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No.93 Courtyard Museum)處於北京市文化氣息最濃厚的西城區琉璃廠大柵欄區域,是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博物館藉助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民居為客群打造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體驗、展示和交流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93號院博物館
  • 外文名:No.93 Courtyard Museum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鐵樹斜街93號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9:0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60 m
  • 著名景點:非遺作品
信息,發展歷史,博物館理念,博物館定位,展陳面積,展示介紹,展品說明,周期性展覽,體驗課程,交流活動,歷次活動,建築布局,服務支持,媒體宣傳,網上交易,展覽展示,檢測鑑定,活動組織,拍賣服務,文化旅遊,衍生品開發,大事記,周邊歷史人物,周邊歷史故事,歷史變遷,周邊古蹟,地圖信息,

信息

中文名稱: 93號院博物館
英文名稱: No.93 Courtyard Museum
類別:小微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鐵樹斜街93號
正式開館時間:2014年06月18日
建築風格:老北京四合院
開放時間:9:00-17:30
參觀形式:免費參觀

發展歷史

93號院博物館是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該博物館是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同時,93號博物館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結合,媒體與實業結合,實現全方位資源整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博物館理念

傳播非遺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博物館定位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展示教學、傳播經營等一系列運作,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傳播經營,繼而發揚光大,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的普及和全球的傳播。

展陳面積

136平米

展示介紹

博物館分前後兩個展館,前端展館陳列展品以展示和銷售為主,後端展館只進行展覽活動。

展品說明

前端展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自製作,可以銷售的展品為主,後端展館根據節日或其他主題為主,開展各種非盈利的展示展覽活動,實現更好的將非遺作品展示給參展人員,讓收藏家的收藏之作有機會走進人們民眾之中,進行周期性展覽。

周期性展覽

每月兩場非遺文化展覽體驗活動,帶您回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體驗課程

非遺及民俗手工藝品製作體驗

交流活動

展覽、沙龍、體驗課程

歷次活動

開館儀式
93號院博物館於2014年6月18日舉辦開館儀式。開幕式當天有西城區文化委、西城區旅遊委、大柵欄琉璃廠商會、中國文物學會等領導出席、還有新華社、中外企業家雜誌等媒體到場、非物質文化遺產鬃人傳承人白大成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猴傳承人姜守熠、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臉譜傳承人佟秀芬女士等代表出席。
圖為:93號院博物館開幕式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泥塑彩繪臉譜體驗活動
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以“感受非遺魅力、體驗傳統技藝”為主題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活動在93號院博物館舉辦。93號院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容及“展覽、體驗、互動、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圖為:泥塑彩繪臉譜第四代傳承人佟秀芬女士在教授體驗課程
93號院端午民俗展
端午節之際,93號院博物館舉辦端午民俗展。布老虎,虎頭鞋,虎頭帽,五毒圖等與端午有關的民俗物品深受大眾喜愛。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圖為:93號院博物館端午民俗展展品
93號院博物館麵塑展
93號院博物館舉辦張寶琳麵塑展。張寶琳老師的麵塑作品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建築布局

當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需鼓勵更多的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努力拓展社會各界支持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平台和方式,聚各方力量,共保文化遺產,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有序 。同時,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政府也應給予一定的扶持。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這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來的。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文化遺產不是遠離百姓、沒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關係民生幸福指數的文化大餐。
93號院博物館“活化”老建築
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建築遺產的再利用時強調,建築遺產的利用也不能“不夠”和“不當”。所謂“不夠”,表現為一部分由政府投入專門經費進行保護修繕,雖然保護了一批建築遺產,卻往往因為沒有考慮使用問題,陷入維修—空置—衰敗—再維修的怪圈,有學者將這種沒有兼顧利用的保護方式稱為“凍結式保護”,應該在適宜的地方“鼓勵更多的文保單位辦成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參觀場所”。
騰退前的93號院內住有7戶人家,四合院院落中央搭有臨建房屋、院子整體感覺是破敗不堪。為此,在秉承“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結合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區域特色,按照傳統四合院民居模式對93號院進行了修繕保護。如今不僅前來參觀的人群不絕,周邊居民也反響積極,希望按照這種模式改造街道髮廊、小旅館等亂舊業態。在活化建築遺產方面,地處西城大柵欄-琉璃廠核心區域的93號院以“文商旅”模式盤活區域文化資源保護四合院建築的運作方式恰恰為建築遺產再利用提供了借鑑。
坐擁眾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繕、開放一些珍貴的老院落,總數將達百餘處,它們將會成為一個個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視窗。如何“活化”這些老宅院、如何科學地再利用這些老建築成了修繕、開放這些老院落之前就得解決的問題,若其中一些院落適合開辦博物館的話何必讓其閒置廢棄或是花冤枉錢進行凍結式保護呢,博物館群的建設也是對這些建築遺產的一種有效“活化”。93號院博物館不僅是對西城區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閒置的老建築的“活化”,同時它作為小微博物館群的先行試點,對探索舊城改造、文物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也具有示範性意義。
93號院博物館館讓非遺“活起來”
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博物館是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93號院博物館不僅使鐵樹斜街的這座老院落“活起來”,它更是“活化”文化遺產的一個平台,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只是一句口號,還應有貼近大眾、走進民眾生活的具體行動。
業內專家也表示,與保護文物一樣,要想通過單純的保護來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是很難實現的。單純保護不但會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客觀上也很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諸多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如何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純粹性與原真性的前提下,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科學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護與開發能夠“同時並舉”、“分別實施”,使非遺項目由“輸血”變“造血”,以“產”養“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久之道。

服務支持

媒體宣傳

93號院博物館的報導由中國文物網全方位跟蹤報導

網上交易

93號院在琉璃廠古玩藝術品交易網開設線上店面,可在店鋪名稱處搜尋擷英齋,以便客戶在網上進行交易,93號院承諾,在琉璃廠古玩藝術品交易網擷英齋店鋪所購買的藏品皆為93號院線下店鋪同步銷售的。

展覽展示

應廣大參觀者需求,93號院博物館不定期性進行各類展覽展示,縮短非遺文化和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展訊可通過中國文物網、琉璃廠古玩藝術品交易網、93號院線下、微信等多種渠道獲悉。

檢測鑑定

93號院協藝融美術館定期舉行講座及鑑定活動,並和中科藝融檢測機構構成合作關係,有需要可以提供相應檢測鑑定服務

活動組織

93號院博物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主題,組織承辦各種展覽、教學、體驗、表演、學術研討、互動交流等活動。

拍賣服務

根據市場發展規律,93號博物館為了讓大眾更了解非遺作品,活躍博物館氛圍,不定期舉辦0元起拍的非遺專場,讓民眾在收穫心儀的非遺產品的同時也獲得了趣味性,同時,93號院博物館在琉璃廠古玩藝術品交易網的店面,將會定期舉辦一些午間小拍等。

文化旅遊

93號博物館位於大柵欄琉璃廠核心區域的鐵樹斜街93號老宅院裡,坐擁眾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繕、開放一些珍貴的老院落,總數將達百餘處,它們將會成為一個個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視窗。93號院博物館實行免費對社會開放,它是以展示、體驗、交流非遺及民俗手工藝品為主的傳播體驗基地。

衍生品開發

琉璃廠大柵欄地區作為老北京傳統文化積累和沉澱的代表地區,是含括中外遊客的必游之地,然而,很多非遺作品的保留時間是有限的,為了更好的傳承和保留更多的非遺作品,文化衍生品的出現便成為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大事記

2014年08月17日:93號院博物館麵塑展
2014年06月18日:93號院博物館開館儀式
2014年05月30日:93號院端午民俗展
2014年05月17日: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感受非遺魅力、體驗傳統技藝”為主題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活動93號院泥塑彩繪臉譜體驗活動
地圖位置
93號院博物館
93號院博物館
交通信息: 7路、14路、15路、23路琉璃廠下車

周邊歷史人物

魯迅先生自1912年5月至1926年8月,共在 北京生活和戰鬥了十四年之久。當年,自 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解散後,經 蔡元培推薦,魯迅先生始在北京教育部任職。在擔任教育部部員,僉事等公職期間,還在 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講授《 中國小說史略》等課,並緊張地從事創作、編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在此期間,他的住地也幾經搬遷,先後在紹興會館、八道彎十一號、 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和富門口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居住過。然而,不管公務多么繁忙,居住環境如何變化,一有宅閒,他定要去琉璃廠一游的。
據《魯迅日記》記載,不包括已佚的1922年日記在內,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中,他到琉璃廠去過四百八十多次,其中1916年最為頻繁,多達八十次,僅是年7月就去過九次。1913年後,魯迅先生 曾三次回紹興省親,每次啟程之前和返京之後,也必到琉璃廠一游。1916年12月3日,他第二次歸省,12月1日的日記便有下午往琉璃廠之記載。翌年1月7 日,他自紹興回京“夜抵北京正陽門,即僱人力車至邑館”,次日稍事休息,隔日午後便往琉璃廠一游,並在 直隸宮書局和德古齋買了一部《金石苑》和墓誌二枚。魯迅先生在北京,還度過了十三個新春佳節,那時,廠甸年年有集市開放,他不僅逢節必到,而且去過四十一次。僅1913年春節,就一連去過七次。可見,魯迅先生對於琉璃廠的興趣是何等濃厚了。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經常去琉璃廠呢?一是去清秘閣等地購買生活什物,二是到青雲閣等地理髮,飲茶,更多的則是去選購書籍,古錢和拓片。筆者統計了一下《魯迅日記》中的書帳,得知十四年中,他購買的三千八百多冊書籍和四千多枚造象、拓片、墓誌和殘碑,絕大多數都是從琉璃廠選購的。為了買到有珍藏價值的一本好書、一枚古錢或拓片,他不僅常常出入予有正書局、直隸書局、商務印書館、 神州國光社、德古齋、震古齋和保古齋等名門書店,每屆新春廠甸開放之時,也“盤桓於火神廟及土地祠書攤”。火神廟在琉璃廠東,土地祠居琉璃廠西,兩地除遍設書攤之外,尚有出售玩具、古玩、風箏、大糖葫蘆,食品、字畫和雜貨的大量商攤。
1913年2月6日的日記就記載著午後即往琉璃廠,“諸店悉閉,僅有玩具攤不少,買數事而歸”。當然,魯迅先生最留意者仍莫過於舊書和古玩攤,儘管因“書價甚昂”,“偽造品”過多,常常是一無所得,有時卻仍遍覽十餘處而流連忘返,興致之濃可見一般。
梅蘭芳住過的胡同
梅蘭芳(1894—1961),祖籍江蘇泰州,但出生在北京的前門外李鐵拐斜街胡同。這宅子是梅蘭芳的爺爺梅巧玲所買,為兩進院落,後門為櫻桃斜街。
梅蘭芳三歲時,其父梅竹芬因瘟疫死在此宅內,年僅二十五歲。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琴師,承擔起了梅家老小的生活重擔,一直到梅蘭芳長大成人。梅蘭芳五歲時,在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梅蘭芳家雖然已遷到了百順胡同,但因房子淺窄,不易躲藏,他家就搬到李鐵拐斜街外祖父的府中暫居。
1904年8月17日,梅蘭芳在北京廣和樓戲館第一次登台,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1907年,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1908年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
十五歲時,梅蘭芳又隨著伯父搬到了珠市口南橋灣東側鞭子巷頭條(今錦繡頭條)的小四合院居住。
1912年,梅蘭芳結婚生子後搬到了鞭子巷三條(今錦繡三條)26號。此院兒有北屋五間,南屋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遷到此院不久,伯父就把管家的賬本、錢櫃的鑰匙交給了梅蘭芳,從此他就成了當家的。此時他不到十九歲。伯父給他交權後不久便去世。梅蘭芳在鞭子巷三條時,養鴿子上癮,因為訓練鴿子,既練了眼神兒,又練了臂力。民國元年6月,在此院,梅蘭芳把辮子剪掉。
1916年,二十二歲的梅蘭芳花兩千多塊銀元買下南蘆草園胡同的一所宅院,由兩個四合院打通組成,共三十多間房。這年4月,他率領喜群社首次赴日本演出。1919年,梅先生又把家搬到了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這一年,他開始拜齊白石為師學畫。後來他在這個院裡迎娶了第二位夫人福芝芳。
1927年梅蘭芳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後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孟小冬。1930年1月18日—7月,梅蘭芳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加拿大赴美國演出72天。1931年5月,與余叔岩、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1927年,梅蘭芳第三次率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與孟小冬解除婚姻。
1932年冬,梅先生將宅子賣掉舉家遷往上海。1938年初,攜家眷和劇團再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1941年,蓄鬚明志,息影舞台。1942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從此,閉門謝客。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遊園驚夢》等劇目。
1951年4月,他出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7月,全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定居護國寺街1號(現梅蘭芳紀念館)。1961年5月31日,他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舞台生涯中的最後一齣戲《穆桂英掛帥》。同年8月8日凌晨5時,梅蘭芳在京病逝,僅67歲。

周邊歷史故事

明代前,琉璃廠是一個曠野人稀的村落。遼代叫海王村,金代改叫海王莊。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前,這裡設立了官辦的琉璃廠,為修建皇宮和王府燒制五色琉璃瓦和其它琉璃製品。琉璃廠的名字從那時就叫開了。清代初期,這裡設有琉璃窯。到了康熙年間,一方面由於燒制琉璃瓦件的需要減少,一方面也因為地處城區之內,臨近宮闕,煙霧迷漫,很不相宜,於是就把官辦的琉璃窯改為窯戶自辦,並遷至京西三家村附近。從此,琉璃廠就沒有琉璃窯了,但是作為地名,它一直保留下來。
清代乾隆以前,北京的文化書市不在琉璃廠。明代在正陽門外。弘治年間,正陽門外大街東下小石橋第一巷內,金台岳家重刊印行的《大字魁本全相參訂奇妙注釋西廂記》,不只是版畫雕鐫得精緻,書後還附刻有廣告和該店刊刻的書籍目錄,這說明那時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已有了萌芽。到了明末,文化書市發展到了前門外打磨廠。寫《西湖二話》的周清源,曾由杭州來打磨廠,向書店推銷他寫的小說。到了清初,書店由打磨廠搬到廣安門裡“報國慈仁寺”內。
乾隆時,文化書市由報國寺遷到琉璃廠,而且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繁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書店營業者的勤奮經營。嘉道年間,來北京開書店的多半是江西人。北方書友稱他們為“江西老表”。“老表”是江西地方人們彼此之間習慣的稱呼,意思是表兄弟。後來,河北南宮冀州的一些貧苦農民,走投無路,來北京投靠親友,學做書商生意。他們從琉璃廠而發展到東四隆福寺、宣內頭髮胡同小市,形成不小的勢力。他們開的許多是小書鋪。不要看他們的門面小,其中也有好書,如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歷史的、敦誠著的《四松集堂》,便是從頭髮胡同小市中賣出去的。“江西老表”看河北書商蒸蒸日上,在文昌館內組織書業行會,建立了碑記。不久,南方書商也在火神廟內另建了書業行會,也建立了碑記。他們相互競爭,促進了琉璃廠文化書業的繁榮。他們的碑記是研究近代經濟史的重要資料;第二個原因,是會館的建立。“進京趕考”,在科舉時代是個大事。可是,各地來京的學子中,窮秀才不少,各地在京當官的鄉紳們,為了本鄉學子來京解決住宿問題,便紛紛建立會館。這會館又正好集中在宣南一帶,臨近琉璃廠。這些學子們和在京做官的士大夫們都愛到琉璃廠去買書籍字畫。有了這種社會需要,對書業的發展自然是很大的刺激。乾隆以後,有些人金榜得中,成了顯赫的官僚,或者成了著名的學者,其中有的就是在琉璃廠借地讀書而成名的。

歷史變遷

琉璃廠 文化街最早是遼代城郊的一個窮僻小村。元代定都北京後,開始在這裡設窯燒制皇宮用的琉璃瓦,因此而得名。自清朝中葉起,琉璃廠逐漸地熱鬧起來,每逢科舉會試,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這裡。於是,商人小販開始在這裡開鋪設攤,當時以書鋪為最,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等次之。舊時還沒有今日圖書館之說,所以文人所需的圖書資料,只得來琉璃廠尋找。外地來京應試的文人舉子也常來這裡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書籍,於是琉璃廠儼然已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上開館修訂“四庫全書”以來,琉璃廠文化街更顯得繁榮。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廠甸”市場,加之康熙年間開始形成的“廟市”,使整個琉璃廠文化街熱鬧非凡。關於當時的盛況,清人勞之辨在《琉璃廠行》一詩中繪曰:“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聰意氣驕。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 虹橋。繁華更數琉璃廠,五色雲中黃赤鑲”。這種景象歷久不衰,到民國期間更是名人雅士消遣“尋寶”之地。魯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間就曾四百餘次光顧琉璃廠。
因 宣武門外多文人墨客居住,遂發展成文化集市,此後琉璃廠作為古書文物的交易場所,日益繁榮延續至今,建國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
改革開放後,琉璃廠文化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對這條街進行了翻修。這次翻建屬第一期工程,地處南新華街中段東西各五百米(即東、西琉璃廠),改建面積為三萬四千平方米,安置了五十四個老字號商店。其中有中外馳名的“榮寶齋”;我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有國家特許,全國獨家經營超年代古舊文物的“悅雅堂”;經營歷代和現代知名書畫家作品及緙絲刺繡、團扇摺扇的“寶古齋”、“墨緣閣”、“虹光閣”;經營金石錦瓷、景泰藍製品及竹木牙雕等器物的“韻古齋”、“ 萃珍齋”;藏有歷代碑刻拓本、 拓片、不同時期的紙墨筆硯和名人篆刻的各種印章的“ 慶雲堂”、“觀復齋”等等,都在這裡占有著重要的營業位置。
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

周邊古蹟

梅蘭芳故居
八大胡同
北京的八大胡同是男人尋花問柳必去之地,從前若聽到男人竊竊的說,要去逛八大胡同,絕對是色心大開、情慾噴張。八大胡同也叫八大埠,位在北京前門大街、大柵欄附近,離紫禁城不遠,離天安門約1公里。八大胡同包括,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棕樹斜街、朱家胡同、大力胡同。
後來八大胡同附近又有相當的發展,社會上曾流行過“十條胡同”之說。即:王(王皮胡同)、蔡(蔡家胡同)、朱(朱家胡同)、百(百順胡同)、柳(諧音:留守衛)、石(石頭胡同)、廣(王廣福斜街)、火(火神廟夾道)、燕(燕家胡同)、紗(小李紗帽胡同)。這十條胡同的說法,雖不如“八大胡同”出名,但事實也確實如此。
湖廣會館:虎坊路3號街。清初北京著名的會館之一。現存在的戲台、後樓基本完好。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火神廟:琉璃廠東街29號。琉璃廠於清乾隆年間已有不少書肆,書肆最忌火災,迷信者把火神以求免,火神廟由此而來。以前每屆農曆正月初四到十五日止,琉璃廠及廊房頭條各古玩店多在此出攤,書畫、字帖、珠寶、翡翠琳琅滿目,故又名文化商場。1924年曾經袁右堂提倡,捐資修理,設鉛板棚,擺設浮攤。前殿已改建,保留後殿及偏殿,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位置:北京市西城區鐵樹斜街93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