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姓

緱姓

緱[緱,讀音作gōu(ㄍㄡ)],春秋時被封為緱侯,漢書中記載是匈奴王。現在在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利惠村全村都姓緱。在河南省偃師市有個緱氏鎮(唐僧故鄉)。①姓氏考略:周卿王食采之邑,以邑為氏。②孝子傅:陳留緱氏女,名玉。③魏書官氏志:渴侯氏改為緱氏。④千家姓:陳留族。 緱姓起源有二: 一、起源於西周,以封邑命氏。西周時,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省偃師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緱姓
  • 郡望:中山郡
  • 堂號:中山堂
  • 名人:緱玉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緱 玉,緱 謙,緱仙姑,近現代名人,緱傳明,緱桂林,緱建華,緱建明,緱安泰,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緱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緱(gō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卿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為伯爵,因此也稱滑伯。這在唐朝學者里泰所編的《括地誌》中有記載:“緱氏,滑伯國也。韋昭雲,姬姓小國也。”在歷史文獻《重修滑縣誌》中也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國國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縣),在東周初期,由於周王室遷至成周,因此滑國後來也遷到費地(今河南偃師緱氏鎮),故又稱滑國為“費滑”、“緱氏”,鄰邦有衛國和鄭國
周釐王姬胡齊四年(齊桓公姜小白八年,公元前678年),滑國君主緱侯(滑伯)參加了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的“幽之會”,之後,由於靠近強大的鄰邦鄭國,弱小的滑國成為了鄭國的附庸國(與國)。周襄王姬鄭十二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三年,衛戴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鄭國因為滑國背叛鄭國而依附衛國,遂出兵攻入滑國都城的緱邑,於是緱侯(滑伯)再次服從鄭國,但當鄭國軍隊退回後,緱侯(滑伯)再一次倒向衛國。因此,大為惱怒的鄭文公在周襄王十六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再一次出兵討伐滑國。當時,周襄王在周公的請求下親自出面為滑國求情,由此觸發了周王室和鄭文公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至戰國時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景侯從晉國那裡繼承了對滑地的管轄權。據史籍《讀史方域紀要》記載:“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韓、趙即其所封,分國為二,河南、緱氏、谷城三邑屬韓。”自此,“緱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稱,“緱氏”之名開始頻繁地見諸於史冊。例如在典籍《戰國策》中記載:“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駟,公元前333年)張儀請秦伐韓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在史籍《史記》中也記載:“秦昭襄王四十六年(贏稷,公元前261年)親攻韓緱氏、藺,拔之。”顯然,古“滑城”之名已經被作為歷史遺蹟塵封了起來,不再以行政轄置的城邑名稱出現,而其另外的古稱“緱氏城”、“緱氏鎮”則在後世的歷朝歷代多為偃師縣治,千百年來留名至今。
要注意的是:該支由緱氏族人因簡筆所形成的侯氏一族,與費氏、滑氏、緱氏同宗同源,正確讀音仍作gōu(ㄍㄡ),不讀作hóu(ㄏㄡˊ),如今能否轉俗讀作hóu(ㄏㄡˊ),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源流二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注》中有注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為“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為世襲。
在蒯緱、緱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緱氏、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緱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緱王,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為:“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緱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緱王”是他的爵號。在大將軍衛青擊敗匈奴主力後,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屬四萬餘人計畫一起降漢,在休屠王反悔之時,緱王協助昆邪王斬殺了休屠王,隨舅舅一起歸降西漢王朝。之後,緱王追隨著名的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衛律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歸漢。
漢武帝劉徹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再次組織了大軍,準備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鞮侯單于在整個匈奴大敗之後“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趕緊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被扣押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人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進軍,派平陵侯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緱王歸降西漢王朝時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都內遷中原鹹陽外城,即今陝西省的鹹陽市長武縣一帶,後有以先祖爵號為漢姓者,稱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渴侯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間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舉實行漢化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因其氏族名稱中的“候”與“緱”字古音相似,且漢譯字形相似,因此便將渴候氏複姓改為漢字單姓緱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塞族,出自唐朝時期大將軍尉遲恭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甘肅、陝西地區的一部分緱氏族人,出自尉遲氏家族,源於唐朝時期安西四鎮之一的西域于闐國。古于闐國的主要居民屬於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群體被史學家稱為“塞族”,屬東伊朗人種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實際上,直至唐朝時期,西域仍有于闐國,還有叫尉遲珪、尉遲勝、尉遲曜等的歷代國王,尉遲勝還讓位給弟弟尉遲曜,自己則親自率五千軍參與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一系列戰鬥。
該支緱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涇州道行軍大總管、大司徒、并州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尉遲恭(字敬德)的後代。因受佞臣陷害,尉遲恭之子衛尉卿尉遲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為敬氏、德氏者,分別遷逃於甘肅、陝西等地隱居藏匿,後來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與“狗”字諧音不雅,遂再改姓氏為“緱”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滑伯(緱侯)、緱王、渴侯氏、尉遲恭。

遷徙分布

緱氏是一個源出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一千零三十位,望族出中山郡(今河南登封)、太原郡、陳留郡。緱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原來是周朝卿士的采邑,後代以緱為氏,是以邑為姓的姓氏。另一支緱姓,是由後魏時的渴侯氏改複姓為單姓緱,亦稱緱氏。“緱”本來是河南省境內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相傳2500多年前,周靈王的太子晉,曾經在這座山上駕鶴成仙。緱地位於河南偃縣的南方,春秋時期是滑國的領域,後來改置緱氏邑。時至今日,緱氏山的名稱仍然繼續保存,山下還有一個緱氏鎮,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道。這裡便是緱氏家族的發祥之地。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封丘縣、洛陽市偃師市、安陽市滑縣、商丘市西華縣、三門峽市焦作市孟州市,甘肅省的天水市麥積山區、北道區、秦安縣慶陽合水縣,山東省的淄博市、齊河縣、曹縣,山西省的高平市侯馬市,浙江省的寧海縣,四川省的三台縣、綿陽市北川縣、廣元市劍閣縣、江油縣樂山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北關區、雁塔區、高新區、臨潼縣、渭南富平縣、渭南縣、蒲城縣,延安富縣,上海市,北京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北省的廊坊市永清縣、衡水市武邑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等地,均有緱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緱 玉

緱氏名人,歷來以河南的為最多,他們的原籍,就在緱氏山。唐代有一本古書上記載,在東漢末時,出過一位孝女,叫緱玉,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人。《孝子傳》上有她的故事。

緱 謙

明代憲宗成化年間緱氏名人。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

緱仙姑

唐代湖南省長沙人。修道後就住在衡山,八十多歲了,容顏卻象年輕人。她在魏夫人仙壇修行,十多年了,一直孑然無侶。仙壇附近有很多老虎,游山的人必須成群結隊、拿著兵器才敢進山,而仙姑在那裡隱居,卻毫無恐懼。數年後,有一隻青鳥,象鳩鴿一樣,紅頂長尾巴,飛到仙姑的住處,自語說:“我是南嶽夫人的使者,因為仙姑修道精苦,獨自住在窮林,命我來給你作伴。”過了幾天,青鳥又說:“西王母姓緱,乃是你的祖先。她聽說你修道勤至,將派真官降臨向你授道,但時機未到,你應當勤勉修行。”每當有人游山時,青鳥一定先說出遊山人的姓名。過了一年多,青鳥告訴仙姑遷移到別處去居住,於是仙姑就移居湖南,鳥也隨她而往。一般人是不能聽懂鳥語的。鄭畋從承旨學士降職到梧州,拜仙姑為師。仙姑對鄭畋說:“此後天下多難,人間不可久居了,我將去九嶷山隱居。”一天早晨,緱仙姑就走了。

近現代名人

緱傳明

(1929~),山東齊河人。濟南花崗石廠黨委書記,1990年離休。
1958年在濟南建材總廠,曾出席濟南市群英代表大會的代表,1979年被調入一個年年虧損的建材三廠任黨委書記時,團結幹部發動民眾,書記廠長帶頭苦幹,當年轉虧為盈,從每年虧損二十萬元,到盈利二十萬三十萬,第三年盈利六十萬元,連續三年被評為省級先進單位,並在全省範圍內介紹先進經驗。
1985年退二線後,開始研習書畫,1986年入山東老年大學書畫班學習,從初級班到高級研究班因進步較快,被介紹加入市老幹部書畫研究會會員,和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參展獲獎。
1995年作品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展出,曾獲第三屆國際書畫展優秀獎。199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北京召開中國文化藝術研修會時被譽為書畫師,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有的作品被選人“中國當代書畫家精品選”、“中國當代老年書畫家大辭典”、“世界書畫銘錄”等。個人曾獲中國當代老年書畫家證書,曾多次選入山東省老年書畫作品集和濟南市老幹部書畫作品集。

緱桂林

(1944~),甘肅天水人。甘肅省清水縣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
1968年參加工作,曾在清水縣草川、豐旺、白沙鄉等鄉鎮醫院鍛練多年,接觸大量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學驗俱豐,1984年調入清水縣中醫院,現任中醫院院長,並擔任甘肅省中醫學會會員,美國中華醫學會會員,中國名醫疑難病特邀研究員,天水市政協委員,清水縣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先後發表或入選學術論文十多篇,多次出席全國省市級學術研討會,被刊載入集的論文主要有《風水論治》、《補陽還古湯治療坐骨神經痛32例》、《少腹逐瘀湯治療老年性陽痿》、《肝病之我見》、《通利丸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體會》、《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陽痿》等,1987年應邀在韓國日本講學,並轉讓技術專利。

緱建華

(1945~),陝西富縣人。陝西省延安市衛校延安市疑難病研究所高級講師、主任醫師。
1966年畢業於陝西省延安衛校,1981年畢業於省西學中提高班,1992年畢業於省首屆中醫研討班。現任延安市衛校中醫教研組組長、高級講師、主任醫師,延安市疑難病研究所所長,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被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聘為研究員,《世界傳統醫學雜誌社》聘為特約編輯等職。他從事衛生工作三十多年,在工作中開拓進取,奉獻求實,樹立了良好的醫風醫德,並在繼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方法,促進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為國家的醫療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延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他擅長中西醫內科、婦科,在治療胃病、腎病、肝病、心病、狂症、不孕症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見解,把教學、臨床、科研溶為一體,在學術上很有建樹,造詣頗深。他研製的腎炎丸治療慢性腎炎、強肝丸治療B肝、愈瘍散治療潰瘍病等專病專方療效良好。在省級以上中醫雜誌、學報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全國及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張錫純學術思想初探》、《淺談不孕症的辨證論治》、《糾正心衰湯治療心衰》、《略論肝與婦科疾病的關係》等多篇獲全國級、國際級論文獎。還著有《中醫婦科診治歌》一書。
1999年4月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貼的專家。

緱建明

緱建明,甘肅天水市人。自幼習畫,受業於當代大師黃胄先生。現為中國國家詩書畫院名譽主席、炎黃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金石畫館副館長、中國歷史人物畫院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緱安泰

(1953~),甘肅天水人。大專文化,經濟員;歷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五門煉化總廠廠長辦公室秘書。副主任、化驗分析監測中心副主任、副書記、書記等職。自幼酷愛書法藝術,拜名臨池,師家“二王”,以魏碑、隸書、行草見長。作品入選海峽兩岸書畫展,赴香港、台灣、美國展出,並被國際書畫會和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協會湖南分會永久性珍藏。作品在“亞細亞杯”中國書法藝術大賽中獲佳作獎。“諸葛亮杯”國際書畫攝影大賽獲優秀獎。中國第四屆“芙蓉環”硬筆書法,藝術大賽中獲二等獎。作品錄入《當代書畫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精英》、《東方書畫藝術家精典大全》、《中國國際書畫篆刻家年鑑》、《世界當代著名書畫真跡博覽大全》等二十部著作。個人傳略被載入《中國當代書法美術詩詞名人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大辭典》、《中國硬筆書法史》、《世界名人錄》。榮獲“東方書畫藝術家”、“一級硬筆書法師”、“當代硬筆書法精英”、“國際書畫藝術名人”等稱號,現任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中級研修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創作員、福州大學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高級創作員、南陽中華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湖南分會副主席等職。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巨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稱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陝西延安八合緱氏家譜,(現代)緱文恩主編,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陝西省延安市富縣緱文恩處。

字輩排行

河南封丘緱氏字輩:“振清建春……”
河南滑縣緱氏字輩:“善永天克廣清緒新張英立皆啟福碌呈祥京章全世洪運久昌”。
四川廣元緱氏字輩:“鴻紹鎰春胡斯岸幕水韻久元洪東”。

緱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靈雀識姓;
孝女成仙。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孝女緱仙姑,傳說她修道于衡岳,常有鳥飛來與她作伴,每有游山。則鳥必預說姓氏。後入九嶷山仙去。
道修衡岳;
望出太原。
——李文鄭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長沙人緱仙姑,在衡岳修道,有靈鳥飛來為伴。每當有人來游山,靈鳥事先預報來人姓氏,往往都很準。據說後秋在九嶷山成仙而去。下聯典指緱姓望族居太原郡

七言通用聯

撫父發源本一祖;
渴侯有因再列宗。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河南省境內有座山叫緱氏山,又叫撫父堆。周王朝曾封王族於該地,在這裡當了首領,這裡就發展成為巷氏邑,成為緱姓的發源地。下聯典指後魏代北鮮卑族複姓渴侯,改為緱姓之事。
功顯榮擢右通政;
才高耀居總兵官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成化年間的緱姓名人緱謙,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因功擢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