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堂遺址
- 所屬年代:現代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文物特徵其時漕運公署,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築,房屋213間。中軸線上分設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東...
二堂、大觀樓遺址亦相繼被發現。目前該遺址已經建成遺址公園向市民、遊客展示,在遺址後側建成了中國漕運博物館。文物特徵 其時漕運公署,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築,房屋213間。中軸線上分設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東側有官廳、書吏辦公處、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覽亭等...
遺址規模 明清的漕運總督部院位於淮安府城中心,與南面的北宋鎮淮樓、迎熏門(南門),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規模宏偉,占地約2萬平方米,有房213間,牌坊3座,中曰“重臣經理”,東西分別曰:“總共上國”、“專制中原”。依中軸線設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後院等;東側有...
總督漕運部院,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是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是國家AAAA級景區,與楚州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興衰的歷史見證,更是華夏文明的一大奇蹟。總督漕運部院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宋乾道六年(1170年),最初為淮安路總管...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蹟皆毀於上世紀...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二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文物特徵 其時漕運公署,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築,房屋213間。中軸線上分設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東側有官廳、書吏辦公處、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覽亭等。西側有官廳、百...
公署機構宏大,文官武校及各種官兵,達二百七十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漕兵廠等,共約二萬多人。當時,建築規模宏偉,有房213間。其中大堂五間,中廳七間,大樓五間,後廳五間,耳房東西各三間,廚房七間,案房東西共六間,書吏房二十餘音,皂隸房東西五間,工字廳三間,中廳,東西花園,耳房四間,花亭...
公署機構龐大,文官武校及各種官兵約兩萬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等。位於楚州(今淮安區)城市中心的漕運總督公暑是歷史上主管全國漕運的機構。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一建築規模宏偉、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官署逐漸被毀壞,遺址也長年湮沒於地下。2002年,在城市的建築施工中,漕運大堂、二堂及其附屬建築遺蹟被相繼發現,並...
新的府署的位置,在淮安府署所在的東門大街東端,後改為淮揚道署,清代又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社,解放後又被改為工廠,今已無遺蹟可尋了。乾隆《淮安府志》卷11云:“淮揚道署,先為總兵府,後駐海運道,改駐淮海道,今為淮揚道公署。乾隆十二年重修。鼓亭2座,儀門大門3間,大堂3間,穿堂3間,後...
淮安市楚州博物館(中國漕運歷史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舊稱楚州)。明清時期,朝廷在淮安設立漕運總督公署,主管全國漕運,2002年,漕運大堂、二堂及其附屬建築遺蹟被相繼發現,並出土了大批的建築石刻,於2002年10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5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使這一歷史上重要的遺蹟得到充分的展示與...
2014年,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江浦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節點之一,共有遺產區2處(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河道1段(淮揚運河淮安段)、遺產點5處(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被列入。景區定位 以提升淮安市作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品質為導向,以創建國家5A級旅遊...
(二)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片區;(三)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外的大運河河道,板閘遺址等其他水工遺存,泗州城遺址、第一山題刻等各類伴生歷史遺存,歷史街區村鎮,以及相關聯的環境景觀等;(四)近代以來興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大運河水工設施;(五)列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六、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現存最高級別的國家漕運管理機構 七、淮安運河文化新篇 ——運河廣場等文化建築群 第四篇 江蘇運河史話揚州段 一、揚州運河系列 二、運河項鍊上的珍珠 第五篇 江蘇運河史話鎮江段 一、水道、橋樑 二、街區、村鎮 三、建築、遺蹟 第六篇 江蘇運河史話常州段 一、常州地區早期運河的開掘 ...
康熙十七年(1678年),河道總督靳輔移駐清江浦,在原明朝戶部分司公署遺址“鑿池植樹,以為行館”,名“淮園”。清晏園由此成為清代國家在京城以外專設的治河決策、指揮和管理的最高機構所在,管轄著黃河、淮河和運河。清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分設江南河道總督,負責江蘇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今清晏園面向人民路的...
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3月,乾隆皇帝南巡駐蹕龍窩樓,並在此親題御詩賜給漕運總督楊錫紱。1945年9月,淮安第一次解放,蘇皖邊區民主政府鹽阜地委行署公安局在此成立。1948年12月,淮安第二次解放,淮城市人民政府於此成立。1949年3月,蘇北行政公署鹽城專區淮城區人民政府於此成立。1957年2月,更名為江蘇省淮安...
淮安府衙與其南面的總督漕運公署、鎮淮樓、山陽縣衙首尾相連,居古城中軸線,總長度約1千米左右,占地近2萬平方米。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而建,大門對面有七丈長的照壁一座,大門後有儀門,兩側各有牌坊一座,名日“表海明邦”、“長淮重鎮”。中為大門、儀門和大堂、二堂,大堂面前...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天下漕運中樞 淮安清江閘:運河上僅存的明代古閘 揚州雷塘:真假隋煬帝陵 西津渡與瓜洲渡:京口瓜洲一水間 金山寺:山裹寺寺裹山 中泠泉:陸羽品定的好水 桃花塢年畫:隋煬帝下江南 石碼頭與唐代沉船:通濟渠遺蹟 《清明上河圖》:汴梁昔日繁華 芒碭山樑王墓:曹操盜過的墓 含嘉倉與回洛倉...
一、柳孜運河橋樑遺址 二、邵伯碼頭 三、蘇州寶帶橋 四、吳江古纖道 五、嘉興長虹橋 六、杭州拱宸橋 七、杭州廣濟橋 八、西興過塘行碼頭 九、紹興八字橋 十、紹興古纖道 第四章 行宮、衙署、倉儲 一、含嘉倉160號倉窖 二、回洛倉遺址 三、黎陽倉遺址 四、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五、天寧寺行宮 六、杭州富義倉 第...
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台和圍牆,闢為“水鑒公署”,意即以水為鑑,鑒身、鑒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
參將署遺址 在新田鎮參城村。明隆慶初年,位於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線交界的烏頓山長期被巨賊馬祖昌等人盤踞,攔路搶劫,無惡不作,當地民眾深惡痛絕,紛紛上書朝廷。隆慶六年(1572),朝廷委派參將侯繼高、司馬宗武在此設惠州海陸捕盜公署,駐兵鎮守,抵禦山賊。《陸豐縣誌》載:“分守嶺東道...
明正統三年(1438年),戶部負責在裱褙胡同設立總督倉場公署,南新倉始建。清朝時期,沿用南新倉名稱,屢有增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漕運制度徹底廢止,由征糧改為征銀。南新倉逐漸改作他用。民國時期,南新倉改為段祺瑞執政府的軍火庫。1949年後,南新倉改為北京市百貨公司倉庫。20世紀80年代,南新倉僅遺存9座...
大運河江蘇段被納入首批申遺範圍的遺產點有,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淮揚運河揚州段、劉堡減水閘、盂城驛、邵伯古堤、邵伯碼頭、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江南運河蘇州段、盤門、寶帶...
金天德三年(1151年),設州治,取“漕運通濟”之義稱通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潞縣入通州,成為州直轄區。1914年,改州為縣,始稱通縣,鎮改縣屬。1948年12月,通州城廂及四關農村建市,改稱通州市,為縣級市,屬河北省冀東十四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9年2月,改屬北京市,為軍事管制第21區。8月,...
1913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治所沿襲,屬濟西道(駐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1938年,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39年9月27日,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先後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和泰西專員公署。1941年6月,屬冀魯豫第一專署。1942年7月,改屬...
淮安府衙與其南面的總督漕運公署、鎮淮樓、山陽縣衙首尾相連,雄居古城中軸線,總長度約1千米左右,占地近2萬平方米。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築具有官式建築特徵,體現了中國明清時期府衙建築明確的形制規範與等級要求,具有淮安地區建築文化特色。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