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誘變劑檢測

細菌誘變劑檢測用來檢測誘變劑致癌作用的一種方法,於1973年由埃姆斯(Ames)等首先採用。

其理論依據是:認為癌變是某些基因發生突變的結果,因而一切致癌物質都是誘變劑。用埃姆斯的方法對幾百種致癌物質進行檢測,總符合率達90%。一般認為:在埃姆斯測檢中呈陽性反應的物質有致癌的潛在危險性。該測驗所用的菌株是鼠沙門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his-),所用的指標是一組氨酸缺陷型的回覆突變。每一菌株代表一種結構改變。此外,有些物質本身不是誘變劑,可是進入人體和動物體內能轉變為誘變劑,這種物質常被稱為前誘變劑。套用細菌作為測試誘變劑的材料時,這種所謂的前誘變劑的誘變作用測不出來。為彌補這一缺點,可以在測試系統中加入鼠肝臟提取物,其中包含著一些使前誘變劑轉變為誘變劑的酶(如羥化酶)。這樣,使這一檢測系統更趨於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