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前夜》譯者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學者,譯文都經過了市場和時間的大浪淘沙和反覆檢驗,其品質是可信賴的。而且譯者對譯文作了認真修訂與潤色,對著名的西方典故、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等增補了必要的注釋,使文本更臻完美。《羅亭·前夜》序言不拘一格,無論是學術性的譯序,抑或散文式的導讀,還是交流式的閱讀感悟,都可看出譯者的至情至真和可貴的責任心。
基本介紹
- 書名:羅亭•前夜
- 作者:屠格涅夫
- 譯者:李毓榛
- ISBN:9787505731585
- 頁數:332頁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開本:32開
作品目錄
譯者序/1 | 羅亭/1 | 前夜/151 | 譯後記/331 |
作品鑑賞
羅亭是個出身貴族家庭的青年,他生活在19世紀40年代的俄國,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的發展,使地大物博的俄國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先進的俄國人強烈地要求改革現實,廢除農奴制,羅亭就是這樣的進步青年。他學識淵博,思想敏銳,富有辯才,為實現社會變革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他的確對俄國的社會現實缺乏深刻的了解,的確不知道應該怎樣著手實現俄國的改革。當然,這不能全然責怪羅亭個人。人總是受到一定的歷史局限的。一次社會的變革往往是通過幾代人的奮鬥、犧牲、失敗、求索,才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取得最後的成功。羅亭是先行者,是啟蒙者。他的慷慨激昂,才華橫溢的演說讓當時的一些追求真理,渴望改革的青年心情振奮,躍躍欲試,但是羅亭卻不能,也無法引導他們去實現他所描繪的人生理想,這是他的悲劇。知和行,自古以來就是人生的一大矛盾。知之已不易,行之更不簡單。況且羅亭並非全然沒有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他想改革教育,他投身於公益事業,但在俄國那個腐朽的農奴制社會中都四處碰壁,最後他感慨地說:“有多少次我雄鷹般翱翔長空,可回頭來卻像蝸牛爬行,還讓人家踩碎了外殼!”小說的最後,作者讓羅亭舉著紅旗,衝上法國大革命巴黎巷戰的街壘,死在反動派的槍彈之下。應該說,這是屠格涅夫對羅亭為人的肯定——在俄國羅亭沒有找到為革命而獻身的機會,而在法國大革命中他卻如願以償了。
羅亭和娜塔莉亞在阿夫久欣池塘邊約會的場面是頗有深意的。屠格涅夫通過這個男女戀愛的情節,一方面展示羅亭和娜塔莉亞的性格差別,娜塔莉亞的剛毅、勇往直前和羅亭的幽柔軟弱,恰成鮮明的對照。另一方面,這個情節也揭示了羅亭對待愛情的道德品質。他自知家貧如洗,生活漂泊無定,不能使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而又不願做一個誘騙天真少女的花花公子,所以只能勸娜塔莉亞向母親屈服。如果對這個情節作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么,它也可以說象徵著俄國社會中羅亭們的悲劇命運。受他們的思想所鼓舞而決心跟著他們走的青年,在面對強大的阻力時,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建議”卻是——屈服。這不能不具有深刻的諷刺意味了。
對於羅亭這個人物,歷來的評論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高爾基有一段評論羅亭的話,說得比較實際,也比較公允:“假如注意到當時的一切條件——政府的壓迫,社會智慧的貧乏,以及農民對自己任務的缺乏認識——我們就應該承認:在那個時代,幻想家羅亭是個比實幹家和活動家更為有益的人物。他這個幻想家是革命思想的宣傳者,是現實的批判者,他可以說是在開拓處女地。可是,在那個時代,實幹家台臣夠乾出什麼來呢?”①
《羅亭》(1856)是屠格涅夫所寫的一系列以社會政治問題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的第一部,隨後又發表了《貴族之家》(1859)。《前夜》是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860年,寫的是俄國農奴制變革的“前夜”。19世紀中葉,要求廢除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封建農奴制已成為全國上下普遍的呼聲。屠格涅夫的小說通過莫斯科一個普通貴族家庭中發生的故事反映了這次變革前夜的社會情景。
《前夜》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平民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寫為人民的幸福、祖國的解放商獻身的革命志士的長篇小說。俄羅斯的評論家一般說《前夜》是第一部描寫“新人”的作品。“新人”,不言而喻,是相對於昔日的奧涅金、畢巧林、羅亭等貴族出身的“舊人”而言的,“新人”指的是平民出身的主人公。這就意味著,在俄羅斯文學中,以進步酌貴族青年。為中心人物的時代已經結束,平民出身的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成為文學藝術表現的中心人物。屠格涅夫敏銳地覺察到社會意識中的變化,塑造了一個平民革命家和具有“平民意識”的貴族少女的藝術形象,成了開風氣之先的作家。 小說的主人公英薩羅夫是個與羅亭完全不同的人,如果說羅亭身上還凝集著俄國貴族青年的許多傳統的特點和弱點的話,那么,英薩羅夫的確是個全新的人物了。英薩羅夫是個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的保加利亞愛國志士。當時的保加利亞處在外國占領者土耳其人的統治之下,他為了將祖國從土耳其人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目標明確,埋頭苦幹,有思想有行動,而且意志堅定,堅忍不拔,處事果斷,被他的同志譽為“鐵人”。更為可貴的是,他不是那種只顧單槍匹馬地去奮鬥的個人英雄,而是非常善於團結同志,同保加利亞國內的和在俄國的保加利亞愛國志士都保持著緊密聯繫,並能協調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團結一致,為解放祖國的大目標共同奮鬥。
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葉林娜雖然仍是一個貴族少女,但卻與《羅亭》中的娜塔莉亞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是她身上的那種“平民意識”,她父親說她是個“激進的共和黨人”。她與身為貴族的父母在思想性格上都格格不入,而卻甘願與流浪行乞的小姑娘卡佳為伍,聽她講那些聞所未聞的貧苦人的故事,分享她乞討來的一塊乾麵包。葉林娜是個比娜塔莉亞更有社會意識,思想更自覺,意志更堅強的女性。她在英薩羅夫身上看到了她所嚮往的理想光輝,所以她對英薩羅夫的愛是一種志同道合的愛,是對理想的追求。“她想要的某種東西,那是誰都不想要的,在整個俄國是任何人連想都不想的。”葉林娜的形象歷來受到評論家的讚美。俄國著名的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說,在葉林娜身上體現了“幾乎籠罩著整個俄國社會的那種幾乎是不自覺的,然而是不可遏制的對新生活、新人的要求”。①
屠格涅夫筆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優美的女性形象。他有點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把那些優秀的品質、優美的外形,都賦予他所鐘愛的女性主人公,使之成為那些相形見絀的男性主人公的鮮明對照。娜塔莉亞的果斷堅定,映襯出羅亭的軟弱無能。以“玩藝術”為樂韻舒賓,以當莫斯科大學教授為最終理想的別爾謝涅夫,在葉林娜面前,似乎都成了庸庸之輩的凡夫俗子。她傾心於英薩羅夫,並不是因為他有非凡的藝術才華,出眾的學識智慧,而是為他那“解放祖國”的偉大事業,這就使她的精神境界遠遠高出於同輩青年之上。屠格涅夫是善於描繪少女形象的,然而屠格涅夫筆下少女的美,大多不是外表的嬌艷,而是一種心靈的美,精神的美,性格的美。葉林娜“身材修長,面色淡白中又顯黝黑”,“兩隻灰色的大眼睛,周圍還有些細小的雀斑”,她的目光,她的聲音,她整個人身上都帶有“某種大家不可能喜歡,甚至令某些人反感的東西”。然而她那豐富的內心世界,獨立思考的精神,善良的品德,果斷的行動,堅毅的性格,又是那樣光彩照人,使她成為俄羅斯文學畫廊中最優美的婦女形象之一。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大都情節簡單,人物比較集中,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將讀者引入他的藝術世界。他不喜歡設定複雜曲折的故事情節,而把描寫的重心放在刻畫人物性格上。他一般是先展示他的人物進行活動的周圍環境,然後再讓主要人物出場。《羅亭》中先從亞歷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利平娜寫起,繼而寫到拉蓀斯卡婭的莊園,到第三章羅亭才出場。《前夜》也是這樣,在展示了莫斯科近郊昆采沃別墅區的生活環境和斯塔索夫一家的人物關係之後,英薩羅夫才出現在他們中問。這樣的敘事方式使作者能夠從多種角度描寫中心人物,將他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進行對照,烘托,使之成為一個立體化的形象。
屠格涅夫是個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筆下的人物大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羅亭最初是以他的好友即後來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為原型的,但是後來在寫作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形象中融入了許多人的特點,成為一個概括的典型。羅亭在大學時代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是以19世紀30年代俄國著名的斯塔凱維奇小組為基礎來寫的,對小組中各個人物的描寫也大都是以斯塔凱維奇小組成員為原型的。小說中另一個重要人物達里婭。拉蓀斯卡婭身上則帶有當時上流社會貴夫人斯米爾諾娃·羅塞特的某些特點。斯米爾諾娃.羅塞特同茹科夫斯基、普希金、果戈里等俄羅斯文壇的著名人士都有交往,在文化界享有盛名。正因為他筆下有這些特點突出的真實人物作為基礎,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才這樣栩栩如生。《前夜》更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寫成的。據屠格涅夫白:己講,他的莊園的鄰居,也是他的好友,卡拉捷耶夫在從軍去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之前,將他未寫完的一部自傳體小說的手稿交給了屠格涅夫。手稿中寫卡拉捷耶夫在莫斯科的時候,愛上了一個姑娘,這個姑娘也愛他。但是後來這個姑娘認識了一個名叫卡特蘭諾夫的保加利亞人,姑娘愛上了這個保加利亞人,而且義無反顧地跟著他回了保加利亞。可惜,這個保加利亞人回國後不久便死了。屠格涅夫後來才知道,卡特蘭諾夫在保加利亞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死後人們還久久地緬懷他……屠格涅夫說,“這個愛情故事寫得很真誠,但也很粗糙……只有察里津諾郊遊的場面寫得很生動,於是我便在小說中保留了它的主要特點。”①屠格涅夫以這個故事的框架結構寫了自己的長篇小說,但對其中的思想內涵和人物描寫進行了根本的藝術改造,特別是在葉林娜的形象中融入了當時趕赴塞瓦斯托波爾擔任志願看護的貴族婦女的忘我精神,使這個形象更為充實,更有深意。但是屠格涅夫仍有拘泥於卡拉捷耶夫故事的原始情節之處,比如因卡特蘭諾夫之死而設定了英薩羅夫之死的情節。當然,英薩羅夫之死增添了小說的悲劇意義,使葉林娜的獻身精神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但是從小說中人物的生活邏輯來看,以英薩羅夫在察里津諾郊遊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體魄,因為一場疾病和旅途勞累而突然死去,總讓人感到有些突兀,使人產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和遺憾。筆者以為,這是作家拘泥於原始故事之弊。
屠格涅夫的《羅亭》和《前夜》在我國的流傳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對我國作家及其創作,對讀者的思想意識乃至道德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每一代讀者閱讀《羅亭》和《前夜》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但是小說中主人公們那美好的心靈,善良的品德,為偉大事業而忘我獻身的精神,總會給人以啟迪,使之身心受到裨益。屠格涅夫作品中語言的優美,人物形象的生動,感情的真摯,都會令讀者得到無窮的藝術享受。我想,這就是屠格涅夫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