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中心簡介,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中心與平台,國家級實驗室,雙一流,規劃解讀,上海,中心簡介,主要發展歷程,北京,深圳,大科學裝置,實驗室與平台,依託院校,意義,進展,政策,
合肥
中心簡介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台,將依託合肥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四大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台、科學研究的制高點、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
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標誌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7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方案》明確提出總體要求,即:堅持尖端引領、多方推動、協同創新、體制突破的原則,以國家實驗室為基石,依託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創新平台和產業創新轉化平台,建設若干“雙一流”大學和學科,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成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的國家創新平台。
國家實驗室
大科學裝置
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於2017年12月5日在
合肥啟動工程設計,並推出中國
核聚變研究“分三步走”,最終解決人類終極能源問題的發展路線圖。
即“
東方超環”也被譽為中國的“
人造太陽”。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於2017年9月27日在
合肥建成使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合肥先進光源(HALS)及先進光源集群,將是基於衍射極限儲存環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其發射度及亮度指標世界第一,並且在軟X射線光譜區橫向完全相干,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衍射極限儲存環光源。
5.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AEOS)
6.強磁光綜合實驗裝置
中心與平台
1.人工智慧中心
打造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型開放研究平台、人工智慧開放服務及產業支撐平台、機器人雲智慧型開放服務及支撐平台等三大平台;開發阿爾茨海默病(AD)、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公共安全、智慧工廠、智慧養老、智慧型機器人、汽車智慧型化、智慧型家電等九大重點示範套用,力爭建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國際技術一流的人工智慧平台。本項目計畫建設期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
2.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合肥中心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及《“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首個啟動的重大工程項目。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合肥中心將建設 “一院一港”,即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研究院(合肥)和合肥地面信息港,合肥地面信息港是我國規劃建設的六大核心信息港之一,定位華東地區天地信息與數據互動樞紐,是服務長江經濟帶及華東地區的地面核心信息港,匯聚多源數據、開展大數據研究與信息服務產業。合肥將成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工程重要建設主體,並將帶動合肥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的發展,據初步估計市場規模可達到數千億元級別。
3.超導核聚變中心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台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4.聯合微電子中心(UMEC)
UMEC項目將為積體電路產業鏈增添重要的開放性研發平台,項目於2017年3月開工,預計2018年6月入駐。
5.智慧能源創新中心
6.國家大基因中心
7.離子醫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室
於2017年5月13日正式成立。是我國類腦智慧型領域唯一國家工程實驗室,居於全國領先地位。
於2017年12月24日在合肥啟功建設,是目前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也是我國環境工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大研究領域中環境領域建設內容。
雙一流
規劃解讀
安徽將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2月17日
安徽省人代會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期間,
安徽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高新技術企業達5000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0%。上述兩個中心的落地城市均是
合肥。此前京、滬、深分別提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目標。天津也提出了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的思路。
上海
中心簡介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成為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強大引擎,到2030年,將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
上海將重點從四個方面著手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集中布局和規劃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上海光源二期、蛋白質科學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轉化醫學等大設施建設;積極爭取新一批大設施落戶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大設施集群。
——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和研究型大學。發揮
上海科技大學的體制機制優勢,建設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型大學。同時積極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
——匯聚培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一流研究團隊。依託大設施吸引海內外研究機構、高校來上海設立全球領先的用戶實驗裝置、科學實驗室。引入國際頂尖科學大師牽頭承擔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任務,形成國際化、高水平、跨領域的一流研究團隊。
——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聚焦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物質等科學領域,由國家科學中心在預研究基礎上,發起設立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計畫,推動實現重大原創性突破。
主要發展歷程
2016年4月,上海市委專門成立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全力抓推進、抓督查、抓重大問題協調,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擔任組長。下設兩個推進小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小組,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長楊雄擔任組長。
2016年11月,
上海科技大學牽頭或參與建設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光源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開工。
2017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覆同意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從“科技園”升級為“科學城”。
2017年12月15日,
上海科技大學作為項目法人單位,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獲批啟動。
北京
2017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覆《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同意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三城一區”之一,北京懷柔科學城將致力於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根據規劃,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科學中心將在這裡崛起。
北京市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發展戰略,謀劃好發展藍圖。二是要建設好已開工項目,抓緊論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台。三是要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爭取籌建國家實驗室。四是要著力吸引一批國際一流人才,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五是要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把
懷柔科學城建設成為創新之城、宜居之城。
深圳
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2019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深圳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得了來自國家頂層設計的進一步提升和鞏固。最直觀的是,明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平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對進一步增強深圳科技創新能力和影響力顯然有重要作用。《意見》也強調,支持深圳建設
5G、人工智慧、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夯實產業安全基礎;以及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創建製造業創新中心等。目前深圳已建成未來網路基礎設施、
國家基因庫和國家超算深圳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另有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等在建。人才方面,《意見》明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定代表人。
大科學裝置
已建成:1、未來網路基礎設施
2、深圳國家基因庫
3、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
在建和已規劃:4、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深圳拓展設施
5、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
9、材料基因組平台
其他:鵬城實驗室(深圳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宣布與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開展合作,已經初步建成“雲腦”“靶場”“雲網”三大科學裝置。其中,“雲腦”是面向全國提供分散式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未來的計算能力預計可以達到1E ops,存儲容量預計達到200PB,有望成為軟硬體一體化的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台。
實驗室與平台
鵬城實驗室
深圳灣實驗室以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為依託單位(由深圳市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深圳灣實驗室以深圳健康科學研究院為直屬研究機構,協同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圳數字生命研究院以及相關領域具有研究基礎和套用優勢的單位合作共建。深圳灣實驗室立足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深圳,整合北京大學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命健康研究優勢資源,吸納全國乃至全球的頂尖人才,圍繞生命信息,醫學工程和創新藥物研究三個方面,開展生物醫學領域前沿研究,解決人口與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建立健康科學研究的全方位、跨尺度、全周期的重大裝置平台,包括生物醫學成像平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平台、尖端基因技術與組學平台、生物醫藥篩選平台和臨床醫學研究平台。
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託院校
意義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提出,要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宏偉的藍圖已經繪就,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將成為助力中國科技進步的基石。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陳杰表示,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台,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進展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中科院始終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關係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2017年2月專門成立院科創中心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建立了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與
北京市、
上海市、
安徽省多次對接和會商,共同研究推進共建工作。
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力量開始發力,眾多創新成果開始讓世人驚艷。鐵基
高溫超導、
量子通信、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幹細胞研究、
外爾費米子……中國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不斷。 “嫦娥”探月、“蛟龍”探海、“墨子”升天、“天眼”巡天……中國的重大科學工程熠熠生輝。
大科學裝置是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支撐,以大科學裝置集群獨具的優異性能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成為世界傑出智慧的聚集地、世界最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地和解決“大科學問題”的搖籃。
在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球最大風洞實驗室、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車模型試驗平台已經建設完成,正在為科學家的各項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最“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未來,國家還將在懷柔建設6到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在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已經建設完成,正在不斷產出成果。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超強超短雷射裝置、水窗自由電子雷射平台、SXFEL用戶站……未來,一系列大科學裝置也將在上海陸續建成。
在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已經投入運行,並陸續取得重大突破。聚變工程實驗堆、先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氣環境綜合探測與實驗模擬設施、超導質子醫學加速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大科學裝置在合肥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
北京、
上海、
合肥三地運行和在建的這些大科學裝置,大部分都是由中科院牽頭來建設。這無疑體現了中科院在國家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
政策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
最佳化基礎研究區域布局。聚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最佳化發展,推動中西部地區走差異化和跨越式發展道路,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基礎研究發展格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原始創新高地。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作用,突出已有優勢,強化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基礎研究布局,構建跨區域創新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