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宗教是中國納西族固有的宗教。 東巴教巫師稱“東巴”。原為父子傳承,晚近才出現收徒傳授的形式。徒弟稱“本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西族宗教
- 外文名:Naxi nationality religion
- 詳情:中國納西族固有的宗教
- 族人:24.5萬人(1982)
正文,
正文
中國納西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24.5萬人(1982),多分布於雲南和四川兩省,少數散居於西藏自治區。約在元、明時期已進入封建社會,其經濟和文化深受藏漢兩族的影響。宗教受本教和藏傳佛教的影響尤深。特別是本教傳進納西族地區後,同納西族的固有宗教習俗相結合,遂形成特有的東巴教和達巴教。
教主和東巴 東巴教以丁巴什羅為祖師。但各地稱呼略異,麗江稱東巴什羅,中甸縣白地稱東巴薩勒。據《東巴經·什羅祖師傳略》記載,丁巴什羅為征服魔鬼,造福人類,攜帶99部經書和360名門徒來到今雲南中甸縣三壩白地村“靈洞”傳播東巴教,被奉為東巴教主。白地遂成歷代東巴教的聖地。 東巴教巫師稱“東巴”。原為父子傳承,晚近才出現收徒傳授的形式。徒弟稱“本諾”。拜師的學徒寄食於師家,白天耕牧,晚間學經。師傅從事祭祀,徒弟則協助布置道場、宰殺犧牲,搬運法器和祭品什物等。
東巴內部有等級區分。凡通曉經文和各種祭祀儀式、能書善卜者為大東巴,資歷和知識較淺的稱小東巴。過去,凡是東巴必須到白地村朝聖一次,朝拜靈洞並拜白地的大東巴為師。學習結業時,要在靈洞中舉行儀式,由白地的大東巴贈經或畫,為朝聖的東巴祝福。 東巴經 東巴用圖畫或象形文字寫的東巴教經典。內容多屬宗教神話及歷史傳說。東巴經使用的文字,納西語稱“森究魯糾”,意為木石文字,屬於圖畫和象形文字一類。東巴文字在使用中不斷簡化,還出現過另一種標音文字,納西語稱“格巴文”,僅在麗江、維西縣短期流行過。兩種文字都僅用於東巴寫經,但前一種較通用,俗稱“東巴文”。東巴文字具有一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其在經文中使用的含義,只有東巴能解說。經文寫在枸樹皮製作的厚土棉紙上,每冊約長32厘米,寬12厘米。從左至右橫書,段落間以直線分隔,形如連續的圖畫。有的一頁一圖,有的一頁數圖。由於東巴文無法記錄經文全部內容,因此東巴經卷僅起幫助東巴記憶的作用,而經文的含義及其解說則靠傳授。現經初步編目整理,計有經文1134種,按使用範圍分成30類。例如各種道場都使用的《創世記》,各本內容雖不甚相同,但大致上都將世界分為天神、地鬼和人世三種境界,認為天神保祐人類;鬼魅作崇;人只能依靠天神庇護才能生存發展等。此外,還有專講吉凶禍福和卜選吉日良辰的《占卜經》,詳列各種卦法,在東巴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見彩圖)。 祭典 多與生產、生活相關。主要有:
①祭天。各地納西族稱呼不同,做法亦異。白地稱“念大天”,分大祭、小祭兩種;東壩則分“買帕必”(白祭)和“買納必”(黑祭)兩種。祭天儀式多在農曆正月初四、五或初七、八舉行,以村或氏族為單位。固定的祭天場所多設在村外茂林環護的平曠處。壘石為台,台上插松、柏、黃栗樹樹杈。松代表天,居左;黃栗代表地,居右;柏代表人,居中;表示天覆地載,人生其間。另立兩塊尖石頭於黃栗枝前,代表陰陽二神(女神和男神)。祭台兩側各插八塊木製神牌。柏枝後面特立一根三杈木桿,杈間放置雞蛋。入夜,各家清洗鍋灶什物,剖新竹編制背籮裝入飲食祭品。參加祭天的全體男子沐浴更衣。聽到頭聲雞叫,由村中年事最高者率領,各戶代表手持火把,按長幼列隊進祭天場。率領者要大喊三聲:“阿司尼,母尼達尼,來古拴腰”,意為尊敬的天神,我們向你獻祭,請保祐我們。然後將火把扔進大火塘;各家將火把丟進各自的小火塘。天亮時,各家用桉葉點燃高香,插於祭台兩邊。
東巴頭戴“五佛冠”,身著錦緞袍,手執等身法杖,足穿皂靴或藏靴。先於眾人來到祭天場。日出後,念《獻牲經》,徒弟殺豬,以豬心、肝、腰子各數片分別掛在代表天地人的樹杈和代表陰陽神的尖石上,豬血染於祭天場周圍的樹和石上。東巴念《祭天經》,先行“生祭”。待飯菜熟後,東巴念《獻飯經》,舉行“熟祭”,以感謝天神帶來糧食和牲畜。熟祭畢,各家分食豬肉一塊,以表示一切均由天賜。
②祭龍王、山神。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以前,於出水洞旁祭祀龍王。儀式分大小兩種:小祭各村單獨進行,三天三夜;大祭多村聯合,七天七夜。道場上擺數十種畫牌,並用青草皮和有花紋圖飾的木棍裝飾成“龍村龍寨”和“龍門”。每家都拿黃楊和漆樹木片,讓東巴畫上龍王神像。插在水洞邊,還用麥面捏成小蛇、青蛙,丟進出水洞。祭時,東巴念《祭龍經》。農曆六月間,凡在同一山場放牧的村落,要共祭山神。祭時壘土石為台,獻供請東巴主祭,祈求穀物豐收,牲畜興旺。
③驅鬼。每年農曆十月,由東巴選定日期,按村舉行驅惡鬼儀式。驅鬼前夕,先由東巴製作鬼牌十三塊,每塊畫一“鬼王”。次日,於村外低洼處掘一土坑,旁置大石數塊。全村出豬、羊、雞各一隻,擺上茶葉、酒、糌粑面等祭品。東巴念經,眾人用箭將豬、羊、雞射死,燒熟剔骨食肉。東巴在土坑前一一念出鬼名,其徒即應聲分別刀劈鬼像的木牌,投之坑底,壓上大石,填土壓實,以示已將惡鬼鎮壓。
④求壽祭儀。納西語稱“日初比”。通常以氏族或村為單位。在農曆四月初四後的吉日,於東巴家中舉行。需時二三天。頭天,東巴用麥面捏成三十七個神像,代表眾神。砍香樹一捆,栗樹枝和竹子各十三根,置於神柜上。次日,雞叫頭遍時,東巴將經過刻制的香樹枝插上房頂,念《長壽經》,遍請諸神降臨。然後揭開“中柱”頂的木瓦,請護法神“木納寶古”沿著用香樹削成的118級“樓梯”下來。午間,舉行送祖先靈魂儀式。晚間,東巴為活人喊魂,將十三根竹子和十三根香樹枝,分別插在十三個神像前。東巴教認為一年只有十二個月,以十三多於十二,象徵長壽。
喪葬儀式 人死後,須請東巴念《送魂經》,認為這樣能給死者陰魂指明回到祖先處的道路。舉行火葬時,一般要由兩個年紀比死者大的人點火。東巴念經,送葬者叩頭。火熄後,取下頜骨、肋骨、手腳骨各一塊放在白麻布小袋內,帶回家裡供到冬月葬骨。其餘骨灰裝入乾淨竹籃藏於清淨處。葬骨儀式十分隆重,下葬前夕,先祭骨灰袋,東巴念經,並殺牛一頭,親友跳弔唁舞。次日天明,親屬將骨灰袋拴在用松枝刻成的木偶上。死者長子披白披氈,抱著木偶和骨灰袋騎馬到火葬處,用毛氈緊裹松枝與骨灰馳回。然後,東巴又為死者舉行“跳馬”和“跳氂牛”儀式。“跳氂牛”時,東巴將一小碗牛奶灌入氂牛耳中,牛揚蹄跳躍,爾後將牛捆倒,挖心剝皮,割下牛頭,掛在長桿長。骨灰埋於家中燒香台下,松枝木偶存放於附近山洞內。
達巴教 僅流行於雲南寧蒗縣永寧地區,與東巴教同奉丁巴什羅為始祖。其巫師稱“達巴”,但無成文經典,經文靠巫師達巴記憶背誦。
祭祀祖先、為病人驅鬼是達巴教基本宗教活動。達巴教認為人死後,不滅的靈魂就成為“池梅垮”。池梅垮靠人們奉獻犧牲生活,觸犯池梅垮就會生病,治病的方法就是給池梅垮奉獻祭品、祈求寬恕。達巴教將池梅垮分為內外兩種:家庭內部池梅垮或稱內池梅垮的叫“庫動”;家庭外部或稱外池梅垮的叫“比初”。祭祀時,對內池梅垮,持尊重態度;對外池梅垮,持斥責態度。
達巴教的主要祭祀活動,通常同祈求豐收和家庭平安有關。一是在農曆十一月十二過“銀扎”,也稱為牛馬年,祈求農牧業發展、兒童健康。是日清晨各村兒童聚集一起,接受母親贈禮,栽松樹枝,焚香,叩頭祭拜。二是“托拉一”祭,祈求平安,防禦疾病流行。各村每年至少集體舉行一次,多則舉行數次。每家出炒麵、米、酥油、豬、膘、鹽、茶各若干,請巫師主持祭祀。灶神在達巴教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泥塑神像供奉於火塘上方。人們吃飯、喝茶前必須先供灶神。食用新收穫的農產品,遷徙新家也都必須祭祀灶神。寧蒗永寧地區納西族每家每天都要對灶神舉行多次例行的簡單祭祀。
教主和東巴 東巴教以丁巴什羅為祖師。但各地稱呼略異,麗江稱東巴什羅,中甸縣白地稱東巴薩勒。據《東巴經·什羅祖師傳略》記載,丁巴什羅為征服魔鬼,造福人類,攜帶99部經書和360名門徒來到今雲南中甸縣三壩白地村“靈洞”傳播東巴教,被奉為東巴教主。白地遂成歷代東巴教的聖地。 東巴教巫師稱“東巴”。原為父子傳承,晚近才出現收徒傳授的形式。徒弟稱“本諾”。拜師的學徒寄食於師家,白天耕牧,晚間學經。師傅從事祭祀,徒弟則協助布置道場、宰殺犧牲,搬運法器和祭品什物等。
東巴內部有等級區分。凡通曉經文和各種祭祀儀式、能書善卜者為大東巴,資歷和知識較淺的稱小東巴。過去,凡是東巴必須到白地村朝聖一次,朝拜靈洞並拜白地的大東巴為師。學習結業時,要在靈洞中舉行儀式,由白地的大東巴贈經或畫,為朝聖的東巴祝福。 東巴經 東巴用圖畫或象形文字寫的東巴教經典。內容多屬宗教神話及歷史傳說。東巴經使用的文字,納西語稱“森究魯糾”,意為木石文字,屬於圖畫和象形文字一類。東巴文字在使用中不斷簡化,還出現過另一種標音文字,納西語稱“格巴文”,僅在麗江、維西縣短期流行過。兩種文字都僅用於東巴寫經,但前一種較通用,俗稱“東巴文”。東巴文字具有一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其在經文中使用的含義,只有東巴能解說。經文寫在枸樹皮製作的厚土棉紙上,每冊約長32厘米,寬12厘米。從左至右橫書,段落間以直線分隔,形如連續的圖畫。有的一頁一圖,有的一頁數圖。由於東巴文無法記錄經文全部內容,因此東巴經卷僅起幫助東巴記憶的作用,而經文的含義及其解說則靠傳授。現經初步編目整理,計有經文1134種,按使用範圍分成30類。例如各種道場都使用的《創世記》,各本內容雖不甚相同,但大致上都將世界分為天神、地鬼和人世三種境界,認為天神保祐人類;鬼魅作崇;人只能依靠天神庇護才能生存發展等。此外,還有專講吉凶禍福和卜選吉日良辰的《占卜經》,詳列各種卦法,在東巴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見彩圖)。 祭典 多與生產、生活相關。主要有:
①祭天。各地納西族稱呼不同,做法亦異。白地稱“念大天”,分大祭、小祭兩種;東壩則分“買帕必”(白祭)和“買納必”(黑祭)兩種。祭天儀式多在農曆正月初四、五或初七、八舉行,以村或氏族為單位。固定的祭天場所多設在村外茂林環護的平曠處。壘石為台,台上插松、柏、黃栗樹樹杈。松代表天,居左;黃栗代表地,居右;柏代表人,居中;表示天覆地載,人生其間。另立兩塊尖石頭於黃栗枝前,代表陰陽二神(女神和男神)。祭台兩側各插八塊木製神牌。柏枝後面特立一根三杈木桿,杈間放置雞蛋。入夜,各家清洗鍋灶什物,剖新竹編制背籮裝入飲食祭品。參加祭天的全體男子沐浴更衣。聽到頭聲雞叫,由村中年事最高者率領,各戶代表手持火把,按長幼列隊進祭天場。率領者要大喊三聲:“阿司尼,母尼達尼,來古拴腰”,意為尊敬的天神,我們向你獻祭,請保祐我們。然後將火把扔進大火塘;各家將火把丟進各自的小火塘。天亮時,各家用桉葉點燃高香,插於祭台兩邊。
東巴頭戴“五佛冠”,身著錦緞袍,手執等身法杖,足穿皂靴或藏靴。先於眾人來到祭天場。日出後,念《獻牲經》,徒弟殺豬,以豬心、肝、腰子各數片分別掛在代表天地人的樹杈和代表陰陽神的尖石上,豬血染於祭天場周圍的樹和石上。東巴念《祭天經》,先行“生祭”。待飯菜熟後,東巴念《獻飯經》,舉行“熟祭”,以感謝天神帶來糧食和牲畜。熟祭畢,各家分食豬肉一塊,以表示一切均由天賜。
②祭龍王、山神。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以前,於出水洞旁祭祀龍王。儀式分大小兩種:小祭各村單獨進行,三天三夜;大祭多村聯合,七天七夜。道場上擺數十種畫牌,並用青草皮和有花紋圖飾的木棍裝飾成“龍村龍寨”和“龍門”。每家都拿黃楊和漆樹木片,讓東巴畫上龍王神像。插在水洞邊,還用麥面捏成小蛇、青蛙,丟進出水洞。祭時,東巴念《祭龍經》。農曆六月間,凡在同一山場放牧的村落,要共祭山神。祭時壘土石為台,獻供請東巴主祭,祈求穀物豐收,牲畜興旺。
③驅鬼。每年農曆十月,由東巴選定日期,按村舉行驅惡鬼儀式。驅鬼前夕,先由東巴製作鬼牌十三塊,每塊畫一“鬼王”。次日,於村外低洼處掘一土坑,旁置大石數塊。全村出豬、羊、雞各一隻,擺上茶葉、酒、糌粑面等祭品。東巴念經,眾人用箭將豬、羊、雞射死,燒熟剔骨食肉。東巴在土坑前一一念出鬼名,其徒即應聲分別刀劈鬼像的木牌,投之坑底,壓上大石,填土壓實,以示已將惡鬼鎮壓。
④求壽祭儀。納西語稱“日初比”。通常以氏族或村為單位。在農曆四月初四後的吉日,於東巴家中舉行。需時二三天。頭天,東巴用麥面捏成三十七個神像,代表眾神。砍香樹一捆,栗樹枝和竹子各十三根,置於神柜上。次日,雞叫頭遍時,東巴將經過刻制的香樹枝插上房頂,念《長壽經》,遍請諸神降臨。然後揭開“中柱”頂的木瓦,請護法神“木納寶古”沿著用香樹削成的118級“樓梯”下來。午間,舉行送祖先靈魂儀式。晚間,東巴為活人喊魂,將十三根竹子和十三根香樹枝,分別插在十三個神像前。東巴教認為一年只有十二個月,以十三多於十二,象徵長壽。
喪葬儀式 人死後,須請東巴念《送魂經》,認為這樣能給死者陰魂指明回到祖先處的道路。舉行火葬時,一般要由兩個年紀比死者大的人點火。東巴念經,送葬者叩頭。火熄後,取下頜骨、肋骨、手腳骨各一塊放在白麻布小袋內,帶回家裡供到冬月葬骨。其餘骨灰裝入乾淨竹籃藏於清淨處。葬骨儀式十分隆重,下葬前夕,先祭骨灰袋,東巴念經,並殺牛一頭,親友跳弔唁舞。次日天明,親屬將骨灰袋拴在用松枝刻成的木偶上。死者長子披白披氈,抱著木偶和骨灰袋騎馬到火葬處,用毛氈緊裹松枝與骨灰馳回。然後,東巴又為死者舉行“跳馬”和“跳氂牛”儀式。“跳氂牛”時,東巴將一小碗牛奶灌入氂牛耳中,牛揚蹄跳躍,爾後將牛捆倒,挖心剝皮,割下牛頭,掛在長桿長。骨灰埋於家中燒香台下,松枝木偶存放於附近山洞內。
達巴教 僅流行於雲南寧蒗縣永寧地區,與東巴教同奉丁巴什羅為始祖。其巫師稱“達巴”,但無成文經典,經文靠巫師達巴記憶背誦。
祭祀祖先、為病人驅鬼是達巴教基本宗教活動。達巴教認為人死後,不滅的靈魂就成為“池梅垮”。池梅垮靠人們奉獻犧牲生活,觸犯池梅垮就會生病,治病的方法就是給池梅垮奉獻祭品、祈求寬恕。達巴教將池梅垮分為內外兩種:家庭內部池梅垮或稱內池梅垮的叫“庫動”;家庭外部或稱外池梅垮的叫“比初”。祭祀時,對內池梅垮,持尊重態度;對外池梅垮,持斥責態度。
達巴教的主要祭祀活動,通常同祈求豐收和家庭平安有關。一是在農曆十一月十二過“銀扎”,也稱為牛馬年,祈求農牧業發展、兒童健康。是日清晨各村兒童聚集一起,接受母親贈禮,栽松樹枝,焚香,叩頭祭拜。二是“托拉一”祭,祈求平安,防禦疾病流行。各村每年至少集體舉行一次,多則舉行數次。每家出炒麵、米、酥油、豬、膘、鹽、茶各若干,請巫師主持祭祀。灶神在達巴教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泥塑神像供奉於火塘上方。人們吃飯、喝茶前必須先供灶神。食用新收穫的農產品,遷徙新家也都必須祭祀灶神。寧蒗永寧地區納西族每家每天都要對灶神舉行多次例行的簡單祭祀。