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天岸馬:傅斯年》旨在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重塑一位有道義有血性的現代文人。他是黃河流域第一才子,他是五四運動的領袖,反腐敗的鬥士,他是唯一敢在蔣介石面前蹺二郎腿、口叼菸斗的人———傅斯年,這個名字曾經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而今只剩下昨日的殘夢。但你只要打開塵封的歷史,便會驚異於他那博大的學識、超人的智慧、耿介的氣質、狂放不羈的性情……
基本介紹
- 書名:縱橫天岸馬:傅斯年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662168
- 作者:郭保林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頁數:349頁
- 開本:16
- 品牌:百花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縱橫天岸馬:傅斯年》是著名聊城籍作家郭保林的長篇傳記文學,是大陸及台灣出版的第一部有關傅斯年的文學傳記。
《縱橫天岸馬:傅斯年》具有開先河的閱讀價值。郭保林以擅長寫大散文、熾情散文著稱,此書則是運用了詩化的語言、靈動的心理刻畫、起伏的情節,綜合了詩歌、散文、小說的諸多元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現了傅斯年的複雜豐富的人物性格
《縱橫天岸馬:傅斯年》具有開先河的閱讀價值。郭保林以擅長寫大散文、熾情散文著稱,此書則是運用了詩化的語言、靈動的心理刻畫、起伏的情節,綜合了詩歌、散文、小說的諸多元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現了傅斯年的複雜豐富的人物性格
作者簡介
郭保林,山東冠縣人。沖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散文集《青春的橄欖樹》、《閱讀大西北》、《有一抹藍色屬於我》、《郭保林抒情散文選》、《昨天的地平錢》、《星斗朔方》以及長篇散文《大賦長江》等14部;小說集《遠山的霧》,長篇報告文學《高原雪魂--孔繁森》、《塔克拉瑪乾:紅黃黑》等4部。《我在草原上追趕落日》、《戈壁有我》等多篇散文入選大、中、中學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首屆冰心散文獎、首屆齊魯文學獎等近30種。在當代中國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章楊柳正春風/1
第二章潮漲潮落都是海/17
第三章山平水遠蒼茫外/49
第四章歷史天空的五彩石/68
第五章鐵筆淬火化為劍/103
第六章遺民淚盡倭塵里/119
第七章國破山河在/142
第八章漫捲詩書喜欲狂/197
第九章西北望延安/217
第十章諤諤之士錚錚鐵骨/238
第十一章秋風落葉滿金陵/266
第十二章故鄉不堪回首月明中/304
第十三章山之上,國之殤/329
後記/341
第一章楊柳正春風/1
第二章潮漲潮落都是海/17
第三章山平水遠蒼茫外/49
第四章歷史天空的五彩石/68
第五章鐵筆淬火化為劍/103
第六章遺民淚盡倭塵里/119
第七章國破山河在/142
第八章漫捲詩書喜欲狂/197
第九章西北望延安/217
第十章諤諤之士錚錚鐵骨/238
第十一章秋風落葉滿金陵/266
第十二章故鄉不堪回首月明中/304
第十三章山之上,國之殤/329
後記/341
後記
一本書有一本書的命運。
記得20年前,1991年9月,聊城一位朋友來濟南,送我一冊《傅斯年》,是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聊城地區政協工委選編傅斯年的資料彙編——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傅斯年,方知我們家鄉還有個才華橫溢、正直耿介,有血性、有修養的國學大師!
1949年他離開大陸,他的名字也在大陸銷聲匿跡了,我們這一代人幾乎不知道傅斯年這個名字。當我接觸到這本資料彙編,便產生了寫一部傅斯年傳記的念頭。但這些年來,我一直忙於其他題材的創作,“南征北戰”,13年,年年走西北,寫了6部反映大西北的作品,後又沿長江走了一趟,寫了反映長江和江南題材的作品,有長篇傳記文學,有長篇報告文學,大量的是散文。當這些作品問世後,我已經老了,驀然回首,我們家鄉的傅斯年先生,還等著我為他寫傳記呢!
直到2009年9月以後,我才想起該寫傅斯年了。當時手頭上的資料很少,我到省圖書館查閱,資料也不豐富,多是些零碎的回憶,還有三兩本“評傳”,是專家學者們的學術研究。一個立體的、鮮活的人物仍然是模糊的,但卻豐富了我對傅斯年的印象和想像。我同時看了大量的民國資料,閱讀了《傅斯年全集》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又到了北京、重慶、南溪縣李莊、板栗坳、南京等地,實地考察、採風、收集資料,兩次參觀了聊城傅斯年紀念館,遊覽傅氏家族的陵園。傅斯年的形象漸漸在我腦子裡鮮活起來。我摩挲那一塊塊冰冷的碑碣,像撫摸著一個家族的脈息;碑碣無言,卻傳導出興衰榮枯的命運。這個書香家族,是魯西平原上一棵巨樹,枝繁葉茂,翠蓋如雲。但現在已經凋零了,枯萎了,一陣狂風連根拔起,這棵巨樹轟然倒下了。
但傅斯年沒倒!
人的信仰各異,一個人只要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反對人類的假惡醜,他就是一個偉岸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基於此,我堅定了創作信念。
文學分兩類,一是虛構類,二是非虛構類。虛構類建築在想像之上,非虛構類建築在事實之上。傳記文學當然屬於非虛構類。但是,任何一個生命個體的全部生活,也很難構成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朱東潤先生說:“傳記文學是史,同時也是文學,所以必須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說:“傳記的傳主,無論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力求與史實符合,其實一切敘述,都必須通過作者的認識。……傳記文學中的傳主,正如一般文學中的主人公一樣,是作者創造的成果。”現在有人提出傳記文學小說化,我不敢完全苟同這種觀點,我支持朱先生的主張。傳記文學,第一是真實性(時間、地點、事件、歷史人物),即要忠實於傳主,儘可能地在傳主事跡上“保真”,不得胡編亂造,這是對傳主的尊重,對歷史和社會的負責。真實也是一種審美原則。第二是文學性。既然是文學,就必須符合文學的創作規律,在不違背真實的原則下,要進行合理的、大膽的想像、聯想,特別是心理描寫,環境烘托,在原始素材缺乏的情況下,是可以虛構的,由生活的真實達到藝術的真實。細節的真實是一切作品的最可貴之處。
我在創作這部傳記文學時,既恪守傅斯年生命事跡的真實性,又不完全刻板地作“年譜”般錄寫,而是努力參與主人公的生活,在細節上,在心理描寫上,在環境和景物描寫上大膽想像,這種想像又不能天馬行空,要符合大的歷史真實,譬如傅斯年臨別南京的所思所行以及對虎踞龍盤的金陵風物名勝的眷戀,不僅是一個歷史學家的應有情懷,也是一個富有強烈的“傳統忠君思想”的一種必然心態。還有傅斯年中秋節之夜,邀請幾位教授共度佳節,品茗、吟詩,既反映這些飄零者的懷鄉之戀,也是這些“士大夫們”的生活雅趣。每位作家都有歷史知識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傳主歷史的人”的形象塑造,一千個作家會寫出一千個傅斯年,正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傅斯年的時代漸行漸遠,傅斯年在後人的心目中只能憑藉史料支撐其輪廓,而面容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將來也許會有人以傅斯年為“模特”寫歷史小說了。
因此,我寫這部傳記文學時如履薄冰,有時左右為難,也就是說作家在寫作中筆觸沉重了。我努力遵守一種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價值取向,寫我心中的“傅斯年”。
最後,在寫作中參考了大量有關傅斯年和他同時代人的有關資料,難以一一列出。感謝這些學者、專家提供的寶貴素材。
“後記”寫到這裡時,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話:“對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的完成都是他努力開拓的新起點。他應該堅持不懈地追求……這樣他就有幸獲得成功。”
2012年2月5日
作者於泉城
記得20年前,1991年9月,聊城一位朋友來濟南,送我一冊《傅斯年》,是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聊城地區政協工委選編傅斯年的資料彙編——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傅斯年,方知我們家鄉還有個才華橫溢、正直耿介,有血性、有修養的國學大師!
1949年他離開大陸,他的名字也在大陸銷聲匿跡了,我們這一代人幾乎不知道傅斯年這個名字。當我接觸到這本資料彙編,便產生了寫一部傅斯年傳記的念頭。但這些年來,我一直忙於其他題材的創作,“南征北戰”,13年,年年走西北,寫了6部反映大西北的作品,後又沿長江走了一趟,寫了反映長江和江南題材的作品,有長篇傳記文學,有長篇報告文學,大量的是散文。當這些作品問世後,我已經老了,驀然回首,我們家鄉的傅斯年先生,還等著我為他寫傳記呢!
直到2009年9月以後,我才想起該寫傅斯年了。當時手頭上的資料很少,我到省圖書館查閱,資料也不豐富,多是些零碎的回憶,還有三兩本“評傳”,是專家學者們的學術研究。一個立體的、鮮活的人物仍然是模糊的,但卻豐富了我對傅斯年的印象和想像。我同時看了大量的民國資料,閱讀了《傅斯年全集》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又到了北京、重慶、南溪縣李莊、板栗坳、南京等地,實地考察、採風、收集資料,兩次參觀了聊城傅斯年紀念館,遊覽傅氏家族的陵園。傅斯年的形象漸漸在我腦子裡鮮活起來。我摩挲那一塊塊冰冷的碑碣,像撫摸著一個家族的脈息;碑碣無言,卻傳導出興衰榮枯的命運。這個書香家族,是魯西平原上一棵巨樹,枝繁葉茂,翠蓋如雲。但現在已經凋零了,枯萎了,一陣狂風連根拔起,這棵巨樹轟然倒下了。
但傅斯年沒倒!
人的信仰各異,一個人只要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反對人類的假惡醜,他就是一個偉岸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基於此,我堅定了創作信念。
文學分兩類,一是虛構類,二是非虛構類。虛構類建築在想像之上,非虛構類建築在事實之上。傳記文學當然屬於非虛構類。但是,任何一個生命個體的全部生活,也很難構成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朱東潤先生說:“傳記文學是史,同時也是文學,所以必須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說:“傳記的傳主,無論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力求與史實符合,其實一切敘述,都必須通過作者的認識。……傳記文學中的傳主,正如一般文學中的主人公一樣,是作者創造的成果。”現在有人提出傳記文學小說化,我不敢完全苟同這種觀點,我支持朱先生的主張。傳記文學,第一是真實性(時間、地點、事件、歷史人物),即要忠實於傳主,儘可能地在傳主事跡上“保真”,不得胡編亂造,這是對傳主的尊重,對歷史和社會的負責。真實也是一種審美原則。第二是文學性。既然是文學,就必須符合文學的創作規律,在不違背真實的原則下,要進行合理的、大膽的想像、聯想,特別是心理描寫,環境烘托,在原始素材缺乏的情況下,是可以虛構的,由生活的真實達到藝術的真實。細節的真實是一切作品的最可貴之處。
我在創作這部傳記文學時,既恪守傅斯年生命事跡的真實性,又不完全刻板地作“年譜”般錄寫,而是努力參與主人公的生活,在細節上,在心理描寫上,在環境和景物描寫上大膽想像,這種想像又不能天馬行空,要符合大的歷史真實,譬如傅斯年臨別南京的所思所行以及對虎踞龍盤的金陵風物名勝的眷戀,不僅是一個歷史學家的應有情懷,也是一個富有強烈的“傳統忠君思想”的一種必然心態。還有傅斯年中秋節之夜,邀請幾位教授共度佳節,品茗、吟詩,既反映這些飄零者的懷鄉之戀,也是這些“士大夫們”的生活雅趣。每位作家都有歷史知識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傳主歷史的人”的形象塑造,一千個作家會寫出一千個傅斯年,正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傅斯年的時代漸行漸遠,傅斯年在後人的心目中只能憑藉史料支撐其輪廓,而面容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將來也許會有人以傅斯年為“模特”寫歷史小說了。
因此,我寫這部傳記文學時如履薄冰,有時左右為難,也就是說作家在寫作中筆觸沉重了。我努力遵守一種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價值取向,寫我心中的“傅斯年”。
最後,在寫作中參考了大量有關傅斯年和他同時代人的有關資料,難以一一列出。感謝這些學者、專家提供的寶貴素材。
“後記”寫到這裡時,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話:“對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的完成都是他努力開拓的新起點。他應該堅持不懈地追求……這樣他就有幸獲得成功。”
2012年2月5日
作者於泉城
序言
幾卷秋風,幾簾秋雨,魯西的秋色老了。新雨初霽,我來到傅氏家族墓園,尋找一個傲岸的身影。我躑躅在草叢中,徘徊在墳冢之間,碑碣林立,唯有他的名字缺失。他已魂斷天涯,眼前只留了模糊寥落的痕跡。長風蕭蕭,日月流轉,他搏風擊浪、縱橫馳騁的風姿,那恣肆汪洋的學識,那敢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的風采,那浩瀚雄渾、傲骨凜凜的氣節,似隱似滅。當思維沉靜如水的時候,一切都在沉寂中得到平衡。像孤鴻迷失遠天,像倦鳥栖落莽林,思兮來兮,曷不歸兮?這裡樹親、水親、人親——溫暖的故土,多願接納你的精骨英魂。那些殘存的記憶,散軼的文字,尚棲居人們的心靈枝頭,靜默中,仍感觸到他鑽石般的人性和個性,黑金般思想的魅力。
歷史的潮聲里有他的吶喊,有他的呼喚,有他的雷火飛進,他的熱血飛濺。
他因吶喊、憤怒、咆哮,而偉大、而不朽。
他是懸崖上的一座巨大的雕塑,歲月老人用風刀霜劍鐫刻而成。
他的人生記錄了一個王朝風雨飄搖的歷程,他的言行彰顯一個時代的精神,他強烈的民族意識,熾熱的愛國情懷,仍然飄揚在民族精神的街壘上。他進能指點江山,退能張揚學術,敢言敢為的人格,仍然留在天地間。
我們仰望蒼穹,依稀看到那顆星辰,依然閃耀著璀璨之光。我看到那灼熱的焦急,那瘋狂,那騷亂,那跌倒又挺起,那悲憤、那耿介、那正直,還有春風般的柔情,都在他鋼鐵的軀體激盪著。
他是一個樣本。在這紅塵滾滾,欲望滔滔的時代,凸現傅斯年的價值,仍有標本意義。
我走進這曾經是天荒地老的小城,我跋山涉水,追尋他大半生的足跡,面對歷史的殘碑斷碣,摭拾他的片言隻語,採擷他生命的光斑,靠自己乾枯的想像,去臆造人間的偶像。
中國20世紀上半葉是風雷激盪的年代,是亂雲飛渡的年代,是中華民族苦難、沉淪、覺醒、呼嘯奮起的年代。一代先知,是這個時代的啟蒙者,是鐵屋子裡最早醒來吶喊的人。他和他們的生命里,對道統與學統的承繼和拓展,對西方文化的感觸,與傳統文化的融匯和發揚,他們的喜怒哀樂是那個時代精神的折射。
來吧,讀者諸君,讓我們一起走進並不遙遠的歷史,也許在字裡行間會遭遇到這位大才檠槊、大氣磅礴的國學大師,聆聽到他振聾發聵的聲音,一個“五四”運動的領袖,新潮的弄潮兒……一顆為國家、為民族、為學術強烈跳動的心。你一定會震驚:近代史上竟然有學識如此淵博、血性如此剛烈、節操如此高潔的知識分子!
歷史的潮聲里有他的吶喊,有他的呼喚,有他的雷火飛進,他的熱血飛濺。
他因吶喊、憤怒、咆哮,而偉大、而不朽。
他是懸崖上的一座巨大的雕塑,歲月老人用風刀霜劍鐫刻而成。
他的人生記錄了一個王朝風雨飄搖的歷程,他的言行彰顯一個時代的精神,他強烈的民族意識,熾熱的愛國情懷,仍然飄揚在民族精神的街壘上。他進能指點江山,退能張揚學術,敢言敢為的人格,仍然留在天地間。
我們仰望蒼穹,依稀看到那顆星辰,依然閃耀著璀璨之光。我看到那灼熱的焦急,那瘋狂,那騷亂,那跌倒又挺起,那悲憤、那耿介、那正直,還有春風般的柔情,都在他鋼鐵的軀體激盪著。
他是一個樣本。在這紅塵滾滾,欲望滔滔的時代,凸現傅斯年的價值,仍有標本意義。
我走進這曾經是天荒地老的小城,我跋山涉水,追尋他大半生的足跡,面對歷史的殘碑斷碣,摭拾他的片言隻語,採擷他生命的光斑,靠自己乾枯的想像,去臆造人間的偶像。
中國20世紀上半葉是風雷激盪的年代,是亂雲飛渡的年代,是中華民族苦難、沉淪、覺醒、呼嘯奮起的年代。一代先知,是這個時代的啟蒙者,是鐵屋子裡最早醒來吶喊的人。他和他們的生命里,對道統與學統的承繼和拓展,對西方文化的感觸,與傳統文化的融匯和發揚,他們的喜怒哀樂是那個時代精神的折射。
來吧,讀者諸君,讓我們一起走進並不遙遠的歷史,也許在字裡行間會遭遇到這位大才檠槊、大氣磅礴的國學大師,聆聽到他振聾發聵的聲音,一個“五四”運動的領袖,新潮的弄潮兒……一顆為國家、為民族、為學術強烈跳動的心。你一定會震驚:近代史上竟然有學識如此淵博、血性如此剛烈、節操如此高潔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