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

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是用戶在對自身需求、社會影響和社交網路技術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做出的使用社交網路服務的意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使用活動的總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
  • 外文名:OnlineService Usage Behavior
目錄:
1. 定義
2. 研究意義
3. 主要內容
4. 相關理論
一.定義
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是用戶在對自身需求、社會影響和社交網路技術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做出的使用社交網路服務的意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使用活動的總和。
社交網路本義是指社會科學中用來研究個人、群體、組織甚至整個社會之間關係的理論結構(社會單位)。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將早起的社會性網路概念引入網際網路,創立了面向社會性網路服務的線上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線上社交網路的含義中包括硬體、軟體、服務及套用四個方面,由於四個字的詞組更符合中國人的構詞習慣,因此人們習慣上用社交網路來代指線上社交網路(SNS)。歐盟關於社會計算的報告研就中將線上社交網路分為即時訊息類套用(如MSN、QQ),線上社交類套用(如Facebook、人人網),微博類套用(如Twitter、新浪微博),共享空間等其他類套用。
線上社交網路的社交結構主要包含關係結構、網路群體與網路信息三個要素。其中社交網路的關係結構是社會個體成員通過社會關係結成的網路系統。個體也稱為結點,可以是組織、個人、網路ID等不同的實體或虛擬個體;而個體間的相互關係可以是親友、動作行為、收發訊息等多種關係。基於這些關係,社交網路中的個體組成各種各樣的虛擬社區。虛擬社區是社交網路中的一個子集,具有虛擬社區內節點之間關聯密切,不同虛擬社區的節點間關聯稀疏等特點。在上述關係的基礎上,社交網路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種信息傳遞的不斷疊代便是社交網路中的信息傳播。受社交結構和信息傳遞的影響,個體就某個事件在某個虛擬空間聚合或集中,相互影響、作用、依賴,有目的性地以類似方式進行行動,這便形成了社交網路的群體行為。
二.研究意義
基於網際網路的社交網路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中社會關係維繫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和載體,與傳統的Web套用及信息媒體套用相比,社交網路信息的發布和接收異常簡便、迅速。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等各類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發布和接收信息,人人都有了網路話語權,各類涉及到國計民生的話題和觀點可以隨時發布,信息一旦發布就能通過“核裂變”的方式傳播擴散,期間經過意見領袖的放大作用,促使具有相同觀念和訴求的虛擬社區快速形成,並線上下快速組織並發動民眾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有可能構成社會動員力。線上社交網路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虛擬的社交網路和真實社會的交融互動對社會的直接影響也越來越大。
當今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調整、思想文化多樣、社會矛盾複雜多變的關鍵轉型期,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研究將有助於解決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為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同時帶來良好的幫助。
三.主要內容
現有對線上社交網路用戶行為的研究主要基於兩種思路,一是將線上社交網路作為一種特定的信息技術、研究用戶對線上社交網路技術的採納行為、拒絕行為和忠誠行為;二是將線上網路視為提供各種服務和套用的平台,研究用戶使用各種服務和套用表現出的特徵與規律。
將線上社交網路作為一種特定的信息技術,研究者將社交網路用戶行為分為採納、使用和忠誠等遞進層次,並認為採納是用戶發生實際使用行為的前提,而忠誠則是用戶對社交網路技術的信任、依賴、承諾以及由此引發的持續使用行為。
將線上社交網路視為提供各種服務和套用的平台,研究者圍繞自我呈現、微博發布、搜尋、瀏覽、評論等個體使用行為以及關係建立、內容選擇等用戶群體互動行為展開了廣泛的研究。
四.相關理論
1.技術接受模型;
4.心流體驗理論;
5.排隊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