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2年10月11日,中國航天博物館正式建成並開幕試展。
1993年8月30日,中國航天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22年11月16日,升級改造後的中國航天博物館舉辦了開館儀式。
建築布局
綜述
中國航天博物館坐落在
北京中軸線天安門以南十多千米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展陳面積達10000平方米。中國航天博物館由序廳、主體大廳、高科技套用成果廳、分類系統專業技術廳等展廳組成。中國航天博物館共有三層展廳。一層和二層展廳為對外展廳,主要分為
運載火箭、
載人航天、
人造衛星、月球探測、
火箭發射演示、
太空飛行器、
中國航天形象、航天集團綜合簡介、古代航天探測、國際合作與交流、未來航天展望等十多個展示區域。這些展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以現代的展示手段生動的展示了
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和未來。三層展廳介紹了各分類系統的專業技術。
展廳
中國航天博物館一層大廳左側,一枚
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如巨龍安臥其中,而左側的"火龍""震天雷""萬戶飛行"等景物展覽,則把人們帶到了被稱為"火箭故鄉"的中國古代。
大廳正中是"星空在召喚"展覽,陳列著中國各種型號的衛星實體和模型。
大廳正前方3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昂首凌空,象徵著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昂揚的氣勢。
大廳正後方的模擬發射表演,讓人置身於
火箭發射現場,領略火箭發射時的緊張和激動。
中國航天博物館,以4枚運輸火箭和6顆衛星實物,數百種模型和近千張照片,構成了一幅中華航天騰飛圖。
中國航天博物館二層展廳分為
神舟飛船和神舟飛船返回艙。神舟飛船由推進艙(下部)、返回艙(中間)、軌道艙(上部)和附屬段(頂部)組成。推進艙起飛船在空間運行及返回地面時的動力裝置;返回艙是飛船起飛、飛行和返回過程中航天員乘坐的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軌道艙是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場所,艙內裝有各種試驗儀器和設備;附加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的。飛船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飛船空間面積為2.2米乘2.5米,能夠提供航天員自由活動的空間約6立方米。
“古代航天探索”部分以製做精巧的“
渾儀”“
紀限儀”“
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及在古代戰爭中曾大顯神威的“神火箭屏”“一窩蜂”“
火龍出水”等古代“火箭”展品顯示了中國古代天文探索的成就,表明了中國是火箭的故鄉這一主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專展是中華航天博物館為貫徹回響習近平主席“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創造更多中國奇蹟”的倡議,追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錢學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壯麗人生,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和奮鬥者,努力搭建社會各界合作共贏新局面策劃的重要展覽。
館藏文物
中國航天博物館館藏的實物展品主要有東方紅一號衛星(備份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返回式衛星回收艙、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及返回艙主傘、火箭發動機、首箇中國航天日在天安門廣場國旗桿上懸掛使用的國旗和部分軍品型號展品等。
文化活動
1992年10月,中國航天博物館落成開幕,中顧委常委張愛萍同志親臨剪彩並題詞“不忘過去,飛翔太空”。
1993年2月,巴基斯坦代表團一行9人參觀中國航天博物館。
1993年8月,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來中國航天博物館參觀。
1998年4月,美國摩托羅拉公司一行6人參觀中國航天博物館。
1997年,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十四屆世界大會部分代表參觀中國航天博物館。
所獲榮譽
中國航天博物館先後被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集體。
2021年6月,中國航天博物館入選首批100箇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單。
2023年5月,入選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機構設定
中國航天博物館屬國有事業單位。
中國航天博物館內設辦公室、財務部、業務發展部、禮品銷售部、藏品陳列接待部、特種包裝等六個部門。
中國航天博物館設館長、書記、副館長等職務。
參觀信息
中國航天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1號。
公共運輸:乘坐北京公交729路,324路,343路,353路,504路至
六營門站下車即可到達。
周一至周五(周六、日閉館)9:00一17:00。
普通票:30元/人; 老年票:15元/人 ;學生票:15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