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查耶納伽爾

維查耶納伽爾

維查耶納伽爾是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它由桑伽馬王朝的王子哈利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於1336年建立。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旁皮的維查耶納伽爾城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維查耶納伽爾
  • 所屬地區印度
  • 意義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
  • 性質:古國名
簡介,歷史,小寺廟群,評價,保護,

簡介

維查耶納伽爾,古國名,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十四世紀中葉印度教徒在南印度建立的封建國家。最盛時,領有克里希納河加巴德臘河以南廣大土地。建都維查耶納伽爾(今貝拉里附近)。工商業發達,紡織、冶金及香料製造有名。與東西方貿易甚盛。有很多城市和港口,卡利卡特是當時貿易中心。中國航海家鄭和曾多次到此。在伊斯蘭教勢力擴張下獨自保持印度教傳統文化。 國家存在二百餘年(1336—1565年),後被德乾地方幾個伊斯蘭國家的聯軍戰敗,都城被毀。從此漸趨衰落。
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

歷史

維查耶納伽爾是由桑伽馬王朝的王子哈利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於1336年建立。該政權在克利須那德瓦拉亞(Krishnadevaraya,1509-29)的統治下達到頂峰,當時它幾乎控制了克利須那河和棟格珀德拉(Tungabhadra)河的整個南部半島。估計該城有50萬人口,面積33平方千米,周圍環繞著幾條發散的防禦工事,這與14世紀的德里有相似之處。其財富來源於對香料貿易和棉花業的控制。這裡的旅行者如葡萄牙的努奈茲(Nunez)和佩斯(Paes)稱其為熱鬧集市,這裡是國際商業中心。在1565年塔里寇達(Talikota)戰役之後,此政權隨即垮台,當時城市遭到了德乾蘇丹(Deccansultans)的同盟軍的洗劫(比達爾王國Bidar、比賈布爾Bijapur、戈爾康達Golconda(安得拉邦)、阿美納伽/艾哈邁德訥格爾Ahmednagar、貝拉爾Berar),至此南印度被穆斯林征服。
一處奇特又美麗、有巨礫散落的地方一處奇特又美麗、有巨礫散落的地方

小寺廟群

旁皮的維查耶納伽爾城遺址,位於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克邦。在旁皮眾多的寺廟中,最早的是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的小寺廟群。據記載,克利希那迪瓦·拉雅三世統治時期,是南印度維查耶納伽爾王朝的最繁盛時期。當時維查耶納伽爾城有由重兵把守的堅固城牆。城中幾條大道,長度都超過1千米。各寺廟正門的大道,是為舉行宮廷儀式和宗教節日遊行隊伍通過準備的。大道兩旁建有花崗岩拱廊。宮廷附近的羅摩旃陀羅寺廟建於公元15世紀,中等規模,卻因供奉印度偉大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人公羅摩王子而格外引人注目。最北部通加巴德臘河拐彎處,建有毗陀羅神廟。它不僅是這一地區最大的寺廟,而且還以雕刻的數量眾多、工藝精美而聞名。另一座大寺廟是阿鳩塔·衍那神廟,現已幾乎成為廢墟。

評價

此廢墟設在一處奇特又美麗、有巨礫散落的地方,品質令人不可思議。16世紀的魏塔拉寺廟尤為突出,它相當於世界遺產紀念碑。這座寺廟始建於克利須那德瓦拉亞時代,但它從未完工也從未用作祭祀;其令人難以置信的雕刻工藝達到了維查耶納伽爾藝術的頂峰。外部的柱子以音樂柱聞名,輕輕敲擊即可發出回聲。寺廟庭院中的一架石頭戰車上面還雕刻著揭路荼(Garuda)的圖案。

保護

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旁皮的維查耶納伽爾城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