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責刑關係論

罪責刑關係論

《罪責刑關係論》是2015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道萃。

基本介紹

  • 書名:罪責刑關係論
  • 作者:孫道萃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頁數:408 頁
  • 定價:6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188169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罪責刑關係——刑法學體系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核心特色與根本知識形態標誌,是一個有著厚重“中國特色”語境的學術命題和刑法學研究範式,它有著歷史性和與現實性、靜態性與動態性、思辨性與實踐性等多重刑法學體系意義和現實價值。
本書以罪責刑關係這一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完善中國刑法學體系為重要使命,以求真務實的嚴謹態度為己任,從歷史與現實、靜態與動態、結構與功能、本土與世界等多維視角展開了深入淺出而富有成效的討論和探索。

作者簡介

孫道萃,1988年生,男,江西泰和人,201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師從高銘暄教授。已在《中國刑事法雜誌》《刑法論叢》《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EURO-ASIAN LEGAL FRONTIERS REVIEW》《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等刊物報紙上發表幾十篇學術論文,著作若干部,參加課題若干項。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問題、語境與路徑
二、刑法學研究對象的理論沿革
(一)犯罪和刑罰作為刑法學研究對象的理論肇始
(二)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作為刑法學研究對象的
理論變遷
三、刑法學體系的基本觀念與認知方法
(一)刑法學體系的基本觀念
(二)刑法學體系的認知方法
四、罪責刑關係的實體內涵與當代意義
(一)罪責刑關係的靜動結構與有機構造
(二)罪責刑關係的刑法學體系意義
五、罪責刑關係的靜動結構與功能
(一)犯罪和刑罰的靜動關係結構與功能
(二)犯罪和刑事責任的靜動關係結構與功能
(三)刑事責任和刑罰的靜動關係結構與功能
六、罪責刑關係的立法確認與刑法學體系的實踐最佳化
(一)罪責刑關係的立法檢索及學理糾葛
(二)刑法學體系的實踐最佳化
七、以罪責刑關係為核心範疇推動完善中國刑法學體系
第一編罪刑關係
第一章以罪制刑
一、以罪制刑的導出
二、以罪制刑的理論構造之多維具象
(一)以罪制刑的立法技術進步維度:基於罪刑擅斷與刑法規範的考察
(二)以罪制刑的犯罪學維度:事實依據與規範應對的共生互動
(三)以罪制刑的犯罪本質特徵觀維度:社會危害性理論的基礎地位
(四)以罪制刑的基本原則維度:罪刑法定原則與罪責刑相適應
原則的拱柱
(五)以罪制刑的定罪量刑的司法思維模式維度:定罪到量刑的普適性
三、以罪制刑理念的基本要領及其初步反思
第二章以刑制罪
一、""以刑制罪""的知識譜系
(一)罪刑關係及其理論構造
(二)以刑制罪呼之欲出
(三)以刑制罪的知識推進
(四)以刑制罪的知識趨於成型
二、""以刑制罪""的理論邏輯展開
(一)刑事立法環節的""以刑制罪"":刑罰適當原則的延展
(二)定罪體系中的""以刑制罪"":定罪的非唯一必然性求證
(三)量刑環節中的""以刑制罪"":由宣告刑轉換到法定刑的有效溝通
(四)刑法解釋環節中的""以刑制罪"":""刑""是解釋的對象和目標
(五)刑事政策語境中的""以刑制罪"":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觀念
(六)""以刑制罪""命題的實踐理性
三、""以刑制罪""的知識形態反思
(一)""以刑制罪""的知識面貌
(二)""以刑制罪""的知識隱憂
四、""以刑制罪""知識形態的教義化展望
(一)""以刑制罪""的常識常態化
(二)""以刑制罪""與刑事政策、刑法解釋的規範性隔離
(三)""以刑制罪""與動態刑事歸責的功能互動
(四)""以刑制罪""與立法完善的良性互動
五、結語
第二編罪責關係
第一章罪責關係的當代命運
一、語境、問題意識和路徑
二、罪責關係命題的緣起與理論依據
(一)罪責關係命題的緣起
(二)罪責關係成熟的理論基礎:""刑事責任是介於犯罪和刑罰的橋樑""
三、靜態罪責關係命題的困局與加劇態勢
(一)罪責要件的理論體系轉向肇始
(二)刑事責任的歸責功能""虛化""與責任主義轉向
(三)刑事責任實體空洞化的司法異化困局
四、罪責關係的動態續構與延拓
(一)罪責關係命題的當代意義
(二)激活動態歸責理論研究以盤活罪責關係命題
(三)罪責關係命題的當代延拓
五、結語
第二章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理論構想
一、蘇聯刑事責任根據理論的沿革
(一)蘇聯刑事責任根據論的啟蒙
(二)蘇聯刑事責任根據論的發展
(三)蘇聯刑事責任根據論的評析
二、我國""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譜系
(一)""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肇始
(二)""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延續
(三)""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現狀
三、我國""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現實困局與理論轉軌
(一)""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現實困局
(二)""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範式的理論轉軌
四、從""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到動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知識突圍
(一)刑事責任根據論突圍的理論原點是罪責關係
(二)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的巨觀構想
(三)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的現實意義
五、犯罪構成作為刑事責任歸責基礎的論證
(一)刑事責任歸責基礎的本體解構
(二)犯罪構成作為歸責基礎的邏輯證成
六、刑事責任歸責要素的體系建構
(一)我國刑事責任歸責要素的理論評述
(二)我國刑事責任歸責要素的總體置評
七、結語
第三章定罪的理論範疇與體系建構
一、 語境、現狀和問題意識
二、定罪概念的靜動""二元模型""與廣義的定罪概念的提倡
(一)定罪概念的譜系考究
(二)定罪概念的靜動""二元模型""解構
(三)定罪概念""二元模型""的理論意義
三、正當化事由與定罪法律標準:以定罪與犯罪構成的關係為切入
(一)犯罪構成與定罪的既有關係:""犯罪構成是定罪的唯一法律標準""
(二)正當化事由與定罪法律標準""無緣""的困局檢視
(三)正當化事由的定罪意義和功能
四、定罪理論的刑法學體系結構展望
(一)定罪理論體系結構的梳理和思考
(二)定罪論與犯罪構成論、犯罪論、刑事責任論的體系性結構
(三)定罪論的實體與程式體系安排
五、定罪理論的實踐體系模型
(一)定罪理論體系的實踐化課題
(二)定罪對象是定罪事實與規範適用
(三)定罪目的宜為刑事責任歸責
(四)動態定罪與刑法解釋的功能關係與結構
六、結語
第四章恢復性刑事責任觀念
一、語境與問題意識
二、恢復性刑事責任的教義解構
(一)恢復性刑事責任的理論根據
(二)恢復性刑事責任的內涵展開
(三)研究恢復性刑事責任的意義詮釋
三、恢復性刑事責任觀念的存在範圍與理論定位
(一)存在範圍相對有限
(二)理論地位的從屬性
四、恢復性刑事責任觀念的實然運作模式解構
(一)民事責任承擔與刑事和解內容的兩種模式
(二)民事責任承擔與刑事責任實現的量刑互動模型
(三)民事賠償作為常態量刑互動模型的檢視
五、恢復性刑事責任的""和解""觀念展望
(一)刑事責任""和解""的試點與容認
(二)刑事責任""和解""的立法擱淺
(三)恢復性刑事責任""和解""的應然建構
六、結語
第三編責刑關係
第一章責刑關係的當代境遇
一、命題緣起與問題意識
二、動態責刑關係現實化的巨觀解構
三、動態責刑關係現實化的本體具象及完善思考
(一)刑罰權是實體正義與程式正義的動力來源
(二)刑罰目的是過程與結果的指導觀念
(三)刑罰體系是承前啟後的基礎載體
(四)起訴制度是現實流量的程式護理
(五)刑罰裁量是動態固化的基本方式
(六)刑罰執行是終端檢驗的結果保障
四、動態責刑關係現實化的意義與使命
第二章刑罰目的理論體系宏構
一、報應、預防和""恢復""的刑罰目的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我國刑罰目的理論的歷時性循跡
(三)我國刑罰目的理論的晚近梳理
(四)我國刑罰目的理論的拓展性反思
(五)重構刑罰目的理論的視角轉換:從國家本位到國家與社會互動
(六)報應、預防和""恢復""一體化整合:基於普遍正義觀的商談
二、刑罰社會文化學呼出""恢復""目的要素
(一)語境、問題與路徑
(二)刑罰社會文化學的理論考察及啟示
(三)刑罰社會文化學與刑罰目的對接的潛質與意義
(四)""恢復""宣導與延拓刑罰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功能
(五)""恢復""目的元素的邏輯結構與體系功能續說
三、積極一般預防主義的基本邏輯與中國話語
(一)一般預防主義的理論分野
(二)積極一般預防主義的理論流變
(三)積極一般預防主義的基本邏輯展開
(四)積極一般預防主義的中國話語
四、結語
第三章刑罰體系與結構的制度變革
一、概念、語境與問題意識
二、主附加刑模式的歷史溯源、國內演進與本質梳理
(一)蘇聯""主附加刑模式""的歷史溯源
(二)我國主附加刑模式的立法演進
(三)我國主附加刑模式的實質解讀
三、主附加刑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其變革進路
(一)刑罰方法""主次之分""的理性辨識
(二)刑罰體系輕重觀念的學理邏輯
四、我國刑罰體系與結構的制度變革
(一)以刑罰輕重觀念重構刑罰體系
(二)刑罰與保全處分""二元化""的刑罰結構變革
結論
一、罪責刑關係的理論探索自審
二、中國刑法學體系的理論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