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早法師

續早法師,俗名李國志,(公元1918~1987年)曾任寧夏省佛教會理事,承天寺知客、代方丈;任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理事;寧夏佛教協會籌備組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續早法師
  • 別名:續早法師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民
  • 出生地:寧夏自治區平羅縣
  • 出生日期:公元一九一八年
  • 逝世日期:公元一九八七年
  • 職業:和尚、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 信仰:佛教
  • 代表作品:《古今醒世詩文選》、《禪教筆記》、《廣録》
人物生平
續早法師
生於歲丙午年(公元一九一八年)七月吉日,圓寂於歲丁卯(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畢生為寧夏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一位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長老。
續早法師生於寧夏自治區平羅縣李家夾道一個農民家庭,一九三○年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幼學瓊林》等。幼年的李國志,天賦未謂聰慧,但讀書非常認真踏實,徹夜苦讀,加強背書的基本功鍛鍊,尤其四書中的《論語》,背誦如流,乃至臨終前尚記憶猶新。一九三八年,李國志不戀人間虛花,志入空門學佛。投平羅縣北武當山壽佛寺,該寺長老含琮系李國志舅父,對其倔強的性格非常了解,認為忍辱是修行之要務,讓他在廚房做飯。平時除讀誦經典,還參加雜務勞動。為了進一步考驗其出家志趣,含琮法師將一名圓寂多年的老和尚妙存師父,指為李國志的師父,為其落髮,取名續早,乃留於本山做苦工,他任勞任怨,從不叫苦,將服苦工與苦修苦練溶為一體,為修大佛殿和多寶佛塔,他專心從事磚刻,因用眼過度而至失明,為了視力的恢復,他晝夜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前持誦大悲咒,拜懺五十餘天,視力突然恢復勝前,至六十五歲重病癒後,於「開元通寶」錢眼孔(約一平方厘米的四分之一)中用小楷毛筆寫了「阿彌陀佛」四個字,筆跡尚歷歷分明,誠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亦可以看出法師修行至誠。
一九四○年續早法師離開壽佛寺,前往西安南門外大興山寺,在心道法師座下受具足大戒,因心道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又善於宣講,對續早法師佛學的提高影響很大。戒期圓滿後,往平涼崆峒山佛賴精舍聽戒成老法師講《十六觀經》。於一九四一年,隨心道法師往甘肅張掖助其傳戒,戒期圓滿,山丹縣趙國斌等三位居士請求心道法師,給留一位法師弘法,心道法師令其自選,乃選續早法師留住山丹縣南門外轉輪寺主持佛教會工作。是年冬,在轉輪寺主持念佛七,講《阿彌陀經》一月,佛期圓滿,皈依善男信女千餘人,於當年八月十五日,姚會堂等居士將續早法師和潤慧法師,送往天水市。一路上,千二百里,除背行步,還涉水背法師過河,此皆法師宣講佛法,感召所致。至天水西泉山水月寺,為許多善男信女授皈戒,遂留住數日,後逕往西安臥龍寺住禪堂,聽朗照法師講《佛遺教三經》。一次,有一位叫姚俊英的請他往甘肅省靖寧縣成戎鎮觀音寺,其父姚升堂,母孫秀珍,姨父段永祿均系外道頭目,師初至日,便向續早法師盤詰∶問難凡三晝夜,直至無題可問。全被折服,彼師徒均俯首率眾皈依,受持三皈五戒,共約二千多人。每日上殿,其父子總要再三向法師頂禮,送其女姚俊英出家,法師以為自己年齡尚小,堅持不收,而其父子如是多日精勤不休,方予應允,為其女落髮,取名融芳,戴蓮灼取名融蓮。
一九四三年,由永昌縣的王茂德、王天福二居士請往武威市安國寺主持佛教會工作。翌年二月十五日成立念佛堂,講《彌陀經》七晝夜,於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佛七圓滿,一次皈依善男信女二千多人,於一九四四年,心道法師在甘肅省蘭州市黃河以北的法幢寺傳戒,請續早法師助傳戒兩月餘。傳戒過程中,續早法師接法幢宗第二世,(心道法師為法幢宗第一世)起名融遠,戒期圓滿,由甘肅靖寧縣李孝廉居士請往縣居士林祈雨,宣講《阿彌陀經》,於一九四五年正月十五日出禪堂∶便開始了往全國名山大寺的朝山參學活動。先往河南洛陽的白馬寺留住旬月,又往開封大相國寺鐵塔寺住兩月許,後繼約續遠、戒慧二僧同往南京市古林庵聽海山法師講《金剛經》一月,在南京時,參觀了中山陵、雨花台、靈谷塔毗盧寺等,法師又往金山江天寺、鎮龍塔寺,在法海洞參拜法海和尚肉身,又到姑蘇參拜了西苑古剎。往虎丘山謁生公說法,亂石點頭之勝跡及夜半鐘聲的寒山寺,去蘇州參觀八大園林,往靈岩山住念佛堂兩月,聽妙真法師講《般若經》,並參拜印光法師閉關的關房。後離蘇州到上海,留雲寺掛單,往玉佛寺參拜圓瑛老法師聽講《楞嚴經》。圓瑛老法師贈《楞嚴綱要》一部以為留念,繼續往法藏寺聽興慈法師及其高徒如三法師講《法華經》,諸大法師之高論暢演如來奧義,使續早法師於法相教理日漸增進,逐步深入,將諸法師之論說銘記在心中。並畢生以《法華經》為主要修學經典。續早法師再乘輪船往浙江寧波參拜阿育王寺,恭拜佛身舍利塔,見其舍利銀灰色,大如豌豆,又往觀宗寺參觀靜權法師講《法華經》。繼乘輪船到真海縣、寧海縣搭民船朝普陀山,於大普濟寺掛單,參拜紫竹林和白蓮台法雨寺。印光法師曾於此閉關三十年,見靜室中陳列三種《大藏經》,到各寺拜佛。寺院中大小山峰、山下一石洞中見端坐一位肉身老和尚,面目如生,敬意油然而生。參拜潮音洞梵音洞,對面有一座非常大的樓房,每日有成千上萬人參觀梵音洞,據悉凡宿世曾拜過佛者即可見觀音現身,有見站像,有見臥像等,總都現慈祥莊嚴像,有未見者,寧可留觀旬月,續早法師所見者,觀音菩薩著黃金色衣的半坐像。有各地來朝者,多有題詩、留詞,法師將其中優者摘錄多首以為紀念。法師於此山居住三月返紹興市吉祥寺拜佛,又到杭州住錢塘江邊海潮寺聽顯光法師講《法華經》三月,到雲通寺聽應慈法師講《梵網經》三月,法師又往孤山游公園賞稱甲天下之不老風光。時逢八月十五日,參觀錢塘江海潮,大海之水返潮由錢塘江至六和塔止,浪高丈餘,彼伏此起,五彩繽紛,映日閃光。每年如此,全國各地遊客蜂擁而至此參觀,法師亦大開眼界,但因不服水土及中璁,在海潮寺抱病三月。九、十月天涼病漸愈,遂急速返回探母,敬勸慈母至心念佛,求生淨土。
後來,又到杭州靈隱寺拜謁太虛法師,聽太虛法師在靈隱寺講演,又拜巨贊法師為蓮友,後去六度寺禮蓮池大師肉身塔。見在此寺山澗內。後去天目山雲樓寺拜完古佛肉身,往西湖淨慈寺禮拜淨土宗歷代祖師,禮第六代祖師永明大師及智覺、延壽等大師塔前有一碑文是乾隆親題「永明智覺延壽阿彌陀佛」寶塔,又參觀了濟公和尚撈木頭井,於西湖、明慶寺禮省常大師及岳廟,於一九四六年,法師準備往江南住佛學院求學,途中經銀川承天寺,戒成法師堅留以護持,他遂任之為知客、監院及維那護戒成法師閉關百日,後來戒成法師在寧夏各縣講經弘揚佛法,委續早法師代方丈年餘。於一九四九年在靈武馬鞍山甘露寺掩方便關持誦《金剛經》,於一九四九年冬在武當山壽佛寺助含琮老和尚傳戒,於戒壇中,任知客並接法臨濟宗第二十五世(含琮老和尚為第二十三世)。一九五○年,應巴音浩特大耳喇嘛邀請,在其宅內掩大悲關百日,日誦大悲咒千遍,又在巴音念佛堂住數月,「土改」時,回寧夏平羅縣姚伏黃祗寺,分地三畝,從事農務,直到入社轉公社,凡三十年,期間曾為生存而勞苦作工。終以油漆工為生計,達十五年之久。「文革」期間在平吉堡農場集訓時,遇到素食下掩置肉塊,法師幾曾因此而欲絕食,但轉念「寧夏佛法除戒成與我何人擔當」,堅信正義的偉大,堅信大雄慈力,必須頑強地活下去,極左的猖獗,是黎明前的黑暗,黨的宗教政策一定很快到來,所以他觀機施教,普度有緣眾生,使之默念修持,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弘法利生,實屬難能可貴。
一九七二年續早法師見寧夏佛教界老一輩一個個老化和往生,許多珍貴的佛教遺產隨他們的往生而絕跡,徐建業居士往佛教音樂大師寂念法師家中(拆寺逐僧後的住處),整理譜寫了尚可記憶的佛教器樂曲二十餘首,為挽救佛教音樂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部分樂曲於一九八五年均收載於《中國民間音樂集成·寧夏卷》中。
於一九七六年約李青山同朝山西五台山,參拜文殊菩薩。一九七七年到北京參見巨贊、明真、觀空法師;一九七八年又往安徽九華山參拜地藏菩薩肉身、舍利塔,繼往四川峨眉山朝拜普賢菩薩巨像。返蘭州,往青海朝塔爾寺,大金瓦寺,小金瓦寺,禮寶貝佛、宗喀巴大師已返回平羅,仍從事油漆工,但每天不斷修持,這種既參加生產,又不離日用功夫的農禪並重的家風,確應力倡。
一九七九年,宗教政策落實後,續早法師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次年出席中國佛教協會代表會,任中國佛協第四屆理事。於一九八六年二月選為寧夏佛教協會籌備組長;一九八七年三月繼任中國佛協第五屆理事。其間一九八三年住持平羅縣北武當山壽佛寺,一九八五年住銀川市海寶塔寺。僅此期間,寧夏地區在他座下皈依,受戒的達兩萬多人,為了開拓寧夏佛教事業的新局面,為珍惜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他極力促進佛教界的團結,引導認識模糊的民眾明辨是非,而舍妄歸真,鹹趨聖道,為寧夏佛協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法師以修六度萬行、普度眾生為宗旨,為佛教事業不遺餘力,勤奮修持了一生,用信願行換來了不可思議的感應。
續早法師圓寂前三天夜間,召徒眾十餘人,暢述畢生修法精要;聞者得未曾有。在法師火化後,靈骨中竟得到法師的舌頭完美無缺,尚有彈性,這一瑞相功德無異於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經無誤,而遺佛光於人間,是時值盛世。續早法師續佛慧命,早成妙果,他慈悲喜舍,悲智弘深,禪淨雙修,精演《彌陀》奧旨,深究唯識綱宗,探索《法華》要義,替佛揚化,克勤克儉,把一生的積蓄,全部奉獻壽佛寺,以助寺院建設,實可謂「財法二施,福慧雙修」。
續早法師學富五車,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道德》、《黃庭》、《新、舊約》、《古蘭經》均有涉獵研究;擅詩詞歌賦,得對聯三昧,著《古今醒世詩文選》、《禪教筆記》、《廣録》等。
續早法師一生樸實無華,從不講究排場,也不炫耀自己,循循善誘,他從不自贊毀他,能等觀眾生,廣泛團結,對道、伊、天、基等教徒亦從不非議,對有惡行之人,亦不憎惡,只是勸其改惡從善。而自己修行用功,多在夜間,靜坐思惟,參禪打坐。曾在三年中夜不倒單,脅不帖席,在北京參加佛教協會時,眾理事和代表親切地將他稱為「老修行」,至今寧夏四眾弟子都非常懷念法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