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泡,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紅泡刺藤Rubus foliolosus D.Don(Rubus niveus Thunb.)的根、果實。分布於陝西、甘肅、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根具有止瀉痢,祛風止痛,清熱利濕,消炎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腹瀉,風濕關節痛,痛風,急、慢性肝炎,月經不調,小兒疳積,挫傷疼痛,濕疹,皮膚化膿性感染,口腔炎,咽頰炎,牙齦炎。果實具有補腎澀精之功效。常用於泌尿道結石,神經衰弱,遺精,早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泡
- 別稱:灰毛果莓、瑣梅、鑽地風、疏風草、黑瑣梅、白刺泡、紅刺泡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薔薇科
- 屬:懸鉤子屬
- 種:紅泡刺藤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秋、冬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果實。
性味
根:味苦、澀,性平。
果:味甘、酸,性微溫。
歸經
根:歸心經。
果:歸肝經。
功效
根:止瀉痢,祛風止痛,清熱利濕,消炎。
果:補腎澀精。
主治
根:痢疾,腹瀉,風濕關節痛,痛風,急、慢性肝炎,月經不調,小兒疳積,挫傷疼痛,濕疹,皮膚化膿性感染,口腔炎,咽頰炎,牙齦炎。
果:泌尿道結石,神經衰弱,遺精,早泄。
相關配伍
治衄血、倒經:倒生根(紅泡刺藤的根)、白茅根各30克,側柏炭、墨旱蓮各12克。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
根:15-30g,果:30-60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5m。枝紫紅色,有粉霜,散生鉤狀皮刺。奇數羽狀複葉;總葉柄長1.5-3.5cm,和葉軸均被柔毛及鉤狀皮刺;托葉條形;小葉5-9,小葉片長圓形、卵狀矩圓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5-6cm,寬1-3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尖鋸齒,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夏季開紫紅色花,圓錐花序傘房狀,頂生或腋生;總花梗、小花梗和花萼外面密被白色絨毛;花直徑1cm,萼裂片卵狀披針形,凸尖頭。聚合果近球形,暗紅色,密被灰白色絨毛,直徑1cm。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800m的山坡灌叢、疏林或山谷河灘、溪流旁。分布於陝西、甘肅、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根:長短不等,分枝較多,外表面棕褐色,鬚根較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強。氣微,味微澀。
果實:為聚合果,由多數小核果聚合而成。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長0.4-0.8cm,直徑0.3-0.7cm;表面淡紫紅色或黃綠色,頂端鈍圓,基部中心凹入。宿萼紫褐色,密被細絨毛,有帶刺的小果梗。小果易剝落,每個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兩側有明顯的網紋。體輕,質硬。氣微,味甘、酸。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主治風濕、痢疾。”
附註
在雲南作為覆盆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