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國家實驗室,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CFETR,EAST,SHMFF,HALS,AEOS,KTX,轉化平台,人工智慧中心,合肥中心,核聚變中心,HFNL,能源創新中心,UMEC,基因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工程實驗室,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意義,進展,啟動,聯合批覆,建設進展,周邊項目,國家戰略,政策,效應,
介紹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依託先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建設,支持多學科、多領域、多主體、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技術研發的大型開放式研究基地。
中心的建設對於國家及安徽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提供創新原動力;有利於整合創新資源、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催生變革性技術;有利於搭建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的轉化橋樑。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建設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設一批產業創新轉化平台、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以及建設
濱湖科學城。
國家實驗室
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建成後將以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計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為導向,推動以
量子信息為主導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培育形成
量子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由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推動並建設,一期工程建設用地項目獲得安徽省政府批准,總面積37.2802公頃。項目規劃用地面積53.75公頃,建設規模約4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70億元。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國科技大學西校園,是國家計委批准建設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建有我國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簡稱“
合肥光源”)。其主體設備是一台能量為800MeV、平均流強為300mA的電子儲存環,用一台能量800MeV的
電子直線加速器作注入器。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一期工程1984年11月20日破土動工,1989年建成出光,1991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總投資8,040萬元人民幣。1999年國家投資11,800萬元人民幣進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二期工程建設,2004年12月二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在過去20多年的開放過程中,合肥光源堅持穩定運行、優質開放的原則,為我國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學、化學、能源環境科學等領域研究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實驗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4年重大升級改造完成後,儲存環束流發散度顯著降低,光源穩定性明顯改善,接近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水平;合肥光源目前擁有10條光束線及實驗站,包括5條插入元件線站,分別為燃燒、軟X射線成像、催化與表面科學、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和原子與分子物理光束線和實驗站;以及5條彎鐵線站,分別為紅外譜學和顯微成像、質譜、計量、光電子能譜、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光束線和實驗站。
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
位於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依託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推動建設
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國家強磁場科學中心。
大科學裝置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
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已經投入運行,並陸續取得重大突破。未來還會有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聚變工程實驗堆、先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氣環境綜合探測與實驗模擬設施、超導質子醫學加速器有更多的大科學裝置等在合肥建成。
CFETR
2018年1月3日,
國家發改委宣布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集中建設,這是合肥科學中心首個落地的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該設施主要為下一代聚變堆的超導磁體和偏濾器系統提供研究和環境,保障中國聚變堆核心技術發展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聚變能實際套用的進程。
2017年12月5日,
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正式開始工程設計,中國
核聚變研究由此開啟新征程。CFETR項目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使中國跨入世界聚變能研究開發先進行列,對解決能源危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CFETR計畫分三步走,完成“中國聚變夢”。第一階段到2021年,CFETR開始立項建設;第二階段到2035年,計畫建成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始大規模科學實驗;第三階段到2050年,聚變工程實驗堆實驗成功,建設聚變商業示範堆,完成人類終極能源。
2011年,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開始了設計研究。2015年8月,中國圓滿完成了聚變工程實驗堆概念設計。“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建議書已上報國家發改委。
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擔的ITER計畫首個超導磁體系統部件——饋線(FEEDER)採購包PF4過渡饋線成功研製並順利交付。實施ITER計畫是人類發展聚變能的必要一步,承擔採購包對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意義重大,通過參加ITER裝置的建造和運行,可以全面掌握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和技術成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將建設的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研究設施提供設計及建設經驗,進而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推進我國核聚變能源的研究發展。
EAST
中國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即ExperimentalAdvancedSuperconductingTokamak,縮寫為
EAST,也被稱為“
東方超環”),位於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EAST裝置是在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電漿,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能量。其原理在本質上與太陽核聚變相似,因而,“
東方超環”也被譽為中國的“
人造太陽”。
2017年7月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電漿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標誌著EAST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這一里程碑性的重要突破,表明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EAST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00年批覆開工建設,2007年建成運行,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曾獲得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為國際上最重要的核聚變研究實驗平台之一,EAST裝置一直與美、俄、法、日、韓、德、英、丹以及ITER等世界主要聚變國家或組織保持良好合作關係。該裝置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我國磁約束聚變物理、工程、技術水平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SHMFF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位於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017年9月27日通過國家驗收,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標誌性科技基礎設施,對於支撐交叉前沿領域源頭創新,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具有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裝置的建成使用,將進一步凸顯合肥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中的突出地位,也必將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裝置是一個針對多學科實驗研究需要的強磁場極端實驗條件設施,包括十台強磁場磁體裝置和六大類實驗測量系統以及極低溫、超高壓實驗系統,多項技術和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穩態強磁場極端條件的重大突破。
HALS
合肥先進光源(HALS)及先進光源集群物理方案的設計水平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是基於衍射極限儲存環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其發射度及亮度指標世界第一,並且在軟X射線光譜區橫向完全相干,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衍射極限儲存環光源。
“合肥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已經中科院論證,將給予6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安徽省政府出具了支持承諾函。2017年12月29日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工程正式啟動。
AEOS
2017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合肥科學島組織召開了“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以下簡稱AEOS)方案可行性論證會,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建議儘快實施。根據方案,AEOS預研項目將針對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等重大科技問題需求,建成可業務化運行的環境和氣象梯度綜合觀測塔、小型大氣氣溶膠與雲霧相互作用實驗艙、全光譜天地一體化的綜合定標與驗證場,突破一批全高程大氣環境立體探測與模擬、全光譜吸收與輻射測量等關鍵技術,提升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的時間、空間、輻射、光譜等多維特性研究和綜合試驗能力。
“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項目可行性報告已編制完成,設備購置、關鍵技術研發等前期工作已啟動。
KTX
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是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重要的實驗裝置,對我國聚變領域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價值。KTX裝置全面達到了設計目標,採用大型複合結構雙半環開合設計,解決了此類裝置內部不能進入的結構缺陷;首次提出利用等效磁介質進行磁體設計的新方法,解決了同類裝置極向場耦合帶來的設計困難;發明了局域渦流探針,構建了獨特的閉合邊界電磁擾動診斷系統;率先採用太赫茲固體源,建成了國際上首例可推廣聚變堆環境套用的干涉儀系統。
轉化平台
人工智慧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平台由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通過交叉融合、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重點建設腦科學研究中心、類腦智慧型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中心等四大中心;打造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型開放研究平台、人工智慧開放服務及產業支撐平台、機器人雲智慧型開放服務及支撐平台等三大平台;開發阿爾茨海默病(AD)、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公共安全、智慧工廠、智慧養老、智慧型機器人、汽車智慧型化、智慧型家電等九大重點示範套用,力爭建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國際技術一流的人工智慧平台。本項目計畫建設期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開《
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明確依託科大訊飛建設智慧型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
合肥中心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合肥中心)項目主要包括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工程研究院(合肥)和合肥地面核心信息港兩大部分。其中,工程研究院(合肥)主要聚焦天基骨幹網、天基接入網、地基節點網以及大陣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究。
合肥地面核心信息港則進入全國“六大信息港”行列,即北京主港+中衛災備信息港+合肥、廣州、西安、成都4個核心信息港。合肥信息港由天地信息收發陣列、數據融合中心和數據服務中心組成,是開展大數據研究及提供信息服務的核心平台。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合肥中心”已完成紫蓬山試驗床演示系統建設及合肥信息港大數據平台演示系統搭建。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重大工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已全面展開,合肥信息港大數據平台已具備基本業務接入能力。
核聚變中心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台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根據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方案,將依託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優勢力量,統籌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相關創新要素和優勢資源,圍繞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和運行開展聚變科學和工程研究、技術轉移轉化和國際合作,將該設施建設成為國際聚變領域參數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主機研究設施,依託該設施開展聚變堆工程技術研究,突破關鍵系統技術。
到2023年,為聚變堆偏濾器材料、部件和強磁場超導磁體的設計製造提供研究驗證平台,支撐相關基礎、套用及國防等多領域的探索研究,提升我國在未來聚變能源和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到2030年,為發展聚變堆部件技術和最佳化聚變堆設計提供支持,為我國基本具備自主建堆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HFNL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籌建的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實驗室“建設計畫任務書”於2004年11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海內外專家的論證。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在長期堅持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重點實驗室資源的最佳化整合,逐步形成的一個以多學科綜合為特點、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領域為導向的新型實驗室,其學科領域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和信息,實現了五大一級學科之間大跨度的整合。
實驗室現設有7個研究部和1個公共技術部。凝聚了一支以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傑出人才為學科帶頭人、以優秀青年人才為主體的研究隊伍和一支高水平的技術支撐隊伍。160餘位研究人員中,包括11位院士,6位中組部千人計畫,14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6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6位百人計畫入選者,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能源創新中心
“智慧能源創新平台”項目公司已完成工商註冊,項目可研報告由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及賽迪顧問編制,經多輪內部論證已基本定稿。
UMEC
聯合微電子中心(UMEC)將為積體電路產業鏈增添重要的開放性研發平台。
UMEC項目將於今年3月開工,預計2018年6月入駐。建成後,將把300多名全球積體電路高端人才,匯聚在合肥、在新站,對促進合肥市“IC之都”的打造、新站區積體電路產業集聚,加快產業技術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因中心
國家大基因中心(北大未名)納入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了第七大中心。
合肥大基因中心作為該國家科學中心七大創新平台之一,立足於建設成為集基因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為一體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規劃建設未名BIG聯合基因研究院、基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基因產業創業園。半湯未名腫瘤醫院項目由安徽未名細胞治療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占地100畝,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設定住院床位500張,年門診能力22萬人次,總投資7億餘元,預計2019年5月建成運營。
半湯未名腫瘤醫院將依託合肥大基因中心,根據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標準建設,通過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安醫大二附院和南京醫科大學等機構合作,凝聚大批國內外高端人才,不斷引進、消化、吸收腫瘤領域前沿科技,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療技術,推進高端科研成果向臨床醫療套用轉移轉化,打造我國腫瘤領域的“標桿醫院”。
離子醫學中心
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建設加快推進,質子重離子醫院一期項目主體工程正在建設,自主研發質子治療系統項目也已進入樁基施工階段。
合肥離子醫學中心
離子醫學中心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轉化平台之一,其研發的國產超導質子醫療系統獲得重要突破,錐形束CT(CBCT)圖像引導定位系統順利研製成功,這是質子醫療系統國產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有利於推動國產高精度、大視野的CBCT圖像引導設備研發產業的發展。質子治療腫瘤被高能物理界和醫學界評估為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治療方法。 CBCT是質子醫療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可精準定位腫瘤,降低放療時對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的損傷。目前中科離子技術團隊研製的質子治療用CBCT圖像引導定位系統可分辨直徑0.45mm的組織,重複定位精度優於0.5mm,該性能參數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合肥離子醫學中心自主研發超導質子醫療項目中核心部件:“超導磁體”、“降能器系統”和“射頻腔系統”測試成功。下一步,計畫在2018年,質子治療系統具備安裝條件。2019年第一台旋轉機架交付驗收,2019年底質子治療系統交付驗收。2021年10月將完成兩年的試運行,在此期間獲得腫瘤放射臨床治療全部行政許可和條件後,正式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將治癒超2000名癌症患者。
質子重離子公共醫學平台
由合肥市政府主導並出資興建的質子重離子公共醫學平台,是具備獨立法人的事業性單位,同時也是安徽省立醫院質子、重離子治療中心和安徽省腫瘤醫院高新分院。為推動安徽省腫瘤放療學科進入全國領先行列,使安徽省質子治療技術及影響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雙方聯合中國科技大學,共同打造國家級醫學物理實驗室。
雖然質子、重離子技術是治療癌症的 " 利器 ",但是由於技術匱乏、設備昂貴,目前全球在運行的 67 家質子重離子治療機構中,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已開發國家手中。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平台,該中心已自主研發項目中科院大科學裝置超導、低溫、射頻和控制等技術,研發新型質子治療設備,用來治療癌症,預計設備在 2020 年實現產業化,成為世界上最緊湊的質子治療設備。
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
2017年9月4日,合肥市將建設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項目。擬建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項目位於合肥高新區,燕子河路與石蓮南路交口西南角,項目區北側為規劃的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南側為中科院合肥創新學院、西側為腫瘤質子重離子治療中心,主要建設門急診樓、醫技樓、住院樓、科研行政綜合樓、科研轉化教學樓、行政後勤綜合樓、放療中心等,設計醫療床位1000張,年門診和住院服務容量將分別為54.8萬和1.8萬人次。
工程實驗室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英文名稱為“NationalEngineeringLaboratoryforBrain-inspiredIntelligence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英文縮寫為“NEL-BITA”)是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成立的套用研究平台,是在國家發改委的領導下,由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共建單位聯合組成的研究開發實體。其主要任務是圍繞提升我國信息處理技術的類腦程度與智慧型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設類腦智慧型技術套用研究平台,支撐開展類腦認知與神經計算、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類腦晶片與系統、量子人工智慧、智慧型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通過建立腦認知和腦模擬技術研究與試驗平台,形成國內一流的科研環境,主動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不斷取得關鍵技術成果並推廣套用,構建類腦智慧型技術與套用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為推動類腦智慧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是我國類腦智慧型領域唯一國家工程實驗室,居於全國領先地位。該實驗室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建設內容,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合類腦智慧型相關技術領域創新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技術供給的有效組織形式。
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
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由
國家發改委批准成立,是中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也是中國環境工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大研究領域中環境領域建設內容。
根據
合肥市人民政府與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簽署的戰略合作協定,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合肥市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建設期3年,團隊固定成員100餘位。在現有研發和試驗條件基礎上,將建設大氣環境自動線上監測設備、大氣環境遙感監測設備、大氣環境監測設備檢測等實驗平台。
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旨在構建“天、空、地”立體大氣環境監測系統,為中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提供關鍵技術和設備,提升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的研製水平,形成國際一流的環境監測設備高技術成果輻射基地,促進和帶動環境監測儀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將突破大氣氧化性、大氣超細顆粒物、灰霾關鍵氣態前體物、雷射雷達大氣探測、機載/星載遙感等少於10項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形成大氣環境監測成套設備不少於6套,實現設備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不少於1000小時。主編或參與編制標準規範不少於6項,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20項,為推進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裝備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意義
宏偉的藍圖已經繪就,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將成為助力中國科技進步的基石。
進展
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中科院工研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開始呈現井噴之勢,共孵化創辦企業200餘家,創建各類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平台60多個,先後引進國家“千人計畫”、“長江學者”等各類高端人才40餘名,累計培育工程碩士2400餘名。
啟動
2016年3月18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論證會在合肥召開。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從建設背景、基礎和優勢、總體思路、主要任務、保障舉措五個方面詳細匯報了中心的建設方案。報告表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
能源、
信息、
材料、
生命、
環境、
先進制造六大領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催生變革性技術。
聯合批覆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准。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合肥是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標誌著安徽省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
信息、
能源、
健康、
環境四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在信息領域,建設量子信息重大創新基地、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合肥中心和聯合微電子中心。在能源領域,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和分散式智慧能源創新平台。在健康領域,建設國際一流的離子醫學中心與大基因中心。在環境領域,開展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裝置的預研。
根據建設方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台、科學研究的制高點、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到2030年,建成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介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在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方面進行創新,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統籌全國創新資源開展科技攻關。
建設進展
2017年2月,正式啟動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動員大會2月27日在合肥高新區舉行,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啟動建設。在信息領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要聚焦量子信息、未來網路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依託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謀劃建設量子信息重大創新基地,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路體系,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下一代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體系。在能源領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磁約束核聚變和智慧能源,提升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性能,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性超導核聚變研究中心。
2017年9月27日上午,位於合肥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該裝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標誌性科技基礎設施,對於支撐交叉前沿領域源頭創新,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具有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
裝置的建成使用,將進一步凸顯合肥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中的突出地位,也必將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該裝置是一個針對多學科實驗研究需要的強磁場極端實驗條件設施,包括十台強磁場磁體裝置和六大類實驗測量系統以及極低溫、超高壓實驗系統,多項技術和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穩態強磁場極端條件的重大突破。
2017年6月1日,“合肥先進光源預研方案論證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舉行。合肥先進光源(HALS)定位在中低能區,具有最高亮度和全譜段空間相干性,能夠滿足未來關鍵科學領域的需求,符合國際同步輻射光源發展趨勢、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合肥先進光源的亮度、發射度、相干性和穩定性將達到世界最高水平,且將以科學需求為導向建設一系列特色實驗線站。
周邊項目
中科院(安徽)科技產業創新平台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合肥分中心將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建設數字知識服務情報中心和智庫,為合肥高新區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科技決策、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決策諮詢等高科技服務。
中科院微電子所下一代通信晶片研究院
中國信通院合肥研究院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型產業研究院合肥分院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肥研究院
中科院安徽中領環保技術研究院
中科院安徽中領環保技術研究院項目系中國科學院在中國中部地區布局的首個綜合業態環保產業化平台項目,具體按照“一院一基金三平台一基地”的戰略定位,開展研發攻關、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企業培育、投融資服務等核心業務,形成“產、學、研、資”協同創新鏈條。
中加健康管理國際科創研究院
為順應國家大健康戰略要求,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服務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加拿大生物醫學商業化套用中心在高新區共建中加健康管理國際科技創新(合肥)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加拿大生物醫學商業化套用中心(Canada Biomedical Commercializaion Center)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政府和加拿大國家科學院共同支持下的專門從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尖端技術研究和商業化的非盈利研究機構,該中心由多名加拿大國家科學院院士和行業專家組成。項目擬落戶安徽(合肥)僑夢苑啟動區。
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
國家戰略
聚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最佳化發展,推動中西部地區走差異化和跨越式發展道路,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基礎研究發展格局。加強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原始創新高地。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始終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關係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今年2月專門成立院科創中心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建立了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與
北京市、
上海市、
安徽省多次對接和會商,共同研究推進共建工作。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已經投入運行,並陸續取得重大突破。聚變工程實驗堆、先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氣環境綜合探測與實驗模擬設施、超導質子醫學加速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大科學裝置在合肥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
北京、
上海、
合肥三地運行和在建的這些大科學裝置,大部分都是由中科院牽頭來建設。這無疑體現了中科院在國家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
政策
安徽省人民政府於2017年5月15日發布《關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工作的意見(試行)》
為貫徹省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加快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科學中心)建設,聚力引進一大批國際國內高層次人才,本著特事特辦、先行先試的原則,重點圍繞來得了、待得住和用得好,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大引才獎補力度。
引進人才工資性年收入超過50萬元、納稅10萬元以上者,在首個管理期內,省市兩級財政按實付薪酬的50%資助獎補用人單位用於引才工作,每人每年最高可達100萬元。管理期一般在5年以下,獎勵資金省、市按1∶1比例承擔。入選國家“千人計畫”,省政府一次性配套給予100萬元生活補助,其中國家“千人計畫”短期項目入選者每人30萬元。
二、提供簽證居留便利。
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經當地人才主管部門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外籍人員已在當地連續工作滿4年、每年在我國境內實際居留累計不少於6個月,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工資性年收入和年繳納個人所得稅達到規定標準,經工作單位推薦,可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並允許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隨同申請。具有博士學位的外籍華人在當地工作,或外籍華人在當地連續工作滿4年、每年在我國境內實際居住累計不少於6個月,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對來探望親屬、洽談商務、開展科教文衛交流活動及處理私人事務的外籍華人,可簽發5年以內多次出入境有效簽證。對在當地工作、學習、探親以及從事私人事務需長期居留的,可以按規定簽發有效期5年以內的居留許可。對具有創新創業意願的外國留學生,可以憑我國高校畢業證書申請2至5年有效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加注“創業”)。對在皖工作的外國人,如其已連續兩次申請辦理工作類居留許可,且無違法違規問題的,可以按規定簽發有效期5年以內的工作類居留許可。
有關企業選聘的外籍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辦妥工作許可證明的,可在入境口岸申請工作簽證入境;來不及辦理工作許可證明的,可憑企業出具的邀請函件申請人才簽證入境。引進人才屬華僑的,憑僑務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可在居住地直接落戶。
三、強化知識價值激勵。
支持按照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用於獎勵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比例首期可達90%。支持外籍人才或團隊通過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等方式與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允許外籍人才通過技術股權收益、期權確定、資本市場變現等增加合法收入,依法保護外籍人才享有智慧財產權權益。
四、享受個稅優惠減免。
高校、科研機構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權或出資比例形式給予科研人員的獎勵,獲獎人享受遞延至取得分紅或轉讓時適用20%稅率徵稅優惠。非上市公司授予本公司員工的股權獎勵,符合規定條件的,享受遞延至轉讓該股權時適用20%稅率徵稅優惠。個人獲得省政府、國務院部委和部隊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免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因作出突出貢獻從省級以下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取得的一次性獎勵收入,不論其獎金來源,享受按“偶然所得”20%稅率徵收個稅。
五、開闢職稱綠色通道。
科學中心引進的海外人才高級職稱實行自主評定,由兩名同專業領域正高級職稱人才推薦,經科學中心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報省主管部門備案。職稱評審重點看能力、業績貢獻和業內公認度,不受身份、任職年限等限制。
六、創新編制崗位管理。
支持科學中心用人單位設立特設崗位和流動崗位柔性引進人才,不受崗位總量、最高等級和結構比例限制。暢通科學中心高層次人才在全省各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流動渠道。創新人員編制管理方式,保障供給,滿足科學中心機構建設和各用人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需要。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院、中電科等中央駐皖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可根據需要由省里調劑事業編制供其周轉使用。
七、最佳化生活配套服務。
對引進國際國內高層次人才,充分尊重本人意願,為其未成年子女優先安排學校就讀。增設外籍子女學校或開設國際部,外籍人才子女就學可實行彈性學制。配偶工作安排保持原單位編制性質和職級。加快合肥市人才公寓房建設,優先保障科學中心引進人才90至220平米的住房需求。為外籍人才提供預約診療和外語服務,在部分省重點醫院設立國際醫療部,積極引進現代醫療機構臨床技術與服務管理理念,探索建立國際醫療結算體系。
向非本地戶籍引進人才發放“江淮優才卡”,作為持有人在本地居住和工作的證明,用於辦理具體事務。持有人憑卡可直接到相關部門辦理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手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在外籍人才集聚地試點建設國際社區和街區。探索建設合肥國際人才城,打造人才要素集聚和人才工作機制創新載體。
八、開展先進典型獎勵。
建立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分層次多樣化人才獎勵體系。對在科學中心工作並作出重要貢獻、成就突出的,不受國籍限制,可參評“安徽省突出貢獻人才獎”,每人給予100萬元獎勵。允許外籍人才依法平等參與國家及省科學技術獎勵評選活動,申報省內重點人才工程。
九、特殊人才特殊辦理。
每年由省領導帶隊集中開展1—2次海外人才招聘活動,在海外人才密集地區建立引才工作站。對引進國際、國內頂尖人才和科學中心建設特殊需要人才及其科研團隊,採取“一事一議”方式,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創造條件實現精準引進。
十、加強協調推進落實。
成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服務協調辦公室,設在省委組織部,安排專人負責政策落實的調度協調工作。在科學中心設立“無否決權人才服務專窗”,開展“一站式”服務。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督促檢查,並納入省綜合考核重要內容。
以上意見自發布之日起在科學中心試行,有關部門將定期開展評估和完善,並適時加以推廣。
效應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新引領效應,這些效應為合肥市的創新轉型發展提供了優厚條件。具體而言,其引領效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性設定了多層級治理結構,突破了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了科技產業園區管理方式創新。
第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國內稀有、國際前沿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和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以及量子信息、超導核聚變、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離子醫學、智慧能源等研發技術,將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集國內國際一流的國家科研團隊,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開展國際科學前沿研究,攻關世界技術前沿課題,引領國家核心創新力。
第三,國家大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基礎,匯聚國際一流科技人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高新技術開發、戰略性工程技術研發和創業,開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新常態。
第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將引領國內光源產業、基因技術產業、人工智慧產業、積體電路產業、高端醫療設備和智慧能源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最後,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不斷深入,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新模式將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