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紳會議,又譯國民代表會議。16~17世紀俄國等級代表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縉紳會議
- 又譯:國民代表會議
- 簡介:16~17世紀俄國等級代表機構
- 意義:標誌著俄國等級代表君主制的建立
伊凡四世即位初期,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王公和領主貴族(波雅爾)的割據勢力還很強大,沙皇政權極不穩固。伊凡四世依靠服役貴族和城市市民鎮壓人民起義,同時不斷同領主貴族展開鬥爭。為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以利於自己對全國的統治,1549年2月底,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開了有領主貴族、服役貴族、高級僧侶和政府高級官員等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決定編纂新法典以代替《1497年法典》(《伊凡三世法典》),並宣布實行旨在鞏固皇權的改革。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縉紳會議”,即等級代表會議。
它的召開標誌著俄國等級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後來,凡遇國家大事,均由貴族、僧侶、城市民眾3個等級代表參加的縉紳會議討論決定。貴族在會議上起著主導作用。會議的期限和議程由沙皇決定。除國家農民的代表偶爾參加會議外,占人口大多數的契約農和債農均被排擠在外。
17世紀上半期,會議頻繁召開,對鞏固沙皇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1613年,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見羅曼諾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