城鎮大廟村委會西頭村。
裔字號,岡背州上村(暫不詳)。
彰字號,存大宗祠。
官店小溪李氏家廟(已毀)。
以上有些支村名稱己更改,查詢無考。部分依據,是根據羅田譜記譜得來,另一部分是在豐城地名志上蒐集而來。
以上志表,恐有出入,僅供羅田李氏內部參考,容當逐步完善。

分布地區

豐城劍南橋頭李家;
豐城小港梅崗李家;
豐城麗村鎮禮坊村;
豐城荷湖鄉教堂村後岫
豐城白土鄉白塔村李家;
湖北嘉魚羅田;
安徽淮安;
湖南邵陽大塘村李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