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彝(1878?—?),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軍人,南社詩人。民國初年曾任黔陽縣知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世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 出生日期:1878
- 逝世日期:不詳
- 職業:軍人,南社詩人
- 代表作品:《螺庵詩集》
人物簡介,人物成就,德山觀光詩,
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其《螺庵詩集》共十四卷,附外集一卷,裝二冊,1928年印行。封三署“長沙長治路鴻飛印刷所代印,常德高山街寸陰金代售”。他在《自跋》中稱:“甲子(1924)重寓常德,中四遘戰禍,僅僅得不毀。”該集存詩953首。又稱:“予輯所為詩,斷自癸丑(1913)。”《自跋》作於戊辰(1928)重九。也就是說,這是他從1913年到1928年共14年所存詩歌的選集。這段時間作者主要活動在以常德為中心的湘西北各地,後來定居於常德城內賀八巷。他的許多反映時事的詩作,填補了此期常德地方歷史文化記載的空白。從羅世彝的詩集中可見,1925年至1927年連續三年,以吳恭亨、余嘉錫等人為首的武陵南社成員,都要於九月九日在德山舉行詩會活動。作者在常德時是每次必到,不在常德時則夢繞情牽。1925年參加詩會後不久,他帶兵參加北伐。直到1927年3月因病離職,才回到朝思暮想的常德。詩集中許多作品反映了20世紀開頭二三十年常德地方的民情風俗、社會事件,尤其是對海內佛教聖地德山的描繪,成為民國早期德山情況的實錄,填補了這一時期文獻記載的空白。
德山觀光詩
1923年秋,羅世彝乘舟從武陵城出發,經過德山下的枉渚,仰望佛剎乾明寺,勾起了心中的自我身世之感,於是寫道:
枉渚秋風吹客愁,三年王粲此依劉。
幾聲霜角月初墮,一片雲帆江始浮。
久住他鄉同故里,回看孤塔近明州。
疏疏野竹團蕭寺,猶憶春時撥小舟。
——《明發武陵過枉渚望乾明寺》
德山之下的“枉渚”,曾經是屈原棲息朝發之處,作者雖然不像屈原那樣身遭遷謫流放,但“三年王粲此依劉”的比況,則真實地寫出了身不由己,被迫棲人檐下的感受。只是常德這地方,總的說來還算不錯,“久住他鄉同故里”,自己對她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想想從前春遊時撥一葉小舟,觀賞德山風光,那情調也是十分幽雅讓人留戀。
從羅世彝的詩集中可以看出,他此時的年齡應在四十五歲左右。其妻“細君”長期居住在武陵或澧縣,估計應該就是本地人;兒子也是在這一帶加入了軍隊成為軍人,他這時已經有了孫子當了祖父。1924年,他的《初度日作》寫道:
九死餘生猶健在,生兒廿載又生孫。
兒能握算籌軍食,孫亦扶床學母言。
老我無聞駒過隙,有人厚祿鶴乘軒。
長留詩卷盈行篋,松菊何曾辟小園。
他於“兒能握算籌軍食”句後自註:“時戣兒供職十五旅騎團軍需。” 兒子此時駐軍石門,因此,他有《寄訓兒子戣石門軍次》和《大兒來自石門軍次即歸長沙》等詩。前者教導兒子擔任部隊軍需工作要克服重重困難,多為士兵著想:
吾兒於役莫嫌寒,士卒裳衣亦正單。
陟岵不辭山萬仞,還鄉已是路千盤。
烽高力促儲胥固,糗備心存稼穡難。
漫說從戎苦征戍,乃翁身世誤儒冠。
1924年,他重寓常德,有《從晉師移鎮武陵賦呈三十韻》。不久,又將家眷從澧州接來,有《喜澧眷至》詩:“寒亦不知衣,飢亦不知食,細君念我旁無人,扶病挈兒來自北。”這期間,他主要就活動在今天常德市這一帶。有一首《盤龍橋歌》寫道:“來亦盤龍橋,去亦盤龍橋,何處兵來兵又去,紛紛常澧慈石桃。”“常澧慈石桃”就是指常德、澧州、慈利、石門、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