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山

緱氏山

緱(gōu)氏山,周時又稱“撫父堆”,位於古緱氏鎮東南約6公里,在今天河南省洛陽東南40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南,離嵩山距離不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緱氏山
  • 又稱:撫父堆
  • 位於:古緱氏鎮東南約6公里
  • 歷史背景:周靈王太子與緱氏山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周靈王太子與緱氏山,漢武帝見“仙人跡”,武則天與緱氏山,《山海經》中的緱氏山,簡介,山海經原文節選,翻譯,

地理位置

由洛陽到嵩山,必經緱氏鎮;由嵩山到洛陽,也必過緱氏鎮

歷史背景

周靈王太子與緱氏山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河南府志》載:“緱山,在縣南(指偃師老城)40里,孤峰突出,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於此。”《山拇助》云:“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雖然緱氏山海拔僅有308米,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出名確是因了兩位神仙的緣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據說她曾在緱山修道。因為她姓緱,故該山名緱氏山,後簡稱緱山。另一位是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王子晉
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後來,家人桓良終於在山裡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王子喬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他只是遠遠的看著人們,並不靠近大家。他舉手向人們致謝意。幾天後,他才騎鶴飛走。後人為了紀念他,在緱氏山和嵩山為他立了祠廟。因此,緱氏山在道家天下72福地中,被列在第60位。
春秋時代,太子升仙的這個地方叫做緱氏邑,山名還是叫緱氏山。因為周朝的王族曾被封在此地,並以“緱”作為姓,便逐漸形成了緱氏家族。唐朝武則天曾在此立碑建廟,紀念王子喬。唐時著名僧人玄奘就出生在這裡。

漢武帝見“仙人跡”

1、歷史記載
漢武帝曾親臨緱氏縣,並依禮登上中嶽太室山舉行祭祀。在到太室山前登上緱氏城看到了“仙人遺蹟”。
1、據《史記·封禪書》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指漢武帝)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於是郡國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漢武帝)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
2、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無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2、“仙人跡”的文學作品描寫
在文學作品中關於“仙人跡”的傳說描寫有: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漢)武帝復問黃帝如何封禪公孫卿亂說了一大篇,無非把岳宗泰岱,禪主雲亭的套話,信口鋪張。又把當時甘泉宮,指為黃帝時代的明庭,謂黃帝曾在明庭接見百神,後來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乘龍登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餘人;還有許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斷,統皆墜下,連黃帝所帶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無從再攀,只得抱弓悲號,因以鼎湖名地,烏號名弓。全是牽強附會。這番言詞,武帝已聽過許多方士,說及大略,不過公孫卿所談,更覺得娓娓動聽,遂不禁長嘆道:“朕如能學得黃帝,棄妻子也如敝屣哩!”當下拜卿(指公孫卿)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陳,謂緱氏城上有仙人跡,請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駕幸緱氏,便是為了公孫卿一言。惟武帝也恐為所欺,曾向卿說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稱人求神仙,神仙不須求人,應該寬假歲月,精誠感應,方得上迓仙人。(摘錄於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武則天與緱氏山

唐之前的緱氏山還是很繁榮的,有僧、道在此修行,不過見諸史籍的很少。在鼎盛時期,山上建築恢宏,寺廟觀庵同九華、普陀、五台、峨眉四山相仿。比較著名的有紀念度王子喬升仙的浮丘公的浮丘廟和浮丘洞。
明弘治三年《偃師縣誌》載:唐高宗鹹亨二年,武則天同唐高宗李治封禪嵩山,途經偃師緱氏永慶寺。時值八月中秋,明月高懸,她觸景生情,由子晉聯想到自己的長子弘(葬於緱氏唐恭陵即李弘之墓),感慨萬千,遂以詩詠嘆。即是這首《宿永慶寺》:“秋風寂寞秋雲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鳳吹笙曲》一首,描寫王子喬的神仙生涯: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鏈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邊已。
欲嘆離抒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次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心。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緣雲。

《山海經》中的緱氏山

簡介

緱氏山是傳說中的山名,出自中國古典名著《山海經》。據《山海經》之《山經》卷四《東山經》記載,緱氏山在碧山以南五百里,姑逢山以北三百里,是原水的發源地。

山海經原文節選

(碧山)又南五百里,曰緱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東流注於沙澤。

翻譯

從碧山再往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緱氏山。這座山上光禿禿的,寸草不生,但蘊藏著豐富的金礦石和玉石。原水就發源於這座山,流出山澗後向東流去,匯入沙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