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突變

結構突變

結構突變是指重大的經濟條件變化,例如政策轉型、自然災害、石油危機等,這些往往使經濟變數的參數發生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突變
  • 外文名:Structural Breaks
  • 定義:重大的經濟條件變化
  • 類型經濟術語
內容,套用,

內容

結構突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突變點已知,突變點未知以及結構突變發生在某一區間時的單位根檢驗。Stephen(1998)詳細分析原假設存在單位根的條件下對具有結構變化的單位根過程產生偽拒絕的機率及其檢驗統計量。這些研究基於假設結構突變發生為已知或未知時,且結構突變一旦發生就不會再返回到未發生變化時的狀態。但是如果結構變化發生的數據軌跡是在某一區間,數據軌跡會顯著上升或者降低,然後數據可能會回復到原有軌跡。Stephen進一步研究表明在結構變化發生在某個區間時,DF檢驗在原假設下具有確定的極限。並且,對於存在結構變化的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DF統計量不會因為樣本容量的擴大而發散。王少平等對結構變化的存在對單位根檢驗的影響進行了仿真實驗,結果表明,當結構變化明顯且持續時間占樣本長度的1/4左右時,DF檢驗具有較高的檢驗勢。但是當結構變化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時,比如達到1/2,這種結構變化對DF檢驗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會顯著降低檢驗勢。另外,如果結構變化區間長,但強度較弱時,DF檢驗仍可以以70%的機率保證檢驗結論的正確性。

套用

關於結構突變理論的套用還不是非常廣泛。皮榮Perron(1989)將大蕭條(1929年)和石油危機(1973年)做為對美國經濟序列的衝擊,認為大蕭條使得經濟水平降低(均值突變),而石油危機使得增長率降低(斜率突變),並運用這種假設突變時點已知的方法檢驗了Nelson & Plosser(1982)中的14個單位根過程,認為其中有11個為結構突變的趨勢穩定。然而,Zivot & Andrews(1992)通過內生化結構突變點的檢驗方法,認為Perron的結論部分不正確。Tony Caporale等(2000)檢驗了1961.1-1986.3的美國實際利率政府換屆之間的關係,發現利率發生結構突變的時間與總統換屆的時間相吻合,而與更換美聯儲主席的時間不一致。Hungnes(2004)利用VAR模型中的結構突變方法,檢驗了德國統一前後貨幣需求、真實GNP、利率、通貨膨脹變數,發現在統一貨幣(1990年7月)後,變數都有結構突變。王少平(2003)檢驗了1976-2000年中國人民幣匯率穩定性,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服從結構突變的單位根過程,兩個突變點——1989年和1993年——都是由於人民幣自身的幣值對匯率的調整所致,並且匯率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沒有出現結構突變,保持了穩定。佟孟華等(2004)檢驗了1996年1月到2003年5月的中國上證指數,結果表明上證指數是結構突變的趨勢平穩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