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細冠毛藻

纖細冠毛藻

纖細冠毛藻的藻體纖細,高2.5~4cm,由單列圓柱形細胞組成;下部細胞向外生出單細胞的假根;分枝稀少,不規則,明顯地偏生在一邊;藻體頂端細胞鈍圓,主枝細胞圓柱形。其生於礁湖低潮線珊瑚上,或附生於其他海藻上。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外形特徵,生殖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分類學史,分類特徵,

形態特徵

外形特徵

藻體纖細,高2.5~4cm,由單列圓柱形細胞組成,細胞多核,有圓盤形色素體與棱狀結晶;下部細胞向外生出單細胞的假根,固著基質。分枝稀少,不規則,明顯地偏生在一邊,它們均由母細胞的基部生出。藻體頂端細胞鈍圓,主枝細胞圓柱形,長短不一,上部較短,中部較長;直徑120~180μm,長為直徑的2.5~3倍。幼藻體次頂端細胞周圍輪生8~12條、2~3回叉狀分枝、早落性的無色毛絲體,在細胞延伸的過程中毛絲體脫落。

生殖特徵

四分孢子囊球形,錐形分裂,8~12個四分孢子囊成一環,由孢子體頂端細胞下面的第二、第三細胞上部的周圍生出。每一生殖枝上生2~3輪四分孢子囊,每個孢子囊生在一個指狀或梨形小柄的頂端,柄直徑30~40μm,長為直徑的1.5~2倍。成熟四分孢子囊直徑50~60μm,無苞片包被,但在它下面存有毛絲體或其痕跡。囊果枝由雌配子體的上部枝的側面生出,一個囊果由12條單細胞、向內彎的苞片包圍,果孢子球形,直徑40~60μm。精子囊枝由雄配子體的上部枝的側面生出,精子囊群集生成“頭狀”,生於梨形或指狀柄上,它的上部細胞分生初生精子囊小枝,小枝再2~3回分枝,頂端成為小型、無色透明的精子囊。藻體暗紅色,乾後附著於紙。

生長環境

生長於礁湖低潮線珊瑚上,或附生於其他海藻上,如仙掌藻Halimeda sp.)、籃子藻(Spyridia filamentosa),有的與仙菜Ceramium sp.)和縱胞藻Centroceras sp.)混生。

分布範圍

廣為分布於亞熱帶熱帶海洋。太平洋中國福建(東山頭),海南西沙群島日本廣島相模灣、三崎),馬紹爾群島,北加羅林島,紐幾內亞大西洋美國佛羅里達),百慕達群島海地島西印度群島地中海

分類學史

C·阿加德(C. Agardh,1828)在義大利威尼斯亞得里亞海採到該種標本,定名為“Griffithsia tenuis”,並作了報導。其後許多藻類工作者在不同海區也採到此種標本,都用C·阿加德的定名。1976年鮑多克(Baldock)在澳大利亞南部又採到此種標本,作了系統的研究,並同凋毛藻屬(Griffithsia)比較,認為本種標本的特徵仍應以內格利(Naegeli,1861)所提出的冠毛藻屬Anotrichium)特徵作為根據,而把“Griffithsia tenuis”移回“Anotrichium tenue”。其特徵為:藻體的營養細胞為圓柱形;雌性生殖系的果胞枝由3個小細胞構成,其基部下的細胞(下位細胞)膨大,成倒梨形,受精後在其周圍分生單細胞、內彎的苞片,包被囊果,精子囊群集生於指狀或梨形柄頂端,圓球形,成“頭狀”;四分孢子囊8~10個,輪生於上部營養細胞周圍,每個孢子囊生在一指狀柄的頂端。
中國學者將西沙群島所採集的該種標本進行鏡檢研究,觀察了雌配子體、成熟的囊果、雄配子體及四分孢子體,並與鮑多克所描述的特點及圖版進行了比較,二者特徵相同,而不同於凋毛藻屬其他種,因此同意鮑多克意見,將“Griffithsia tenuis”移回冠毛藻屬(Anotrichium),名為纖細冠毛藻(Anotrichium tenue)。

分類特徵

該種在西沙群島的各個島的礁湖內都能生長。中國學者檢查了(1~5月)採到的標本,內有18號標本為該種標本,其中有的是壓製成的臘葉標本,有的是液浸標本或與其他海藻混生。中國學者檢查的標本以液浸為主,在18號標本中,孢子體較多,(1~4月)共採到6號具有四分孢子囊的孢子體;在1958年4月、1976年3月各採到一份具有囊果的藻體;1976年2月和3月在所采的籃子藻(Spyridia filamentosa)的藻體上和浸液多管藻Polysiphonia sp.)里各分出一份生有精子囊的藻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