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原稱山會邑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魯迅先生民國元至八年(1912—1919年)在北京的居所,現為民居。

紹興會館坐西朝東,分為南、中、北三路院落。南院兩進,正房面闊三間,南面帶穿堂門半間,對面五間倒座房。後院正房五間,北廂房兩間。中院兩進,大門三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五間坐北朝南。北院兩進,正房、東西廂房均三間,組成兩個獨立的院落。紹興會館是現存比較典型完整的府級會館,對研究會館及近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2011年6月13日,紹興會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12月27日,紹興會館(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等作品創作地)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紹興會館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仰蕺堂,希賢堂,藤花館,補樹書屋,歷史文化,相關人物,《狂人日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景區熱度指數,

歷史沿革

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浙江籍學者章學誠創建山陰會稽兩邑會館,簡稱“山會邑館”。
民國初年,山陰、會稽兩邑合併為紹興縣,山會邑館更名為紹興縣館。
2018年11月13日,紹興會館正式開始騰退工作。

建築格局

紹興會館坐西朝東,分為南、中、北三路院落。南院兩進,正房面闊三間,南面帶穿堂門半間,對面五間倒座房。後院正房五間,北廂房兩間。中院兩進,大門三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五間坐北朝南。北院兩進,正房、東西廂房均三間,組成兩個獨立的院落。
紹興會館共有大小房屋84間,其中包含有仰蕺堂、希賢堂、漁文萃、福之軒、藤花館、蒔花別館、綠竹舫、嘉蔭堂、補樹書屋、懷旭齋、一枝巢等。

主要建築

仰蕺堂

仰蕺堂為紹興會館前廳,供奉先賢牌位。

希賢堂

希賢堂為紹興會館後廳,供奉文昌魁星。

藤花館

藤花館因院內有座藤蘿架而得名,民國元年(1912年)魯迅先生初進紹興會館時居住在院中西房,半年後搬至院內朝南的屋子。民國五年(1916年)因周圍鄰居經常喧譁,吵得魯迅先生不能入眠,搬至補樹書屋。

補樹書屋

補樹書屋位於紹興會館南院第二進院的西房,有4間,窗門為和合式,上下為花格糊紙,沒有玻璃。靠南邊的一間是魯迅先生的臥室。民國六年(1917年)周作人到京工作後,魯迅先生將臥室讓給周作人住,自己住進靠北的一間光線很差的房間。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民國七年(1918年)首次使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在紹興會館補樹書屋中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於民國七年(1918年)4月。首發於民國七年(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文物價值

紹興會館是現存比較典型完整的府級會館,對研究會館及近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物保護

2011年6月13日,紹興會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12月27日,紹興會館(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等作品創作地)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紹興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
紹興會館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83、144、381路公車,在南橫街路口北站下車前往。
  • 捷運
北京市內乘坐捷運4、7號線,在菜市口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距離紹興會館約3.7千米,駕車約15分鐘。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2.84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2.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