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觀樓遺址
- 所屬年代:現代
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
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文物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此處為淮安縣人民體育場。2002年,在淮安(淮安區)老城圍牆巷整治過程中,進行有組織的考古發掘,一個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明清總督漕運公署...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蹟皆毀於上世紀...
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基本信息 2002年8月,淮安市楚州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漕運...
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規模 明清的漕運總督部院位於淮安府城中心,與南面的北宋鎮淮樓、迎熏門(南門),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規模宏偉,占地約2...
總督漕運部院的毀滅,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逐漸被拆除的。遺址 研究歷史 漕運總督署位於淮城鎮鎮淮樓北側舊城中心高地上,占地約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與分居南北之鎮淮樓、淮安府署位於同一中軸線。考諸鄉邦文獻,宋乾道六年(1170),錄事陳敏於此建衙署,元代為淮安路總管府署,明洪武元年(1368),改建為淮安府署...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大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文物特徵 其時漕運公署,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築,房屋213間。中軸線上分設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東側有官廳、書吏辦公處、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覽亭等。西側有官廳、百...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二堂遺址,萬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將淮安衛遷往城隍廟東,移漕運總督府於此。文物特徵 其時漕運公署,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築,房屋213間。中軸線上分設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樓。東側有官廳、書吏辦公處、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覽亭等。西側有官廳、百...
漕運規模 漕運總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機構,總督都由勳爵大臣擔任。景泰二年始設漕運總督於淮安與總兵參將同理漕事(清同治《山陽縣誌》)。明代的王竑、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綸、琦善、穆彰阿、思銘、楊殿邦等人都先後在淮安任過漕運總督之職,漕運總督權力顯赫,不但管理漕運,而且還兼巡撫,因此也稱漕撫。公署...
每年春季漕運時節來臨,漕運總督必先蒞臨瓜洲,選擇一個風平浪靜的良辰吉日,官員們穿戴整齊,先赴江神廟祭江。祭畢,中高級官員就登南城大觀樓,鳴炮升旗,以示漕船開幫。雲集江南運河的鎮江漕船見狀,立即揚帆升旗,首尾銜接,從京口浩浩蕩蕩魚貫而出,如一條條巨龍橫截大江,北渡瓜洲。全幫既入瓜洲運河,督運...
當時鎮江還是漕運要道,從江蘇、浙江出產的糧食都通過鎮江的這條運河運到北京,每年春秋前後,過往漕船絡繹不絕。劉鶚在上河邊的住宅離西門不到半里,與鄰居一樣,都面北朝南背河而建。少年時代的劉成忠描寫道:“夜雨城頭聽 篳篥,秋風屋上過帆船。”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這一帶漕運的繁忙景象。上河邊房子共九間...
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大觀樓;有建於明代正統年間的江淮勝概樓;以及觀潮亭、江風山月亭、曲江亭等。清代設瓜洲巡檢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瓜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到清末城坍前,城內共有十四坊。其第九坊有民數十間建在城上,...
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大觀樓;有建於明代正統年間的江淮勝概樓;以及觀潮亭、江風山月亭、曲江亭等。清代設瓜洲巡檢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瓜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到清末城坍前,城內共有十四坊。其第九坊有民數十間建在城上...
元代設定行省於此,明代設同知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瓜洲從唐代直到現代都是文人薈萃之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陸游,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鄭板橋等,都曾在瓜洲尋幽探勝,並留下了大量賦吟瓜洲的篇章。瓜洲也是歷代許多政治家和中外旅行家涉足的必經之處,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
左襟岷江,右帶金沙。清流源於左,黃沙出於右。盤旋上下,通連左右;橫貫長江,縱接黃河。虎踞龍盤,攏二川而長江始。金沙沆瀣,漂木激宕;長江沿濱,阿房次立。出乎巍山之巔,行乎逆折迂迴,經乎石磧壘山,過戶汀州三角。乘濤御浪,穿隘拍崖。兩涘之間,汨乎鼎沸,浩浩乎肆于海。阡陌往來,漕運不息。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