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凡三世法典
- 別名:一四九七年法典
- 性質: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第一部法典
即《一四九七年法典》,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第一部法典。依據《羅斯法典》、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國及封建割據時代各封建公國的法律文獻及法規,大公訓令,習慣法等編成。確定訴訟程式和司法制度是法典的主要內容。規定總督法庭必須有城廂工...
伊凡三世律書又稱《1497年律書》或《大公律書》。俄羅斯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第一部法典。由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期間編纂。主要以“羅斯真理”、《普斯可夫審判法規》和俄羅斯習慣法為基礎,根據社會條件的變化加以制定。共68條。律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訴訟方面的規範。劃分了各種法院(總督法院、波雅爾法院、...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俄語: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年1月22日—1505年10月27日),莫斯科大公,在位時間1462-1505年。伊凡三世使莫斯科大公國最終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彼爾姆、特維爾這幾個俄羅斯公國。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推行於全羅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了大公的地方...
普斯科夫法典 《普斯科夫法典》一部反映13—14世紀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法律文獻。一部反映13—14世紀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法律文獻。由習慣法、羅斯法典、謂徹決議、領主會議決議、王公法令等為原始資料編纂而成。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編纂《一四九七年法典》的重要資料之一。
法典除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外,也體現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限制諾夫哥羅德領主維護其封建政權的政策。法典還包括了《普斯科夫法典》的某些章節和東北羅斯地區的一些法律程式,同時它也是1488年《白俄羅斯條令》和《一四九七年法典》、《伊凡三世法典》的資料來源之一,有重要的法學資料價值。
伊凡四世法典,又稱《一五五○年法典》、《沙皇法典》。俄國沙皇伊凡四世(雷帝)時頒行的法典。1550年6月在第一次全俄縉紳會議上確定編制。旨在集中封建主力量鎮壓人民起義,限制舊領主貴族在司法和管理機構中濫用權力。在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基礎上,經伊凡四世與僧俗大貴族協商,取消了封邑王公的司法特權,在...
法典限制了領主和地方官吏的權力,使審判和治理權更加集中於中央。對中央機關也進行了改革,廢除了過去的世襲領地機關,以管轄的部門為基礎,分門別類建立了衙門。衙門的設立最早始於伊凡三世時期,但那時的衙門,多半以地域為基礎,機構重迭,事務繁雜,辦事效率低下。伊凡四世設立的衙門,使其成為一種國家制度,並且...
《伊凡三世法典》(《一四九七年法典》)是推行領地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據。16世紀這一制度得到廣泛推行。服役貴族的土地由職官部和領地衙門分配。在俄國,“地主”(помещик)一詞,即由領地(поместье)演變而來。17世紀,領地逐漸變成可以繼承的土地。與此同時,領地開始受到限制。彼得一世頒布的《長子...
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規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節(俄歷11月26日)前後各一星期,農民才能由一個主人轉到另一個主人。封建農奴制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確立。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為保證地主擁有勞動力,實行禁年,剝奪農民在尤里節前後的出走權。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國實行土地和戶口登記。凡記入地主名下的...
會議決定編纂新法典以代替《1497年法典》(《伊凡三世法典》),並宣布實行旨在鞏固皇權的改革。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縉紳會議”,即等級代表會議。它的召開標誌著俄國等級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後來,凡遇國家大事,均由貴族、僧侶、城市民眾3個等級代表參加的縉紳會議討論決定。貴族在會議上起著主導作用。會議的期限...
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第五十七條規定,農民在一年當中只有在秋季尤里耶夫日(俄歷11月26日)的前後各一周,在向原主人交清居住費以後,才可出走。1550年《伊凡四世法典》第八十八條把易主金由1盧布提高到1盧布2阿爾丁(Алтын,銅幣名);1581年政府頒布所謂“禁年令”,即禁止農民出走的年份;1592—1593年頒布...
俄羅斯中央集權是由伊凡三世積極籌建的封建國家。其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2000年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時,中央政府沒有任何權威,既指揮不了聯邦主體的行政領導人,也不能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國家面臨進一步分裂的危險,普京時代的主要政治特徵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在俄羅斯官方檔案和...
尤里耶夫日,一譯尤里節。東正教會每年春季(4月23日)和秋季(11月26日)紀念聖喬治(俄文為聖尤里)的宗教節日。俄國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規定,每年只限農民在秋季尤里耶夫日前一周和後一周可以離開原主人,另尋新主人。但同時規定,農民為此必須向原主人繳納“易主金”。歷史上稱為“尤里耶夫日法令”。1550年《...
俄國封建依附農民的一種類型。見於14—17世紀的歷史文獻中。為了使之同大量湧現的“新約戶”相區別,故有是稱。他們是世代居住在本地區一定地段上並對封建主承擔賦稅勞役的一種依附農民,構成東北羅斯地區封建依附農民的主體。在《伊凡三世法典》(《一四九七年法典》)頒布前,雖也享有遷徙權,但對封建主卻處於更加...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縱橫於諸國之間,利用各汗之間的矛盾,極盡所法,逐步兼併其它國家。1478年,伊凡三世停止繳納貢賦。1480年,金帳汗阿合馬率兵討伐。伊凡三世怯陣準備退卻。在莫斯科市民壓力下,才陳兵烏格拉河,與欽察汗國的軍隊隔河對峙(烏格拉河對峙)。不久形勢發生變化。欽察汗國軍隊因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