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鎮區域面積135.8平方公里,轄46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總人口30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約20萬人;現有黨支部118個,黨員3258名。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等11個部委列為全國首批
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湖州中心城市的工貿新區,2002年被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中國服裝協會命名為 “中國童裝名鎮 ”。
織里鎮是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新型城鎮。多年來,歷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鎮、商貿興鎮”的發展路子,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帶領全鎮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實現了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社會事業的大發展、大進步。織里鎮綜合實力在全國千強鄉鎮中位列89位,省百強鄉鎮中位列前20位。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6億元,同比增長15%;工農業總產值419.9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財政總收入9.0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361元,同比增長15.63%。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工業總產值414.12億元,擁有個私企業10000多家,規模企業152家,其中億千企業25家,上市企業1家,歷年被評為市工業強鎮。企業品牌建設步伐加快,新增省級著名商標4隻,市級著名商標5隻,名牌產品5隻。“科技人才四百工程”紮實推進,新增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科技型企業3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6.2%。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增加值達到23.5億元,增長17.3%。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水產養殖、冬棗等特色主導產業,新增農產品加工功能區1個,
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科技興農和品牌建設大力推進,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000畝,無公害、綠色農產品6隻,創建3家規範化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目前,織里鎮已成為湖州市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市場化程度最為發達、經濟成長最為快速、勞動力轉移最為充分、人民生活最為富有的地區。
發展特點
民營經濟
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以童裝、鋁合金型材、通信電纜、紡織印染、微特電機、羊絨羊毛、小五金、床上用品、木業等主導產業和塊狀經濟格局。規模企業實力雄厚。全鎮現有規模企業53家,億千企業9家。2003年,工業總產值139.1億元,其中規模企業產值35.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5.5%。
民營科技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不斷壯大,湧現出了一批像棟樑、珍貝、
大港、佳雪、振興阿祥等同行業的排頭兵。特色產業優勢明顯。織里因毗鄰江蘇而深受蘇繡之影響,民間就有紡織刺繡的歷史傳統。織里人自70年代中後期開始,先後經歷了做繡花枕套、香港衫、織錦緞棉襖幾個階段,最後定位在童裝上。目前,童裝產業已成為織里的第一大產業。全鎮現有童裝生產企業5700多家,中高速縫紉機6.5萬台,有7萬多人專門從事童裝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湖北、江蘇、湖南、河南、安徽等21個省市和省內溫州、寧波等11個城市的416家童裝企業落戶織里。全鎮童裝年產量1.8億件(套),產值40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1%。與童裝行業密切相關的服裝面料、輔料以及印花、繡花、砂洗、聯託運、縫紉機銷售等配套產業發達。小五金、床上用品等塊狀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年產鋁合金、線纜等小五金5萬噸,產值6億元;年產床罩、被套等80萬件套,產值6600萬元。
外向經濟
堅持接軌滬杭、借力發展,重抓招商引資、力推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03年,契約利用外資7665.1萬美元,實到外資3500萬美元,引進區外內資1.68億元。以鄉鎮為單位,招商引資實績位於全市首位。外貿外經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外貿出口交貨值11.5億元,自營出口8858萬美元,其中超500萬美元企業3家;擁有
自營進出口權企業31家。大港、振興、珍貝、元昌等企業承接外貿業務能力大幅提高,其中大港集團自營出口6327萬美元,位於全市企業之首。接軌上海取得初步成效,一批大項目、產業配套項目、高科技電子類項目先後落戶織里。
園區建設
織里鎮工業園區是南太湖吳興工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率產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發展平台。目前,19.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性詳規、各
專項規劃全部通過省、市批准,是2003年全省唯一得到開發區規劃調整的鄉鎮。區內18條、40公里主幹道路基本建成,19座橋樑已建成7座,涉及道路、項目的624戶20萬平方米房屋已拆除,9356座墳墓搬遷至妙西金家塢生態化墓區。重點幹道三線下埋、
管道鋪設全面完成。11萬伏輸變電所建成啟用,3個農村新社區啟動建設。基礎配套投入已達4.5億元。累計入園工業項目159項,計畫總投資28.30億元,已完成投資19.83億元。
專業市場
織里市場發育較早。專業市場建設從1983年開始起步至今,已歷經八次擴建,形成了以童裝和棉坯布兩大市場為主,床上用品、服裝輔料、小五金、託運服務等配套市場為輔的較為健全的市場體系。目前,全鎮專業市場總占地面積達到24.6公頃,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營業攤位4360個。2003年,市場總成交額106.9億元,其中童裝市場32.6億元,棉布市場69.6億元。童裝市場日均人流量達3萬餘人,日銷售童裝30萬件(套),輻射全國28個省市117個大中城市以及歐、亞、非、美
四大洲的15個國家和地區。棉布市場年棉坯布交易量達15億米,交易品種150餘種,國內100多家主要棉坯布生產企業在織里設有視窗。織里棉坯布交易價格的漲落直接影響
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相關行業商品價格。織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童裝產銷基地和最具影響力的棉坯布集散中心。在市場的帶動下,全鎮商業、房地產、金融、倉儲、運輸以及服務業等三產行業蓬勃發展,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市場十分活躍。2003年,銀行現金收付量達620億元。
城市建設
產業和市場的互動發展,加速了各種要素
向城鎮集聚,形成了以產業、市場發展促進城市建設,以城市建設帶動產業升級、市場繁榮的良性循環。通過經營城市,大量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社會事業,有效解決了城市建設資金問題,實現了城市規模的連年擴張。目前,織里城市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面積達到27.8平方公里,
城市建成區面積已從90年代初的0.8平方公里擴展到12平方公里,道路框架拉大到22平方公里。鎮區
居住人口已由當時的不足3000人猛增到現在的15萬多人。期盼已久的行政中心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318國道沿線4.6公里景觀建設全面完成。綠化總面積達到50.5萬平方米。全鎮道路、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有110千伏變電所2座,5萬噸級自來水廠1座,3萬噸級污水處理廠1座。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工貿小城市已初現雛形。織里鎮先後被命名為浙江省文明城鎮、浙江省衛生鎮。
農業農村
堅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大投入力度、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全鎮基礎設施條件根本改善。累計完成村莊環境建設自然村157個,其中年內新增68個,建成全面整治村5個。全面完成100公里村級公路砂改油。100公里自來水總管全部通到各村,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5%,受益人口9萬餘人。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戶戶吃自來水、家家看有線電視、人人居良好環境的目標。累計完成土地整理面積7.7萬畝,新增耕地面積9874畝,連續四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外圍圩埂加固加高、機埠機泵改造等工作紮實有效,抵禦自然災害,旱澇保收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累計達2.5萬畝。農業效益型、規模型、基地型發展趨勢初步呈現,各類農業專業大戶610戶,龍頭企業18家,中介服務組織4家。2003年農業總產值4.9億元,農業增加值2.6億元。累計依法流轉土地面積2.6萬畝。農村稅費改革穩步推進,
農村財務管理進一步加強。
人民生活
繁榮的市場和發達的個私經濟的長足發展,使廣大農民較早地走上了富裕之路。全鎮已有80%的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織里鎮於1995年就率先跨入了浙江省小康鄉鎮行列。2003年,全鎮人均GDP越過3000美元,高於全區4830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區1277元,銀行儲蓄14億元,人均儲蓄1.4萬元。有20%的家庭在織里鎮區和湖州市區購買了住房,私人資產在千萬元以上的有上百戶,私人擁有高檔轎車1000餘輛,高檔機車3萬輛。
社會事業
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協調發展。政府職能高效運轉,計畫生育、環境保護、教育衛生、民政福利、社會保障、老齡事業等各項工作穩步發展,道德風尚健康向上,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織里鎮先後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浙江省首批現代示範鎮、浙江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浙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九)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在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黨建工作。通過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先鋒工程"建設,廣大黨員在經濟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日趨凸現,湧現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通過抓載體、抓教育、抓管理,基層黨建覆蓋面不斷拓展、幹部隊伍素質得到提高、黨員隊伍結構進一步改善,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
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和工會組建工作穩步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得到加強,工、團、婦等團組織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全鎮上下形成了心齊、氣順、實幹的工作氛圍。
主要經驗
回顧這些年來,織里鎮所取得的發展成就,確實令人欣慰;縱觀該鎮所走過的發展歷程,許多方面確實值得總結。織里的迅速崛起,從根本而言得益於改革開放富民政策和上級組織的正確領導,同時,其發展軌跡更有其自身規律和深層次的動力成因。體會較深的是:
(一)人的精神是第一要素,織里的發展首先靠的是織里人一種難能可貴的創業精神。可以說,織里鎮能從一處貧窮閉塞之地一躍發展成為繁榮富裕的現代新型小城市,人的因素第一,靠的是織里人敢闖敢冒、敢為人先、艱苦創業、永不滿足的織里精神。正是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改革開放之初,在當時對個私經濟仍帶有嚴重偏見的歷史背景下,織里部分民眾窮則思變,敢於衝破禁區,較早地從事了家庭繡製品加工,憑著“一根扁擔兩隻包、走南闖北到處跑”的幹勁,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並且由此而催生織里童裝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從而在“無中生有”中誕生了給織裡帶來無窮生機和活力的童裝產業,使我們織里經濟從此邁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二)搶先一步激活了動力,織里的發展關鍵的是得益於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早在七十年中後期,在當時政策環境禁錮重重的情況下,織里部分民眾敢吃第一隻螃蟹,頂住壓力,率先悄悄乾起了起家庭經營,拉開了個私經濟發展的序幕。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政策環境的逐漸寬鬆,各類個私經濟雨後春筍一般蓬勃興起,並形成了童裝、床上用品、小五金等幾大塊狀特色經濟,進而影響和帶動了全鎮鄉鎮企業的改革。織里在93年就率先基本完成鄉鎮企業民營化的改革,形成了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極大地激發了織里人加快發展的動力,從而贏得了發展先機。就是憑藉這種“先行一步”的優勢,呈現了步步領先的發展態勢。
(三)合理定位找準了路子,織里的發展最具特點的是產業、市場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動。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一切從織里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逐步形成了“工業立鎮、商貿活鎮”的發展路子,在著力做大做強童裝特色產業的同時,加大市場培育和建設力度,實現了市場帶動產業、產業促進市場,極大地增強了經濟運行的內在動力,並通過市場和產業的提升和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形成了產業、市場和城市化三者互促互動的良性循環,呈現出了全鎮經濟活力無限、市場生機勃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喜人景象。(四)良好環境也是生產力,織里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推動。應該說,織里的發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歷屆鎮黨委、政府都為不斷改善發展環境 傾注全力。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如果沒有政府為個私經濟網開一面加以保護,就不會有領先一步的先發優勢,更不可能有步步為先的發展態勢;同樣,如果沒有這幾年的及時調整規劃、改善基礎設施、加大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也就難以保持織里經濟社會的強勁發展勢頭。實踐證明,近年來,通過我們對規劃的及時調整和各方面硬體設施的改善、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地消除了發展空間上的制約,加速了童裝為主的各大產業的集聚和提升,形成對外招商引資前所未有的強大吸引,掀起了工業園區建設中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從而為該鎮進一步加快發展增添了新的優勢,開創了新的局面。
抗稅事件
起因
一名在丁家壩村開設童裝加工作坊的圍觀民眾告訴,他是安徽人,作坊里去年按每台縫紉機繳納的一項稅費是每台機器343元,衛生費每個人40元。2011年聽說前一項稅漲到620元了,現在大家主要是對這個稅不滿。
民眾抗稅
2011年10月26日下午,吳興區織里鎮在童裝稅收社會化征管過程中,一戶
安慶籍童裝小業主多次拒交稅款,在征管人員上門徵收時發生糾紛,引發周圍民眾聚集,人數達600多人。隨後,又有近百人企圖堵塞318國道,被公安機關制止。23時30分左右,部分聚集人員離開鎮政府,分散前往景富路等路段,30多輛停在路邊的私家車玻璃被砸,路邊垃圾箱等公共設施被損壞。
後續處理
事件發生後,湖州市委書記
孫文友、市長馬以等趕赴織里,現場指揮事件處理。並派人到安慶聯繫鬧事者的當地政府相關領導,前來湖州幫助處理此次群體性事件。
27日中午開始,部分人員在織里鎮政府廣場聚集,其中少數人員分散進入鎮區部分路段,攔截車輛,打碎汽車窗玻璃。13時許,在富民路與新光路交叉口執行巡查任務的一輛警車被聚集的民眾點燃,1名民警、3名協警受輕微傷。滋事者被當場抓獲。
據吳興區副區長丁芳芳介紹,截至27日傍晚該區公安部門已經對5名鬧事者進行了刑事拘留,另有23名鬧事者被治安處罰。
目前,吳興區正在迅速行動,並設立巡邏處置、調查取證、交通疏導、法制宣傳等工作組,全力採取各項維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